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2018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主流新闻出版单位建设媒体型智库。这既是对主流媒体已有探索的充分肯定,也为主流媒体开展智库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

  • 标签: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主流媒体 智库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智慧 新闻出版行业
  • 简介:文章以2008年以来十年间EBSCO数据库收录的243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量、国家、主题分布的比较以及主题内容的归类分析,探究国际社交媒体谣言治理的研究动向。分析表明社交媒体谣言治理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重要研究课题,运用自动化手段探索谣言分类、识别和过滤技术,研究谣言传播扩散机制,以及谣言研究在社会危机事件传播、政治危机传播、公共卫生危机等方面的应用是国际学界关注的主要领域。

  • 标签: 国际社交媒体 谣言治理 模型建构 国际研究动态
  • 简介:面对全球化迷思,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治理方案始终被扣以“中国威胁论”的帽子。随着英美主导的世界秩序的瓦解,全球传播格局亦面临洗牌重组。本文提出要以整体全球化的范式建构,突破全球化的帝国中心主义范式,并以整体主义的方法论修补全球化理论的局限性。通过对全球化内在机理的三重哲学逻辑解析,指出中国传媒应以整体全球化作为全球传播的行动指南,以“要素因素、局部整体、内在结构外在联系的有机结合”的整体互动论逻辑建立整体性意识,以伦理学和生态学的哲学启示呼吁维护全球传播的伦理秩序,构建全球传播的绿色生态环境。

  • 标签: 整体全球化 中国传媒 全球传播 整体互动论 中式全球化
  • 简介:中华传统诗词源远流长,用传统诗词形式表现西方风情的创作由来已久。作为赴英国访问学者,乔伊继承了这种表现手法,在英国期间创作了大量诗词,表达了浓郁的乡愁,反映了诺丁汉市的风土人情,展示了英国的球类文化特色。这种中西融合的手法,既保留了诗词的韵味,又不失西方文化之美,促进了传统诗词的跨文化传播交流。

  • 标签: 传统诗词 西方风情 乔伊创作 跨文化传播
  • 简介:空间、空间性曾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历代很多哲学家都不同程度地探讨过空间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欧美城市化步伐的突飞猛进,更多的思想家将'空间'作为理论出发点,构建了人类认识生活空间的新模式。本文梳理了空间理论发展的主要脉络,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空间生产和第三空间理论,来认识和解释大数据时代所建构的网络空间。研究认为,网络空间的现实状态第三空间的内涵有很多相似之处,网络空间可以被看成是索亚空间旅行的中间驿站,是第三空间发展的定型或阶段性成果。从目前网络空间的发展状况来看,网络空间还呈现出较多的原始社会特征。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的资源流动和空间规划的法律法规,才能有效构建人类网络命运共同体,才能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网络空间。

  • 标签: 大数据时代 空间生产 第三空间 网络原始社会 网络空间治理
  • 简介:过去对广告生产造成的社会及个人影响研究,多以文化研究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视角,成果颇丰。但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将广告生产看作社会过程的一部分,参与建构个人社会进程的研究并不多。不同于过去将广告消费者、广告社会放在对立分割位置的研究视角,本研究试图把个体(消费者)看作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中的能动部分。从布尔迪厄(PierreBourdieu)和埃利亚斯(NorbertElias)社会关系过程论出发,超越个体社会二元对立的思想,对广告生产个人'名誉点'相互建构的进程进行批判分析。布尔迪厄'名誉'及'名誉点'理论,是被国内学界忽视的一对概念。在对卡比尔人社群做人类学考查时,布氏论证了这对范畴。卡比尔人通过名誉点争斗行为主动维护作为集体价值的名誉,并完成名誉再生产,这一过程始终是以个体积极在场和实践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通过调用个体名誉点争斗行为,参与市场社会价值主导的名誉建构再生产的同时,也抗争性建构社会与市场价值的博弈空间。由此,广告生产融入并推动着社会的进程。亦可作为布氏'名誉点'理论的延伸和发展。

  • 标签: 名誉点 广告生产 意义再生产与博弈 皮埃尔·布尔迪厄 诺贝特·埃利亚斯
  • 简介:红色记忆是关于近代中国革命历程的集体记忆,对于大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重温入党誓词、组织学生担任革命纪念馆志愿者以及宣传红色档案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同时,借助课堂和社交媒体等途径大力弘扬红色历史红色记忆,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自信。

  • 标签: 红色记忆 大学生 教育 媒体
  • 简介:网络群体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归纳总结网络群体传播效果实证研究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对现有网络群体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主要成果进行评析,提炼出网络群体传播效果的初步整合模型;以围绕受众的“刺激-反应”范式为主要分析框架,综合整体动态分析微观个体分析的新发展,探讨网络群体传播效果的主要因子及其影响因素,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深化作出探索和贡献。

  • 标签: 网络群体传播 传播效果研究 效果整合模型
  • 简介:虚拟现实技术的拓展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趋于深化,各媒体对其在内容生产和传播领域的应用也多有探索,本文着重从沉浸式新闻、互动式娱乐及VR社交三个方面解析国内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媒体应用,探析虚拟现实技术对整体传播态势的影响。

  • 标签: 虚拟现实 沉浸式新闻 虚拟现实娱乐 VR社交 传播形态
  • 简介:艺术家群体作为拥有高度符号化表意实践能力的行为主体,运用身体符号进行抗争建构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通过身体构建视觉符号,进行公共表演,以图像符号中能指所指的'失谐'来营造戏剧化景观,用趣味性减弱心理排斥感,顺而进入到受者的情感领域,实现符号意指机制的表达。基于2007—2017相关案例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艺术家身体抗争的策略建构主要呈现出两种类型:通过隐喻实践展示一个'戏谑'的身体来表达讽刺;通过刺点实践展示一个'无畏'的身体来刺破观者情感,收获情感资本。艺术家群体通过身体符号来进行价值倡导有其天然优势,但以身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符号抗争也有其局限:由于公众对艺术家的身体艺术存在'刻板意见',符号抗争容易造成对艺术家身份的'反噬';而且图像符号的解读空间较大,容易形成误解、不解、多解、缺解或别解,模糊抗争诉求,降低动员的强度和广度,出现'曲高和寡'的结局。

  • 标签: 艺术家群体 身体抗争 符号建构 公共表演
  • 简介: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体育、关注体育、探讨体育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借助自媒体手段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优势对策。研究认为自媒体在拓宽大学生体育信息获取渠道、重塑体育价值观、降低技能学习门槛、打造运动交流圈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建立、健全体育网页、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开发、完善运动类手机APP便携式可穿戴运动产品的督促科学指导是促进当今大学生加强运动参与,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渠道。

  • 标签: 自媒体 大学生 体育锻炼 价值观 优势 对策
  • 简介:在高风险的时代大观中,无人机航拍系统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影像处理等程序,正在新闻传播领域勾勒出一个'无人机新闻'的新景观,为管控突发性公共灾难风险事件提供了新面向的决策机制。在'上帝之眼'的观视视阈下,无人机新闻的信息采集能够在'灾难监狱'外实现对灾难现场的'全景观视',从而开启了人类有限神经系统的感官想象。在数字化的采编实践中,无人机新闻以海量的时空数据信息为叙事素材,以多模态的影像处理程序为技术先决,以文字和图像信息为意义的符号显现,在机械装置的视觉怡情中完成对风险信息的传播建构。综而观之,无人机新闻的制空优势包蕴了其'超越性'特质,具体体现在其对传统观视形式的颠覆、对传统新闻模式的弥合、对传统数据空间的重置。然而,置身于由技术革新融合带来的狂欢浪潮欣喜盛宴之余,技术时代的人却愈来愈沉溺于异化、遮蔽、假象迷失的困境当中,重新审视人类生存世界的技术命题依然是不容忽视的相面。

  • 标签: 上帝之眼 无人机航拍 无人机新闻 突发性公共灾难 风险传播
  • 简介:频发的雾霾是我国当下的公共健康危机之一。以公共危机的个体叙事为视角,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秒拍、美拍和土豆中网友自制雾霾短视频(N=2009)发现:拍摄方式、出镜人物性别影响着网友自制短视频界定、表述雾霾,以及呈现的应对雾霾的行为。大多数视频都将雾霾视作危机,但未突出雾霾的危害性、成因以及应对措施,实则是对雾霾的浅层认知,淡化了雾霾危机。网友自拍多于非自拍,但倾向于利用'他者'或从'他者'身上出发寻找雾霾发生的原因,而不是从自身出发。不少视频以娱乐的方式讲述雾霾,但从科学的角度讲述雾霾较少。绝大多数短视频未提及或呈现应对雾霾的行为,并且接近一半的人在雾霾天出行。真实的雾霾场景可能通过技术的手段或娱乐化的策略去真实化,从而被'异化',因此,'有图有真相''眼见为实'等见解需要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被重新定义。如果说自上而下的雾霾叙事或官方话语存在宏大叙事的不足,那么,自下而上的雾霾言说也并不理想。作为参与式视频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制短视频如何呈现公共危机公共议题,个体的危机叙事何以上升为公共叙事,是一个新的问题。

  • 标签: 雾霾 影像叙事 个体叙事 自拍 短视频
  • 简介:伊斯兰世界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交往传统,广泛的现实合作基础,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力量。作者先后走访伊朗、阿联酋等伊斯兰国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探寻'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斯兰世界传播中面临的挑战,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斯兰世界传播的战略路径。调查显示,中国伊斯兰世界的交流中存在'双向刻板印象'问题,伊斯兰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当代认知未来预期存在较大反差,对中国企业在伊斯兰世界的经贸活动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伊斯兰世界的传播,要着眼于构建人类新文明的战略目标,全面提升战略传播能力,加强对伊斯兰世界的认知研究,创新传播理念手段,拓展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对话的途径。

  • 标签: 一带一路 伊斯兰文明 战略传播 文明对话
  • 简介:2008年是我国对外传播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2009年中央明确提出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自此拉开帷幕。2019年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施的第十个年头,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分析反思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实践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理论研究总体偏弱,能够在较长时间段内对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进行潜心开掘的研究成果更不多见。文章即是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体推进十周年的背景下讨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意义。总的来看,中国的对外传播经历了从硬件设施建设到核心能力打造,再到护航'一带一路'的发展阶段,这同时也是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由追逐硬实力到重视软实力,由自说自话到寻求共同话语的一个转变过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新闻传播研究需要考虑将中国实践理论化的可能性,'新媒体跨文化传播'就是理论探索的方向之一。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在国际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不再是媒体或媒体网站单方面的事情,而成为多元主体共同的事情;以媒体为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亦应上升为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共建。

  • 标签: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新媒体跨文化传播 传播效果
  • 简介:大数据技术发展对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传统广告公司正在运用大数据技术积极进行转型。广告从业者是如何看待大数据带来的变化以及传统广告公司如何进行转型是文章研究的主要问题。采用深度访谈法,通过滚雪球抽样的方式选择22位广告从业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并运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广告公司之间大数据应用分化严重,'数据鸿沟'加剧;广告从业者对大数据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误区,数据造假引发大数据质疑,大数据广告业务运行状况不容乐观;广告主的需求变化正在推动广告公司转型,但是数据匮乏技术型人才的短缺成为传统广告公司转型的主要障碍。根据企业战略转型理论,提出大数据时代传统广告公司应确立'数据传播管理'的发展战略,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广告业务模式,从专业化、垂直化方向发展平台化、融合化发展两条路径上实现转型。

  • 标签: 大数据 广告公司 现实困境 转型路径
  • 简介:基于对北京市郊区农民宣讲团的组织者、组织过程、宣讲者、培训者访谈资料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个体农民的文化传播实践,既是一个被引导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一方面对农民的文化生产传播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农民作为演讲者自身,从个体主义的视角,对乡村文化进行再生产再传播,在乡村文化再生产传播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显性的制度引导和隐性的个体文化传播实践之间的合作冲突。这种合作冲突,也构成了乡村基层治理中的一种新路径。

  • 标签: 乡村治理 乡村文化 生产与传播 农民 宣讲团
  • 简介:《啥是佩奇》作为2019年小猪佩奇贺岁电影的宣传片一经发布,便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讨论。而小猪佩奇这一动画形象继2018年的'社会人'热潮之后迎来了新的传播高峰,本文以保罗·利柯'模仿循环'理论为基础,从《啥是佩奇》这一案例分析如何通过'预先塑形''塑形'和'重新塑形'这三个阶段来打造影视文化IP,并基于此对受众文化记忆进行唤醒,促成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聚合。

  • 标签: 影视文化IP 模仿循环 文化记忆 文化认同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基本范式有怎样的特征?如何历史地、审慎地讨论这些特征产生的语境和发展脉络,以及主导研究范式所共享的研究假设和其中潜藏的偏差?从上述问题意识出发,基于对代表性文献的整理研究,对学界围绕'中国新闻史该如何研究'的主导话语进行症候式的阅读,梳理了近40年以来中国新闻史研究者寻找学术主体性的基本方向主要思路,即恢复被遮蔽的'报刊自身的历史'。从认识论的角度,将既有研究成果中业已达成共识的历史叙述视为一套需要加以反思的话语体系,同时将未被学术共同体给予充分重视的一些批判性思考并置于聚光灯下,尝试揭示研究者们在重建学术主体性的探索过程中潜藏的认知盲区和理论误区,即中国新闻史研究中的'政治无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中的几个典型阐释框架——'跨文化交流论''西方文明论''告别革命论''告别民族国家论'——给予理论反思,旨在剖析知识结构中未经充分检视的'西方主义'心态对历史认知的遮蔽效果。从文化去殖民化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研究者如何在重新认识'东方'同时也是重新认识'西方'的基础上,对知识结构和研究视野进行重校,即沿着'人的解放'和'全球正义'这一主题,在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被压迫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的交相辉映中,找回新闻史研究的学术主体性。

  • 标签: 新闻史研究 政治无意识 文化去殖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