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丘逢甲佚文《嘉应彭孝廉炜瑛涉趣园钞序》与佚《次韵答彭少颖同年龙川七绝二首》为《丘逢甲集》所失载,亦未见学界有所披露,系新发现之丘氏佚佚文。对研究丘逢甲之文学思想及创作,有颇高的史料价值。

  • 标签: 丘逢甲 文学思想 佚文 佚诗
  • 简介:中国百年新诗发展一直秉承重视语言本体的创作精神,借助语言形成的结构"张力"与审美空间。陈仲义教授的专著《现代:语言张力论》吸纳西方"新批评"理论成果而又自我创新,使的各种形式、技巧展示与研究均指向了"张力"之美。此书的出版对现代的话语研究与诗人创作实践均具理论指导价值。

  • 标签: 张力 现代诗 语言 文学空间
  • 简介:本文以英语语言文学学科为例,就如何撰写所谓"好的批评",从文学批评的内容、形式到批评的意义和目的,结合个人的写作与阅读经验进行了讨论。希望通过阐释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的本质和功用,而唤起当代语言研究者的使命感与责任。

  • 标签: 文学批评 阅读的本质 评论的撰写 批评的意义
  • 简介:泰戈尔与纪伯伦同为东方文坛两颗耀眼的巨星,两人的散文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梵”与“神”的影响。该篇拟从两人的散文入手,通过丰富的例证指出“梵”与“神”的趋同性、“梵人合一”与“神人合一”的相似性以及“梵”与“神”的相异性给两人的散文带来的相异的气息。

  • 标签: 泰戈尔 纪伯伦 散文诗 梵神
  • 简介:玉阳恋是李商隐在"学仙玉阳东"时与女冠发生恋情而写的相关诗歌。由于年龄正值锦瑟华年,再加上出家学道的局限,所以在玉阳恋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无题诗"的形式写的,而且呈现出若即若离、朦胧高雅的特点,同时,由于他的学道经历,诗中呈现出深情苦语的道教思想。

  • 标签: 李商隐 玉阳恋诗 无题诗 道教
  • 简介:清康熙帝曾作耕织图46首。这组诗中,《经》的首句是“织纴精勤有季兰”。“季兰”原义为小兰草,后用以指代从事蚕桑纺织的年轻女子。这种词义的形成是因为先秦时代的女子有佩戴兰草的风俗,而中国古代的蚕桑纺织又多由女子劳作。

  • 标签: 康熙 耕织图诗 季兰 词义 考辨
  • 简介:席豫为学精勤,为官清正,不畏权势,仗义而行,谨严节俭,弘扬教化。所作《蒲津迎驾》,被当时人收入《国秀集》中,千年以降,竞被修纂《全唐诗》的清人误羼宋景名下。诗中少许异文予以考辨之。

  • 标签: 席豫 《蒲津迎驾》 襄阳
  • 简介:文章拟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对《文选》的山水书写作一番考察,主要观点有:一、古代并无山水的分类传统,所谓山水、田园是今人强行分派;二、《文选》中的山水书写主要集中于游宴、游览、游仙、招隐、行旅这几个类中,根据各个类中山水书写的不同手法、山水呈现的不同面貌将之分为以下三个模式:(1)游宴式的山水书写——以园林山水为书写对象,充满优游行乐的趣味,山水清丽有致,其特点是巧言切状、酷不入情;(2)行旅式的山水书写——以旅途中所见野外山水为书写对象,充溢着行路难的忧愁和羁宦之情,山水荒凉沉郁,其特点是居高临下、极目远眺式的全览概述;(3)仙隐式的山水书写——以深山幽谷的山水为书写对象,大体凭印象或想象来写。根据书写对象的差异分别概括为园林、旅林、山林。

  • 标签: 文选 山水 宴游 行旅 仙隐
  • 简介:明甘州卫(张掖县)分布有众多民间信仰神祠景观,包括自然神神祠景观、农业神神祠景观、祈雨神神祠景观、祀武将神祠景观等,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了地理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塑造作用。同时,环境塑造的神祠景观也体现了当地民众的信仰主流以及传统农耕社会重农的特点。最后,明清时期该地神祠景观对河西走廊地区的神祠景观的分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 标签: 神祠景观 环境塑造 张掖县 明清时期
  • 简介:曾晓洋,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地区设计自动化会议(ASP—DAC)指导委员会委员,亚洲固态电路会议(A—SSCC)技术委员会(TPC)委员,上海市科委技术预见专家等。

  • 标签: 复旦大学 学术报告 专用集成电路 国家重点实验室 技术委员会 中国电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