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性格”论的理论意义概观“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这段话大概是最受研究金圣叹小说理论的人们所重视的内容之一。因为这段话表明,在中外文艺理论史上,金圣叹可能是最早明确地把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放到了小说审美特性的中心地位的。这比黑格尔的那句名言,“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的提出要早近两百年。小说是叙事的艺术,能够比其他文学体裁更具体、完整地描写生活事件,这是它的重要特点。然而社会生活.归根到底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借助于情节、事件来塑造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这是小说不

  • 标签: 金圣叹 人物形象 个人性格 人物性格理论 水浒传 小说人物
  • 简介:以王龙的视角看梅疾愚先生的“骂”与“被骂”,确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 标签: 双龙梅疾 梅疾愚 王双龙
  • 简介:本文译自《中国文学》(Chinese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1990年12月,CLEAR出版社),作者斯蒂芬·欧文,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和中国文学教授,该文以唐诗和它的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为例,阐述了一个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命题:文学作品中所指涉的历史背景不等同于历史学家的史观;对历史的描述只是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本身;在解读古代诗歌的过程中,一方面文本会唤起后代读者的想象力,去把握诗人创作时的历史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作的内涵,而另一方面,诗人又应力求避免让后代读者一眼识破诗人的意图及作品内涵与当时时代背景间的关系,他应当让读者去揣摩和猜想。一个优秀的诗人必须驾驭好作品和历史背景之间的若即若离的关系。一部成功的诗作,其魅力正在于此,对于力图探寻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的后代读者来说,它应是一个亦显亦晦而又仁智自见的斯芬克斯式的千古之谜。

  • 标签: 历史背景 历史环境 诗歌 整体性 历史事件 描述
  • 简介:现代传媒背景下的文学定位金岱今日文学好象该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了:“文学事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二十年前,我们中国人的普通家庭,要买一架收音机也是一件大事,而现在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很快,不少人家又都有电脑了。传媒科技的发展速度,在发达国家的人...

  • 标签: 现代传媒 文学艺术 文学定位 政治文化氛围 大众传媒 传播力
  • 简介: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背景与精神叶砺华背景:今日文学的首要命题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所亲身目睹的中国社会崭新而巨大的变化,实不亚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如今在社会各行业,也包括文学界本身,类似“过渡”、“转型”等重要字眼,正在被人们经常使用着。然而大多时...

  • 标签: 中国文学 世纪之交 上层建筑 精神产品 商业社会 精神生活
  • 简介:在现实政治经济的背景下看哲学论争岑思80年代以来,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它的倡导者李泽厚先生关于文化、美学、近现代史、思想史以及现实政治问题的许多言论,在一部分人特别是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并且至今还在影响一些人。澄清它的不良影响,是思想...

  • 标签: 现实政治 李泽厚 实践哲学 文化问题 “七一讲话” 主体性哲学
  • 简介: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是将他者包客进来,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构成丁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但经过整合与重建,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Jun平认为,“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角度,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或Varied-dimension(多维的)角度,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现当代中国学者文论著作虽多,但大都采用“西方文论在中国”而不是“中国文论在世界”的方式。张喜洋通过解析奈保尔个案,指出,“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文化上的全球性事件,实质是要求多种多样的“本土”文化去参予。杨Yang告诚人们注意“本土化”口号背后可能潜藏的极端民族主义。蒋淑娴强调以世界眼光、本土意识重建当代文论,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一味消解。殷鉴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欧化”实际�

  • 标签: 全球化 文艺学 本土化策略 中国 文学理论
  • 简介:1.王维受到佛教的熏染,把"寂静"理解为自然与人类即世界的本质.他提出"色即是定"的命题,为看空的感知活动设定了认识论基础.作为一种审美静观,它构成了中国传统与印度传统的完美融合,并为意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2.王维的山水小诗意境,置自然于刹那直观之下,教会了中国人如何从自然获得纯然清寂的观:王维达到了纯粹看和纯粹听;诗歌意象终于深化为纯粹现象.3.陶渊明、谢灵运和王维,推动着一个以二位一体的感知自然和体认自我为要旨的诗歌运动.王维的山水小诗,一方面退出陶潜田园诗对自然的亲和及其自然主义背景,另一方面退出谢客山水诗对自然的觉悟及其意象主义背景,终于转到了对自然作纯粹直观的美学立场上.

  • 标签: 王维 纯粹看 纯粹听 山水小诗 意境美学 纯粹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