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北洋时期北京内外城区各街巷新旧名称对照/王永芬选编内容提要:1918年底至1919年初,京都市政公所要求京师警察厅查明其所辖区内各街巷新旧名称,并列表呈报备案,截至1919年2月21日,内外城共20个区全部完成.在此基础上,市政公所自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陆续公布了京城市内道路等级、幅员标准,以及确定的各街巷道路等级、路幅名称.

  • 标签: 内容提要 档案史料 北京 1927年 北洋时期 名称
  • 简介:华北、东北地区次档案工作协作会议在秦皇岛召开华北、东北地区第四次档案工作协作会议于1995年7月26日至29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召开。来自“两北”地区和北京、沈阳军区档案局(处、馆)的负责同志,共计40人出席了会议。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沈正乐亲临...

  • 标签: 档案工作 东北地区 协作会 问题及对策 华北 河北省秦皇岛市
  • 简介:今年5月10日至11日,周坚参加了在台北举行的全球黄埔同学暨后代2010“中山·黄埔·两岸情”论坛。来自海峡两岸,以及北美、香港的全球黄埔军校校友暨后代超过160人聚首台北,成为有史以来两岸规模最大的论坛。这一切的缘起,都是因为八十六年前的6月16日,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黄埔岛创建的“陆军军官学校”,链接的纽带就是“黄埔”。

  • 标签: 上将 骑士 海峡两岸 黄埔军校 军官学校 孙中山
  • 简介:刘开渠,字慈航,1903年4月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刘窑村一个小地主家庭。刘开渠七岁入本村私塾读书,因其自幼画画入迷,1918年,考入萧县第一高等小学,跟著名美术老师王子云学美术。1920年9月,开渠在王子云老师的帮助下,家中又忍痛卖掉了107亩田地,凑足盘缠学费,去北京报考国立美术学校。

  • 标签: 刘开渠 艺术界 雕塑作品 法国留学 上海 纪念碑雕塑
  • 简介:唐代丧葬风俗对墓志文体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唐人信仰中,墓志是作为墓主进入冥界的身份说明书,这一功用以文能通神的社会信仰为基础,深入影响了唐人观念中的墓志文体定位并成为推动其兴盛的原动力。

  • 标签: 文体功用 丧葬信仰 身份说明
  • 简介:惟有在现存的差别的前提下,比较才有意义;反之。也只在现存的相等的前提下,差别才有意义。——黑格尔《逻辑》

  • 标签: 教育比较 档案学 中美 黑格尔 差别
  • 简介:我与档案有缘份,总是难了未了情,日日相依心相印,夜夜梦牵兰台魂。敬业爱岗何所求,忠于职守寸草心.领我华夏干秋史,淡泊明志长精神。傲雪青松寒不落,放眼碧海阔逾澄,满园春色关不住,兰台一技报春晖。更喜国际档案会,我欲乘风出国门,丹书卷卷传友谊,字字句句吐心声。回顾展望新世纪,环球万里共风云。请君为我歌一曲,兰台情歌情最真,再创人类辉煌史,五洲同行携手行。兰台情──献给13届国际档案大会@胡隆坤

  • 标签: 档案 兰台 回顾展望 淡泊明志 忠于职守 新世纪
  • 简介: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开发档案,是各国政府的共同职责,也是档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中国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重视档案事业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使民族文化得以世代传承,使中国文明至今仍保持着伟大的凝聚力。中国政府始终把档案工作当作维护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当作管理国家和进行建设的重要依据.中国各级政府都注重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检查,把它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和社会发展计划,从而保证了档案工作的持续发展。档案工作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人们无论是为追求繁荣和发展,还是为应付复杂多变的局面,部需要借鉴前人的智慧和历史的经验,因而档案对于人们将会变得更加重要。怎样保存和利用好前人留下的历史遗产,又为子孙后代留下真实的历史记载,是需要国际档案界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可以预见,档案工作将会在促进人类文明的崇高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将会在为社会进步服务中不断得到发展。(摘自国务院总理李鹏在13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幕式上讲话)

  • 标签: 档案工作者 档案学研究 国际 大会 档案界 历史遗产
  • 简介:<正>如果把艺术比作参天大树,那它应该是一株"人民之树"。一方面,它必须植根于生活,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吸取创作灵感和养分;另一方面,它必须反哺人民,让老百姓能采摘、品尝艺术的丰硕果实。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粤剧泰斗"马师曾的传奇经历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艺术之根只有深扎于平民生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并开花结果。

  • 标签: 马师曾 传奇经历 广东粤剧院 创作灵感 红线女 靓元亨
  • 简介:2006年年初,应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茶余饭后话北京”栏目之邀,笔者在回眸首都十个五年计划中,发现20世纪后半叶,一大批现代化的大型建筑在北京拔地而起。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有五十年十大建筑、八十年代十大建筑、九十年十大建筑。后两个十大建筑,由于有组织地进行了专家推荐候选名单,市民投票评选,新闻媒体公布,所以绝无异议。但五十年十大建筑则有多个版本,各执一说。为确保资料的正确性,笔者专门对各种版本做了一番考证:

  • 标签: 五十年代 建筑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考证 五年计划 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