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音乐是怎样起源的?人类远祖最初是敲击各种物件去制造节奏,还是展现歌喉,从而创造了音乐?他们使用的是何种乐器?这是最近发表在《社会学前沿》杂志上的“假说与理论”一文所探讨的部分问题。答案表明,音乐的历史在很多方面就是人类的历史。

  • 标签: 音乐史 人类史 社会学 历史 节奏 乐器
  • 简介:人类概念系统是指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本文对该系统做了简要介绍,包括概念系统的基础性操作和复杂认知活动。文章还对概念系统中的GOFAI理论、联结理论和仿真/涉身/情景理论三大理论,逐一做了阐述,并指出概念系统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概念能力 语言 仿真 涉身
  • 简介:对李伟民先生的《中国莎士比亚批评》进行评述,指出《中国莎士比亚批评》从文化、文学传播和中西文化、文学交流的角度全面反映了我国莎学学者在吸收莎士比亚思想、艺术精髓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艺术繁荣和阐扬学术精神中所写就的华章和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国莎士比亚批评》的出版是我国莎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硕果,它对中国莎士比亚批评脉络给予了清晰地梳理,史论结合,并指出了该书存在的不足。

  • 标签: 《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 特点 研究
  • 简介:航空母舰是包括美国海军在内的世界多国海军威慑力和灵活性的象征。航母舰身庞大,结构复杂,对于军事实力的体现至关重要。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能一眼认出航母,但没有几个人知晓这种海上重舰的来历。航母诞生不足百年,但其短短的发展写满了趣闻轶事和科技创新,大大拓展了航海和航空领域的极限。

  • 标签: 航空母舰 发展史 美国海军 军事实力 科技创新 趣闻轶事
  • 简介:哈里王子和梅根·马克尔筹备大婚时,估计是忙得没空去钻研皇室前辈婚礼的细节了。这倒是有点可惜.他们本来可以瞧瞧有什么必不可少的(比如佐茶饼干),又有什么是千万要避免的——比如新婚之夜就躺在壁炉边上,烂醉如泥……

  • 标签: 婚礼 趣味 英国 新婚
  • 简介:该文选取19世纪美国著名黑人学者威廉·爱得华·伯格哈特·杜波依斯的诗歌"黑烟之歌"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对诗中一个最重要的概念隐喻"Theblackpeoplearesmoke"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该诗的主题和意义。

  • 标签: “黑烟之歌” 概念隐喻 映射
  • 简介:回指是指一个语言表达式用来指代同一语篇中另一个语言表达式所表达的意义或事物,是语篇衔接的一种主要手段。本文将在简要概述关于代词回指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Langacker的概念参照点(conceptualreferencepoint)理论并结合VanHoek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代词回指现象,以期深化回指的研究。

  • 标签: 代词回指 概念参照点 认知
  • 简介:概念隐喻理论遵循了人的认知特性,人们从已知的认知中认识到了未知,将抽象的认知赋予具体化。概念隐喻理论为二语习得尤其是词汇的习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即将在南京召开的青奥会,全民健身得到普遍发展,体育英语也逐渐成为时髦话题。体育用语中大多数表达方式都是由其他领域的语言映射而来,这是人类隐喻认知的结果。本文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英语学习者对体育词汇的习得中,经实证研究显示,概念隐喻能促进英语学习者对体育词汇的学习,比传统的词汇习得方法取得更好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隐喻思维对体育词汇的习得以及对英语体育新闻语篇的理解。

  • 标签: 概念隐喻 体育词汇 实证研究
  • 简介: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外出现的概念迁移研究进行评介,指出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吸收了近年来"概念研究法"和双语表征研究的基本成果,着眼于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概念层面来审视语言迁移现象,代表着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进展。

  • 标签: 语言迁移 概念迁移 概念层面
  • 简介: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在书中提出了不同于传统隐喻观的隐喻认知观——概念隐喻。隐喻不仅是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思考事物的方式;概念隐喻理论的中心论点被阐释为人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认知过程。1987年Johnson所著的《思想中的身体》将意象图式概念引入到认知语言学,仍然是研究意象图式理论的最权威最系统的著作。会计作为"商业的语言",其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概念隐喻资源。然而,目前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会计语篇的研究尚少,受此启发,笔者对会计学中的会计等式和相关的会计基本概念作以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分析,更加明晰了本体隐喻是如何应用于会计语言中,又如何对会计学知识框架的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概念隐喻理论 意象图式 会计等式 本体隐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隐喻过程是对隐喻生成和隐喻解读的统称。在隐喻过程中,喻体的部分概念特征被析出,并置换本体的部分概念特征。常规的隐喻过程是喻体和本体之间对称的概念特征置换,非常规的隐喻过程分为两种,即喻体的概念特征要么析出太多,要么析出太少,由此造成概念特征置换的非对称性。概念特征析出与置换的过程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信念强度,二是认知兴趣,两者同时作用于隐喻过程。

  • 标签: 隐喻 本体 喻体 概念特征 认知 信念
  • 简介:术语是专业领域语言的灵魂。哲学术语是哲学思想体系和哲学领域的核心。中国哲学思想跨语际传播,哲学术语的翻译是关键。一名一译,即一个术语对应一个译名,是最理想的翻译状态。但在实际翻译实践中,一些哲学术语存在多个译名的现象,这容易造成译入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不利于中国哲学思想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以李约瑟撰写的《科学思想》及其汉译本为语料,从源语哲学术语存在多个概念意义、译名存在多个变体、源语哲学术语语义不明和误译四个方面,分析同一哲学术语对应多个译名的原因,以期为中国哲学术语译名的规范化提供一些建议。

  • 标签: 《科学思想史》 哲学术语 译名
  • 简介:本文采用丰富的语料,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了英汉语中"水"概念的隐喻投射。研究结果显示:1)英汉语"水"概念的隐喻投射存在着"同异并存"、"同"大于"异"的关系;2)投射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思想、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等概念域上;3)水概念的隐喻投射及其语义扩展均以人们对水的感知体验所形成的特征为基础,遵循着"现实—认知—语言"的进展程序。

  • 标签: 概念隐喻 体验 认知 对比分析
  • 简介:就空间而言,人有对前后、左右、上下这三个基本维度的感知,这表明空间具有三维。就时间而论,人有过去、此刻与未来的感知,而这三种时间处于一条线上,这表明时间是一维的。如果说时间可以通过空间来获得语言表达,或者说"时间就是空间"的话,那么,语言表达中的时间究竟是一维的呢还是多维的?围绕这一问题,我们主要以英语和汉语中时间的空间语言表达方式为思考对象,试图探讨两种语言中关于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是否存在维度上的差异。如果存在维度上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会给语言范畴和认知范畴二者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从时间与空间二者的概念性质及表现形式出发,针对汉语关于时间的维度表达而进行分类研究。我们发现,英语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具有二维性,而汉语关于时间的空间表达却具有三维性。这一发现说明"认知决定论"会受到"认知相对论"的挑战,因为语言范畴虽然要受认知范畴的支配,但并不完全由认知范畴决定。英语和汉语二者在时间概念的空间表达上的差异关系着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诸多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

  • 标签: 时间概念 空间语言 语言范畴 认知范畴 认知决定论
  • 简介:概念图是对大脑中层级化知识的视觉表征形式。一方面,概念图可以通过精致、组织与编辑二语学习者的二语词汇图式结构,来帮助二语学习者架设与完善二语心理词汇网络,联结与创造词汇使用的语境,深化输入型词汇知识;另一方面,概念图通过不断刺激、激活二语心理词汇网络各节点,提高二语学习者对词汇的提取与产出效果,以达到对二语词汇深度习得的目的。

  • 标签: 概念图 图式 二语词汇 心理词汇 语义网络 激活扩散
  • 简介:论文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存的不足,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应遵循的概念框架,并基于此框架提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根本性问题是"第二语言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脑机制是什么"。

  • 标签: 二语习得 概念框架 根本问题
  • 简介:文章首先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探讨了概念隐喻翻译过程中译者正确理解概念隐喻的动态认知流程,区分了"翻译隐喻"与隐喻翻译这两个概念。然后以李白诗歌《静夜思》的七种英译为例,阐述了概念隐喻视角下隐喻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旨在早日揭开汉语古诗中的概念隐喻及隐喻翻译的神秘面纱。

  • 标签: 概念隐喻 翻译隐喻 隐喻翻译 《静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