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游戏追求的是一种过程的快乐,它成为儿童快乐的本质。作文教学应尊重儿童的天性,呼唤儿童的灵性,弘扬儿童的个性。本文拟从儿童的文化视角谈谈对'童化'作文的认识,并提出从儿童的视角微观察的微习作构想,从而在促进‘童化’作文中夯实儿童文化根基,并反过来促进'童化作文'的再思考。做到强化观察,提高学生习作的真实性,从而让学生的习作富有童趣。本文笔者结合实践,着重谈谈注重小学生生活观察的指导,是重提'童化作文'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微观察 “童”心 “童”眼 “童”趣
  • 简介:公文具有相对固定而规范的结构模式和写法,通报作为各机关单位经常使用的公文文种之一,也不例外。但在实际写作中,质量不高的通报随处可见:有的是该通报的情况没有通报,不该通报的情况却通报了,导致节外生枝、工作被动;有的是该查找原因时却没有原因分析;有的是该制订措施时却没有对策办法等等。

  • 标签: 通报 要素分析 宏观结构 微观 原因分析 结构模式
  • 简介:微观层面的总分结构中,作为总提和分说的联系点可以是词、短语和句子等话语成分;总提项与分说项、各分说项之间存在多种语义关系小类:量性特征是这种总分关系组合的重要语义条件。

  • 标签: 总分结构 话语成分 量性特征 辖域
  • 简介:个体的语言选择和语言使用行为是语言国际传播的微观基础。语言经济学视角下,个体语言学习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是个体基于语言学习成本-收益比较做出选择的结果。改变语言学习的成本-收益结构,提高语言学习收益,降低学习成本是推动语言国际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应贯穿的重要原理。基于上述理论逻辑,文章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当前汉语学习的动因主要是文化动因、经济动因和教育动因,从适应和满足个体汉语学习动因和目的的角度提出汉语国际传播的4种路径:经济路径,文化路径,教育路径和汉语国际推广路径,并针对每种路径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

  • 标签: 汉语国际传播 汉语学习动因 孔子学院
  • 简介:文章通过现状调查及历史考察研究现代北京话连词“和”读“汉”的问题。微观分布的考察以王姓(汉族)、金姓(满旗)、张姓(汉族)、道姓(蒙旗)4户为例。历史考察的时间跨度有70多年,共考察8部具有代表性的辞书及专著。文章还对台湾国语“和”读“汉”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溯源。

  • 标签: 北京话 国音 连词“和” 白涤洲 齐铁恨
  • 简介:"却"从上古的动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其语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汉语中的诸多用法产生了影响。在历史演变的视野中考察"却"的不断演变、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其语义演化机制和原因。

  • 标签: 语义 演化 机制
  • 简介:音转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现象,发生音转的字词往往要受到音义关系、语言系统以及一个音节内部声或韵的制约。藉此,我们可以对文献语言中的音转现象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

  • 标签: 音转 文献语言 音义关系 语言现象 语言系统 对文
  • 简介:<正>社会主义经济机制是不完全形态的市场机制与不完全形态的计划机制的有机结合。在新旧经济模式交替的进程中,不完全形态的市场机制与不完全形态的计划机制的有机结合是这种交替进程的必然产物。在这里我们暂时撇开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具体形式不淡,从其实质来看,社会主义的经济机制应是不完全的市场机制与不完全的计划机制的有机

  • 标签: 市场机制 计划机制 经济机制 社会主义制度 不完全形 有机结合
  • 简介: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有很多不言自明的预设条件,这些预设条件往往建立在一种共有的、互知的知识背景之下,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时共同遵循的规律。它具有共知性和合适性,既可以用来分析语用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用来进行语言本体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从语言的预设机制角度对比喻进行研究。

  • 标签: 预设机制 语用 比喻
  • 简介:晏几道《临江仙》同曰: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上片“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原是五代时期诗人翁宏所写《宫词》一诗中的两句。翁诗不知名,而晏小山的这首词中引用了此二句却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 标签: 《临江仙》 词调 “蓄势”机制 晏几道 文学评论
  • 简介:汉字形体演化的历史总体上可以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为标志,划分为两大有本质区别的阶段。隶书产生以前,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是物象,具体创制法是"画"。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其根本原因是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由物象转换为词的音义。这一转换否定了汉字形体象形和一物多形等现象的存在价值,在快速书写等实际需要的触动下,汉字的具体写法由"画"变成了"写"。汉字形体演化是分阶段进行的,且环环相扣,经历了构件的定形、定量、定位、定向,从物象绘制到音义参构,从象形组合到会义、音义组合,由象形、亚象形发展到音义符号等重要环节。

  • 标签: 汉字 演化 物象
  • 简介:羡余否定现象反映了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否定标记词在羡余否定格式中不表示否定义,但是起到了强化否定和表达主观情态的功能。羡余否定的存在具有理据性,文章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羡余否定形成的动因和机制,认为它的形成动因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与言语表达者的主观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主要有语法化、词汇化、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

  • 标签: 羡余否定 认知参照点 语法化 概念叠加 构式整合
  • 简介:本文讨论了书面语体中非计量“一+量词”的语法功能,并从语法角度对其语体构成机制进行了思考,认为非计量“一+量词”的本质功能在于为“语法句”赋予现实意义值。由于其所赋的值具有泛时空化的特征,因此该结构具有表达正式的书面语体功能。

  • 标签: 非计量“一+量词” 语法功能 泛时空化特征
  • 简介:转折连词“但(是)”“不过”“只是”均来源于限制副词,是现代汉语转折连词中的典型成员,三者在共时平面上存在着一系列差异。文章从句法条件、语义轻重、心理期待三个方面对三者的差异做了全面的描写,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探讨了差异的形成机制

  • 标签: 转折连词 量级模型 “行 言”三域 语法化
  • 简介:如果说教师的教育风格是一座大厦.那么教师的幽默就是这座大厦中一个闪着灯光的窗口;如果说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座高山,那么教师的幽默就是这座高山上的一泓清泉。

  • 标签: 教师 教育风格 教学风格 幽默语言 灯光
  • 简介:文章首先比较了中性量词“个”与特性量词互换造成的差异,并分析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接着根据结构组合适配理论,指出“个”具有“划界性”,适用于“中性语言环境”,与特性量词构成对立互补格局,在与名词组合时,只指向名词的理性意义,且提出“中性选择机制”的新解释;基于大型语料库统计,提取了“个”与述人名词组合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环境;接着进一步解释了“个”与述物名词组合的可能性与理据;最后归纳出“个”与名词组合的倾向性规律,并指出其组合连续统的特点.这对于量词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性.

  • 标签: 中性量词 特性量词 中性选择机制 倾向性规律 组合连续统
  • 简介:本文探讨“连”的语义演变过程,我们会发现由于汉语有很强的孤立语的特点,汉语的语义演变跟印欧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地方:第一,汉语的语义引申不局限于某些义域;第二,不同的类型的主观推理可以影响同一个词的语义演变;第三,汉语的词义可以只增加,不减少。

  • 标签: 引申 主观推理 语法化
  • 简介:本文在“长”、“短”语义扩展路径的基础上,根据结构的理解度指出“……长……短”结构存在等值性与不等值性两类。空间度量性和时间性“……长……短”结构是一种等值结构。而不等值“……长……短”结构有“名+长+名+短”和“动+长+动+短”两类,前者基本意义主要表示言说中提及“名词”,而后者基本意义主要表示谈论某对象的“长短”。该类结构语义整体上表现出偏指、泛指和虚指三种情形,这种不等值现象分别是概念提升、语境制约或结构压缩的结果。整体上看,“……长……短”结构经历了结构上不断框式化、语义上不断虚化的过程。

  • 标签: 不等值 语义类型 整合机制
  • 简介:<正>语言的功能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这个词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语言”是指整个说话行为。说话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它至少包含三个部分:开口说话的动作,说出来的话(作品),和说话所用的那套码子。语言学界一般同

  • 标签: 描写语言学 语言研究 社会语言学 应用研究 基本研究 方言
  • 简介:<正>“你”,作为语言中的一个单位——词,其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它只是表示:“代词,单数第二人称,称代听话者”。但是,当它出现在特定的言语之环境中,其意义就要复杂得多。例如:(1)一口咬定要我给栓儿定亲,就象驴推磨一样,老和你在这一点上兜圈子。(你=我)(2)你方代表提出的这套方案是可以考虑的。(你=你们)(3)困难象弹簧,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硬。(你=任何人)(4)他们三个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吭声。(你=?)(5)工人们你一言,他一语,正在商量加班的事情。(你=?)上述各例表明,“你”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儿,进入了具体的话语之后,有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这是因为,言语意义是相当复杂的,某些词语在表述中由于语用上的需求会产生一些临时意义,它们强化语言代码所包含的补充美学信息,为人们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而服务。说它是临时的,是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这种意义随即消失。例(1)~(5)中“你”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因交际内容的影响而产生的言语的临时意义。

  • 标签: 修辞作用 美学信息 言语意义 第二人称 言代 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