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从湘西独闯北京,而后孤身入上海,沈从文不断以旧纳新,无论主动还是被迫,都形成了对其文化身份的重组与整合。特别是在上海租界生活的那段时间,都市情调、租界气息、殖民性等以其新奇和独特引起沈从文的深思。他在上海写成的中篇《一个话剧员的生活》便渗透进了对上海租界的多重思考,也使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的沈从文。

  • 标签: 沈从文 文化身份 上海租界 殖民性
  • 简介:《蒲褐山房诗话》蕴含了王昶独特的诗歌创作艺术理论:一是辩证对待性灵。诗歌抒发真情实感的同时,需注意"止乎于礼";二是主张妙合情景,采用具有一定符号色彩的意象抒发内心世界,以达到情感的共鸣;三是诗歌需变化新奇,打破一定的诗歌审美传统,使诗歌呈现特殊的风格。

  • 标签: 王昶 蒲褐山房诗话 艺术方法 性灵 新奇
  • 简介:色彩作为最直接的视觉表达方式,在动画创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为动画的丰富多彩与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合理充分运用色彩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展现出场景的变化,反映出角色性格,烘托出人物情感。

  • 标签: 色彩 动画创作 情感表达 应用探究
  • 简介:乡土小说家台静农对鲁迅所开创的乡土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继承和发展。在小说创作中,台静农对鲁迅有很多继承点,尤其是对安特莱夫式阴冷气质的模仿,国民性的批判还有忧郁的家乡情怀都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学习;而另一方面,台静农的小说世界中又重现了皖西民间土地上的生老病死,具有独特的意味;并且,台静农在追忆皖西故土之时还运用了不同的叙述手法,旁知观点和全知观点的交叉使他的乡土文学创作更有特色,这是他乡土小说所开掘出的另一片天地。

  • 标签: 台静农 鲁迅 乡土小说 国民性 皖西民俗
  • 简介:童年是作家心理结构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莫言经历了一个充满苦难的童年.莫言的童年记忆作为艺术元素和叙述资源,是他创作的灵感和来源.莫言从人道主义出发,把人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对苦难生命本身赋予关怀,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个体生存的关注.童年的饥饿书写表现了饥饿对人的异化,以及人在苦难面前努力超越自身的精神渴求.父爱的缺失性记忆和母爱的救赎,经过长期心理沉淀,在作品中莫言塑造了众多被弱化、丑化的父性形象和无私无畏的“地母”形象.童年记忆与苦难书写是莫言小说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莫言创作的立场.

  • 标签: 莫言 童年记忆 苦难书写 创作立场
  • 简介:徐嘉瑞以"平民文学"为其学术思想的核心,重视底层民众对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也重视文学对平民大众之影响。基于此,徐嘉瑞的文学创作以文学语言作为媒介,通过语言的选择和使用体现其"平民文学"思想。徐嘉瑞的"平民文学"思想受到不同历史语境的影响,处于不断深化和拓展的状态,徐嘉瑞对文学语言的使用亦在不同时期进行了调整和变化,使用明白如话的白话、质朴本色的云南方言俗语和通俗易通的大众语进行文学创作

  • 标签: 徐嘉瑞 平民文学 白话 方言俗语 大众语
  • 简介:岭南建筑学派在岭南文化的滋养下产生发展,经历了从文化冲击与交融到文化转换与重构的历史进程,岭南文化呈现出的独特的品质,使岭南建筑学派在创作上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岭南建筑学派从成立至今,已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脉;而何镜堂院士“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下对中国当代建筑的思考与实践,成为了岭南建筑学派对中国建筑理论建构最重要的贡献.

  • 标签: 岭南建筑学派 文化地域性格 文化共生
  • 简介:以储望华钢琴音乐创作为研究载体,对其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储望华根植于作品中的民韵之美与作曲家人生百态的内在关系,阐述其钢琴音乐创作对中国钢琴音乐研究的贡献与意义,旨在为我国未来钢琴音乐创作的风格与方向,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储望华 钢琴音乐创作 钢琴音乐研究 民韵之美
  • 简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雨果说,没有艺术,人类的生活便会黯然失色,但假如没有对生活的体验或对世界经验的积累,便难以产生艺术,世界上不存在凭空的艺术,艺术离不开生活,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是没有灵性与魅力的。这一观点已被广大幼教工作者所认同。

  • 标签: 生活 美术教育 儿童 回归 文化活动 艺术
  • 简介:论文选取邹荻帆在1937年民国期刊上发表的诗歌作品进行横断面的剖析。对劳动者困苦生活的同情,对祖国、人民灾难的忧郁与抗争是1937年邹荻帆诗歌创作的基调。邹荻帆在诗歌起步阶段就获得茅盾、巴金、胡风、黎烈文等著名文学家和编辑家的高度认可与重点培养,这与作者清醒的时代自觉、文体自觉密不可分。邹荻帆1937年在刊物中发表的诗歌对我们今天的中国诗坛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 标签: 民国期刊 邹荻帆 诗歌创作
  • 简介:水彩画历史悠久,水特性的表现一直是水彩画的精神所在,也是水彩画的魅力所在。画家陈流在吸取传统艺术因素的基础上,受到当代艺术观念影响,突破性地寻求自我,对水彩画的题材、技法进入精神层面的表达。绘画作品中采用大量图式,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能量,用图式来唤起力量。陈流的艺术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契合的艺术。

  • 标签: 陈流 水彩画 创新 语言 肌理
  • 简介:翟永明的诗歌将身体叙事作为一种写作策略,不同于看似描写女性身体的自由与主体性,实则仍属于男性视域下传统意象的写作,翟永明的诗歌始终带有先锋性。她以身体为中心,建构独属于女性的感性私语与公共表达,在性别写作之外,用诗歌传递一种超性别意识;通过表现在商品化与物化进程中,女性身体的投诚与反抗,形成以女性身体为形式的女性主体权威;建构女性身体的叙事空间。翟永明的诗歌,始终在探究女性独立、完整的人格。

  • 标签: 翟永明 诗歌 身体叙事 女性意识
  • 简介:岭南建筑学派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建筑流派,它拥有岭南传统建筑厚重的文化积淀,历经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以林克明、夏昌世为代表的第一代岭南建筑学派人开始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并运用在当时的岭南现代建筑的创作中并在后期探索现代主义与岭南区域特色的融合尤其以夏昌世的“夏氏遮阳”为典型代表;以莫伯治为代表的第二代岭南建筑学派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探索出融合岭南园林空间特征的现代主义建筑创作并形成了初步具有岭南建筑学派符号特征的“酒家园林”;以何镜堂为代表的当代岭南建筑学派人是该学派走向学理成熟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和发展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理论中走向成熟,提出了适应当代建筑创作的“两观三性”建筑创作理论.本文基于传播生态学的全新视野来研究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理论的传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起到的不同效果,并分析岭南建筑学派影响力逐年增强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推进我国建筑创作理论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标签: 传播生态学 岭南建筑学派 创作理论
  • 简介:美术作为民族文化传播和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本土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民族文化美学价值的实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是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美术课程文化艺术水平的方法。

  • 标签: 美术教学 本土文化 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 文化传播 美术教育
  • 简介:源于福州的软木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软木画的传承和交流,珍惜优秀民族艺术和文化遗产,充分利用软木画资源的优势来开展美术教育,提高美术课堂实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营造和谐,欣赏以激情;收集积累,拓新以引情;交往互动,交错以传情;尊重个性,创新以陶情。

  • 标签: 软木画 美术教学 课堂实效
  • 简介:一切宗教,包括东正教,就其思想的立论核心而言,“人”是基本立足点。无论百年来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历史、范式、方法和语汇如何发生变化,从主题研究而言,东正教一直通过宗教教义影响他,通过宗教氛围感染他,使他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验,使其创作始终未能超脱对“人”的观照与凝视。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关注人的罪恶和拯救。神-人应是和谐的关系。人有自由意志,但人的自由意志却导致了罪和恶;要获得神-人关系的再度和谐,就要正视罪恶和苦难,进行自我精神惩罚;神人是拯救人类的爱的形象。应该说,对“人”原罪与救赎的回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东正教的视野中完成的。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自由意志 原罪 精神惩罚 神人
  • 简介:初中美术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关注学生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让每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树立自信心,品尝美术课堂快乐的味道。学生能否真正喜欢美术课,在美术课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意的天空任意驰骋,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存在快乐的因素之一。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现代美术教学提倡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时

  • 标签: 创新初中 初中美术 教学教学
  • 简介:兴隆寺水陆壁画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上高寨乡后郑家沟村,属于石窟壁画类型。从美术学的角度,对该壁画及同寺中其它壁画的绘画痕迹进行分析,并采用考古层位学、图像比较学等辅助手段,推导出本水陆画在若干年前曾经过修复。具体修复的手段是东壁及南壁东部进行整体重绘,北壁、西壁及南壁西部则在旧作基础上进行局部补绘。

  • 标签: 兴隆寺 水陆画 美术学 二次修复
  • 简介:我国农村的儿童美术教育由于经济、观念、师资等诸多问题,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然而,儿童美术教育与儿童心智的发展是同步的,是促进儿童心智完善的要素。美术教育的缺失对于儿童心智和观念的影响非常巨大,将会影响儿童的审美价值取向。“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便捷化,为农村儿童美术教育带来新的契机。改善农村美术教育缺失的现状,必须重视高等师范教育与美术基础教育的对接,完善美术教育设施,重塑农村学校和家长的美术教育观念。

  • 标签: 美术教育 农村 儿童 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