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敦煌变文《齖(齒)书》中"齖(齒)"一词,今学人所作解释均不是十分确当;此词本谓牙齿歪斜不正,在变文中当是喻指人之性情邪僻不正。

  • 标签: 变文 齖(齒可) 释义
  • 简介:摘要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动词,助动词,副词等用法。本文就鹿邑方言词“”做语气副词和程度副词做了详细阐述,指出它的独特性。

  • 标签: 鹿邑方言 语气副词 程度副词
  • 简介:本文考察“”字在不同作家中出现频率,认为具有强调对比意义的语气副词“”在句中出现受到地域的限制。这一特定句式的“”有标识性,用以突显话题和焦点。它的前后项有同现关系并指出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

  • 标签: 语气副词 “可”字 突显性 认知的
  • 简介:并列组联的周知条件存在不足:它只涉及联项条件,未涉及联项以外的其他条件;另外,即使满足了这些条件,也未必能产出自然合法的并列短语.本文利用排除法、推导法和系统动态的方法分析认为,语言系统从原始雏形状态的意合方式出发,在语音、句法、语用、语义等领域不断寻找控制因素,借助松联、有标、外设这三种方式和联项组织的超常意义手段,从致联或竞争这种不同句法水平上发力,引发了词际并列的联范围发生四度扩张.为维持并列联性,扩大可联范围,各种内外条件按有效机制互相作用和牵制,结果不但满足了言语自由创新的需要,而且导致结构多样化和系统复杂化,完善了语言结构系统,提高了语言系统的品质和效能.

  • 标签: 并列 组联 扩张 控制
  • 简介:文学与非文学本没有太过明显的界限,文学语言更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然而,长久以来,文学语言未使用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少有语言学的内容;语言学又局限于非文学语言,缺少一定的文学视角,将二者统筹起来的文学语言学这一学科亟待建立。姜立在《文学语言符号学》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语言符号学”这一概念,并试图运用符号学的理论与思维方法研究文学语言,初步确立其研究对象、学科内涵、理论框架。

  • 标签: 语言符号学 文学本 文学语言学 学科内涵 文学视角 思维方法
  • 简介:《龙龛手镜》是为识别手写佛经疑难俗字而作的一部字典,是脱离了原文背景的文字汇编。其收录的文字大多形体怪异,难以辨识。《洪音义》则是一部以辨析手写佛经中的俗讹难字为主要目的的大型佛经音义书,此书可以说是佛经随文注释的汇编。其所释俗字、难字很容易还原到经文背景中去,容易识别,所以该书对于辨识《龙龛手镜》中的疑难俗字大有裨益。

  • 标签: 《龙龛手镜》 《可洪音义》 疑难俗字
  • 简介:戴震是清代学术的领军人物,他所倡导的“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的学术思想与方法,启导了乾嘉时期的朴学之风,尤其是他对《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部汉辞书的研究与推崇,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语言文字学和经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戴震 小学研究 两汉辞书
  • 简介:“三言”“语”说香港[香港城市大学]邹嘉彦一前言香港自开埠以来已有一个半世纪。鸦片战争以后,英国对香港实行了长期的殖民统治。1858年清廷与英廷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的有关条款对后来香港社会与语言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条约规定了中英种语言在...

  • 标签: “三言” 语言转移 粤方言 香港社会 香港语言 官方语言
  • 简介:<正>一行士玺《古玺汇编》二八页著录如下方楚印:(1)行士玺。0165(2)行士之玺。0166印文的"行士"显然是职官名。先秦的外交官叫"行李"或"行理"。《左传》襄公八年:知武子使行人子员对之曰:君有楚命,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杜预注:行李,行人也。

  • 标签: 楚国 行人 少数民族 文物 战国文字 著录
  • 简介:“一语话”和“一文体”是岸的语文生活现状。在“和平统一、一国制”政策背景下面对当前岸关系和研究未来发展,作者认为,现代汉语的本体研究和语言规划,都需要一个视角的转换。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汉语词汇系统的丰富化现象;反映“一语话”语言实际的新型词典的编纂;“话”在交流中的融合趋势以及岸在语言规划项目上合作的可能性等。“一语话”和“一文体”的语言观念与“和平统一、一国制”方针协调一致,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强化民族认同、促进岸和平统一需要文化基础的构筑,新视角下的语言本体研究和语言规划的设计,将对此有所贡献。

  • 标签: 两岸 一语两话 一文两体 差异 扩容 词典编纂
  • 简介:部《莎士比亚辞典》的比较李伟民最近年来,已经和将有5部莎士比亚辞典问世,它们是《简明莎士比亚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90年)、《莎士比亚戏剧赏析辞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莎士比亚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莎士比亚辞典》(...

  • 标签: 莎士比亚 专科辞典 词条 《外语教学与研究》 时代背景 《哈姆莱特》
  • 简介:《论语·雍也》“君子逝也”一句中的“逝”字,历来学者多从汉儒之说,训为“往”.清人俞樾持不同观点,认为“逝”当读为“折”,当代学者洪波赞成此说并为之论证.《论语》出土文献的发现与刊布,为正确揭示文本真义提供了契机.定州汉墓竹简中该句作“君子選”,“選”对应于今本“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出土文献材料中“■”声字可读入月部(如“逝”、“噬”等)亦可读为元部(如“衍”、“遣”等)的用字现象,着重探讨“逝”、“選”异文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是,“君子逝也”之“逝”在早期底本中可能写作“”声字,后世不同的传抄者依据自身的阅读习惯将之转写成“逝”或“選”;“選”、“遣”音义关系颇为密切,在《论语》该句中当理解为“遣送”、“打发”之义.

  • 标签: 君子可逝 异文 古文字 用字
  • 简介:<正>为了向出国人员以及从事外事工作人员提供一本有关外语会话的工具书,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即将出版一本《中英俄会话与词汇手册》(赵兴仁、杨松林编著)。这本手册共分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在同外国客人交谈时和出国人员出国后的常用会话。内容包括:海关、旅途、城市、交通、衣、食、

  • 标签: 工具书 词汇手册 工作人员 科技文献 会话 经济文化
  • 简介:摘要本文从意义、构词以及用法三个角度对比分析了汉语词缀“”及泰语词缀“น่า”的区别与联系,得出汉语词缀“”与泰语词缀“น่า”在意义上有一定相似的部分,在构词上“น่า”不可与动词直接结合形成新词及在用法上“”较“น่า”运用更灵活等结论。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词缀“”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启示。

  • 标签: 对比分析 汉语教学
  • 简介:<正>1987年5月,我们带领汉语专业的学生到宁波市进行方言调查实习。我们请了宁波市甬剧团的退休老演员、在职的青年演员和退休中小学教师,共九名发音人,记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的《方言调查字表》及我们自己设计的《字组连读变调调查表》等。返校后我们整理了调查所得的材料,比较研究了已经发表的有关宁波方言著作,撰成本文。本文有些调查结果及观点跟以前有些学者的不一致,有些观点涉及吴语声调和变调的性质及声调调查方法论,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进行一下讨论。本文所谓老派音系指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的语音。

  • 标签: 宁波方言 两字组 连读变调 调类 宁波市 单字
  • 简介:<正>一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1.0现代汉语普通话动态助词"着"既可以表示状态持续也可以表示动作进行,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日本学者木村英树(1983.2)最近试图区分个"着":表示状态持续的"着"是补语性词尾;表示动作进行的"着"是时态词尾。除了"词尾"这一名称尚可斟酌外,本文原则上同意这样的分类,并进一步扩大讨论的范围,寻求多方面的论据。1.1"着"由动词虚化为助词,逐步形成了汉语表示动态的个语法次范畴:状态持

  • 标签: 状态持续 单音节动词 动作完成 汉语普通话 现代汉语 动态助词
  • 简介:<正>点明修辞手法,是以往注释书当中的传统做法之一。但有时只是点明属于何种修辞手法,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修辞的特性.去认真揣摩古人行文中的修辞意图;否则,便无法真切地把握原文的意旨.下面,我想从《荀子》的处比喻为例,试作一些说明。一、根据喻之多“边”来考察古人用比的含义.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中提出了“喻之多边”的说法。他指出:“比喻有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放。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

  • 标签: 《荀子》 金石 比喻 训诂 修辞手法 《荀子集解》
  • 简介:摘要“家”与“傢”、“据”与“據”分别是组非对称繁简字,人们在实际使用时,往往不能正确地对其进行繁简的对应转化。本文通过对这组繁简字进行字形、字义方面的分析,分别梳理了这组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对照关系,从而使人们能正确地对这组字进行繁简转化。

  • 标签: 繁简字
  • 简介:本文以语料库的方式分析“廿”和“卅”的使用情况。在大陆,以20世纪50年代初为界,前后个时期“廿”和“卅”的用法有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使用频率由高到低,表数字的功能日趋淡化,指称对象愈来愈单一。在台湾,这个字的用法基本上保持了1950年之前在大陆使用的特点,即可以较灵活地与其他数字汉字进行搭配,较自如地起到数字表达的作用。本文还探讨了“廿”“卅”的记数功能在台湾地区得到延续,而在大陆地区则明显萎缩并几乎消失殆尽的原因。

  • 标签: 海峡两岸 廿 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