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的圣殿是由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共同构建的,女性作家的作品具有男性作品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在现行文学中却难觅女性作家的芳踪.这既是儒家男尊女卑的的陋习在文学上的直接反映,也是男性主导历史、对女性愚化的结果.要想全面构建中国文学,就必须客观地展现女性作者在文学上的应有地位.

  • 标签: 中国 古代文学 文学史 女性作家
  • 简介:潘岳五古哀悼诗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循环、反复的语言手段表现了他的矛盾多重性格和矛盾复杂心态,奠定了他在哀悼诗史尤其是悼亡诗史上的先驱地位:一是使“悼亡”成了悼妻的专称;二是开创了哀悼组诗的先河;三是形成了潘杨之好、潘鱼、潘岳悼亡等常用典故;四是《思子诗》开创了子女哀悼诗的先例。

  • 标签: 潘岳 哀悼诗 内涵 艺术 影响
  • 简介:现代文学上的京派小说,出自一群追求文学独立品格的作家之手.他们精心建构意象作为小说写作的特殊手段,隐退故事,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浓郁氛围,使小说脱出纪实巢臼,凸现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写意特征,对小说的现代转型产生很大影响.

  • 标签: 京派小说 意象 写意
  • 简介: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文学思潮:无产阶级文学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沈从文作为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家,一直坚持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来涉及社会、政治。他的这种立场和思想遭到强烈的批判,以至于初期的文学编撰也没有给予其客观、公正的评价。

  • 标签: 思潮论争 文学史 沈从文
  • 简介:摘要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人生》与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他的作品以传统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手法为主,单线索,重故事,情节上又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本文仅以通过小说《人生》来窥探路遥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地位。

  • 标签: 路遥《人生》高加林当代文学史
  • 简介:台湾当代文学大致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入大陆当代文学的视野.而关于台湾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叙写问题却一直呈现着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从刊物等媒介体系角度分析和探索形成此种文学状态的原因。

  • 标签: 台湾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媒介体系
  • 简介:洪子诚注重在《我的阅读》中表达个人的阅读经验及阅读感受,其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他对重读的重视,使其的个人阅读经验经过反复的升华、沉淀与更新,成为一种更具深度和质感的阅读经验;这种个人阅读经验最终成为洪子诚文学写作的一个参照,为其文学写作提供了多种思考的方式,打开了更多的面向,实现了多种言说的可能。

  • 标签: 个人 阅读经验 重读 “阅读史” “文学史”
  • 简介:这是一部高品位的传记文学著述.著述依据传主的社会角色,并融入道德的历史的尺度,将中国当代传记文学分为10种类型,从而使中国当代传记文学成为了一个有序的历史长卷;著述在三个层面上将对中国当代传记文学的宏观勾勒和微观描述相结合,达到了全面、系统、丰富、深刻;著述将中国当代传记文学合理地划分为五个阶段;著述具有一种美的结构形式;著述第一次使中国当代传记文学成为独立的观照对象.

  • 标签: 中国当代传记文学 价值判断 梳理
  • 简介:阿Q是文学艺术长廊中不朽的艺术形象。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观点。通过对比三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文学教材(王瑶主编的《中国新文学稿》、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简编》及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对于阿Q形象的分析,来勘测三个不同时期历史文化图景及其文学理论"地形图",并以此厘清不同时期的文学"生产模式"。

  • 标签: 阿Q 文学史 教材 生产模式 理论范式
  • 简介:史料研究对于当代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文学的史料包括档案文件、私人笔录、报刊杂志、口述材料等,如何进一步推进史料挖掘整理工作并且恰当的运用于文学研究中是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 标签: 史料 当代文学史 学科建设
  • 简介:唐朝是中国通俗叙事文学的成熟期,叙事作家自觉为“文”意识的觉醒,是其不同于前朝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唐朝通俗叙事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变文,这种文学样式的产生与兴盛,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佛教影响直接催生的结果。

  • 标签: 唐朝 佛教 俗讲 变文
  • 简介:文学艺术无疑是关于主体精神与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话语表征,主体身份及其精神的言语叙事自然也就成为文艺研究的主要对象,文章以拉康精神分析学主体无意识的话语理论为依据,以文学艺术中审美的主体机制为主线,力图在精神分析学与文学叙事及文化研究之间建立一种审美的思辨联系。

  • 标签: 话语结构 文学叙事 主体 身份
  • 简介:元末明初剧作家杨景贤,是蒙古族第一位和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当时成就较高的杂剧作家之一。杨景贤有丰富多样的作品,其代表作杂剧《西游记》在思想艺术上成就较高,影响较大;杂剧《西游记》对小说《西游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应当提高杨景贤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

  • 标签: 杨景贤 杂剧 西游记 中国文学史 地位
  • 简介:解释学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哲学解释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人文学科研究中的方法论之一,伽达默尔是其代表性人物,他的解释者的历史性是无法消除的理论,他的语言观,他的解释学循环理论等对于当今学界的热门研究方向——“重写文学”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方法论意义。

  • 标签: 伽达默尔 解释学 “重写文学史” 解释学循环
  • 简介: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是"重写文学"思潮下的重要产物,书中在重新评价文学流派和作品时,摒弃了以往的观点,提出了标新立异的观点,直接回应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以及整体性等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本文试以文学批评的主体性为重点,来探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主体性问题。

  • 标签: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文学批评 主体性 意识形态
  • 简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中国现代文学僵硬陈旧的研究范式,形成了新的整体观研究范式,这种整体观范式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沿用至今。但是,当文学批评实践未能充分体现这种整体观时,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拓宽整体观研究范式的内涵,将文化研究作为整体观研究范式的内涵外延加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讨论中。

  • 标签: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整体观 研究范式 文化研究
  • 简介:“中国文学批评”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展开研究型教学不失为-条可行的路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紧扣核心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来灵活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双向的师生互动中查阅文献、思辨分析以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学 研究型 探索
  • 简介: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网络写手群的日益庞大化,引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个新兴的特殊的群体。就网络文学创作者们为何要大费精力地投入到网络文学的写作中去这个问题,笔者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探析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状态,即追逐“理想自我”,受“他者”干扰,部分妥协,回归现实。

  • 标签: 网络文学 网络写手 拉康 镜像理论 理想自我
  • 简介:本文借用托多罗夫关于叙事层次的理论,分析小说《理水》背后的故事结构,即转变型结构。同时,透过叙事文结构,大力分析叙事结构背后所折射的叙事意义,认为小说的转变型结构与大禹自身素质的嬗变密不可分,而大禹素质的变化则在于一群向往权力之人的包围。鲁迅通过探讨大禹嬗变的原因,来昭示中国永远走老路之根源。

  • 标签: 失衡 平衡 转变 权力 猛人 包围
  • 简介:从事任何学术研究,都要有问题意识,而对所从事研究学科既有研究成果的全面了解和把握,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往往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对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 标签: 文献资料 问题意识 阅读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