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正中孤立中切是一种罕见的牙齿发育异常,可发生于上颌和(或)下颌、乳牙列和(或)恒牙列。本文报道2例正中孤立中切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治疗过程,以供临床参考。

  • 标签:
  • 作者: 杨妍 常士平 刘思颖 付善民 王维佳 曹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陕西 710032,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创伤科,陕西 710032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中国汉族人群特点及Andrews六要素中要素Ⅱ的阐述,探索以自然头位下过眉间点(Glabella)的铅垂线作为上颌中切上颌骨理想前界位置的可行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中国汉族美貌人群两位(男女各一名),对其拍摄暴露前额的侧面微笑像。通过Photoshop CS5软件,在矢状向上分别以过眉间点的铅垂线为标准,向前向后移动上颌中切,模拟切牙不同位置,同时应用软硬组织移动比例,调整上唇突度,获得相应侧貌图。由26名专业人士(正畸或正颌外科医生)和68名非专业人士运用100mm的VAS量表进行评分。评分数据利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临床冠中心点(Facial axial point, FA)落在过眉间点的铅垂线前的距离和不同评分人士对评分值均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明显。在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评分中,均以0~2 mm评分最高,且前2 mm处评分显著高于0 mm(MD=4.029,P=0.000)和前1 mm(MD=3.404,P=0.026);性别不同,FA点最佳接受区域一致,最佳接受区范围外,女性患者后缩、男性前突获得的倾向性越高。结论以自然头位下过眉间点的铅垂线前0~2mm作为上颌中切上颌骨的理想前界,可以被用来作为正畸、正颌治疗的终点目标,进而指导正畸、正颌治疗方案的设计。

  • 标签: Andrew六要素 侧貌 美学 软组织 正颌外科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3例因牙内陷导致严重根尖周病变的上颌切牙,包括Oehlers Ⅲa型1例及Oehlers Ⅲb型2例。针对不同的牙内陷类型,分别采用显微根管治疗或根尖手术的方法,使用不同生物陶瓷材料与不同的充填方法进行根管充填。3例Oehlers Ⅲ型牙内陷合并根尖周病变治疗完成后的术后随访显示患牙根尖周病变愈合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测量探讨阻生尖牙牵引治疗前后上颌切牙牙根外吸收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上颌尖牙阻生致切牙牙根外吸收的患者24例,年龄(12.3±1.6)岁(10~14岁),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将治疗前牙根发生外吸收的上颌切牙纳入吸收组(中切21颗,侧切牙22颗),以牙根未发生外吸收的同名上颌切牙为对照组(中切26颗,侧切牙21颗)。对正畸治疗全部完成满1年的患者进行随访并拍摄锥形束CT,随访到患者15例,其中吸收组中切10颗、侧切牙12颗,对照组中切16颗、侧切牙12颗。测量分析上颌切牙在牵引前(治疗前)、牵引后(阻生尖牙牵引到位时)及随访时(正畸治疗全部完成后1年)的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同时分析尖牙牵引期间(牵引前-牵引后)及随访期间(牵引后-随访时)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的变化量。结果牵引后吸收组和对照组中切和侧切牙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同组牵引前(P<0.05)。除吸收组侧切牙牙体体积外,随访时吸收组和对照组切牙牙根长度及牙体体积均显著小于同组牵引后(P<0.05)。尖牙牵引期间吸收组侧切牙体积变化量[(17±6)mm3]显著大于对照组侧切牙[(12±5)mm3](t=2.51,P<0.05)。随访期间吸收组中切牙根长度变化量[(0.5±0.4)mm]显著大于对照组中切[(0.2±0.1)mm](t=2.35,P<0.05)。结论对于上颌尖牙阻生致牙根外吸收的上颌切牙,阻生尖牙牵引到位后牙根外吸收并不能即刻停止。上颌切牙的牙根外吸收主要发生于阻生尖牙牵引期间,上颌中切的牙根外吸收存在于整个正畸过程及后期随访中。

  • 标签: 牙,阻生 牙正畸牵引 牙根吸收 尖牙 切牙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对比分析成人及青少年上颌前突拔牙强支抗内收后上切牙牙根外吸收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成人及青少年患者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影像数据,测量上切牙切缘内收量、内收角度、压低量及牙根吸收量与吸收率。结果前牙内收后,中切根吸收量成人(1.47±0.72) mm,较青少年(1.16±0.4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侧切牙根吸收量成人(1.68±0.78) mm,虽然较青少年(1.49±0.74)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同组患者不同牙位相比,成人侧切牙根吸收量(1.68±0.78) mm较中切(1.47±0.72) mm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青少年侧切牙牙根吸收量(1.49±0.74) mm同样高于中切(1.16±0.45) mm,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分析表明,牙根吸收量与年龄及牙位的相关性分别为0.168(P=0.010)和0.195(P=0.0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牙根吸收率与年龄及牙位的相关性分别为0.217(P=0.001)和0.238(P<0.001),差异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根吸收部位进行分析发现中、重度根吸收多发生于根尖1/3的腭侧及远中。结论上颌前突拔牙强支抗内收后,成人牙根外吸收发生的风险及量高于青少年,侧切牙高于中切

  • 标签: 成人 青少年 上颌前突 切牙 牙根外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上颌窦囊肿或慢性上颌窦炎的经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广州市海珠区口腔医院种植修复科以及口腔外科诊治的行经外侧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患者共53例种植体,根据文献报道的纳入标准,分为三组,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伴上颌窦囊肿者为囊肿组共17例,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伴有慢性上颌窦炎者为炎症组共15例,上颌窦内无明显炎症或囊肿者为正常对照组共21例。术前记录上颌窦黏膜厚度,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RBH),术中记录有无上颌窦黏膜撕裂、破裂。术后7 d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定期随访,在修复后12个月记录分析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BG)、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ABH)、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上颌窦囊肿变化或上颌窦黏膜增厚情况。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术后急性感染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中Fisher精确检验,三组间的上颌窦黏膜厚度、上颌窦内成骨、边缘骨吸收等指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术前、术后囊肿直径和上颌窦黏膜厚度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三组病例术中均未出现上颌窦黏膜撕裂。囊肿组2例、炎症组3例、对照组1例出现术后急性上颌窦炎,三组间急性炎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49,P = 0.352)。三组病例均无术后上颌窦积血、积液等情况。修复后12个月,囊肿组SBG为(8.09 ± 1.20)mm,炎症组SBG为(7.17 ± 1.18)mm,对照组SBG为(7.36 ± 1.41)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409,P = 0.100);囊肿组ABH为(1.94 ± 1.34)mm,炎症组ABH为(1.40 ± 1.12)mm,对照组ABH为(2.10 ± 1.30)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382,P = 0.261);囊肿组MBL为(0.53 ± 0.70)mm,炎症组MBL为(0.47 ± 0.92)mm,对照组MBL为(0.48 ± 0.67)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118,P = 0.889)。囊肿组术后囊肿直径[(2.35 ± 3.51)mm]较术前的囊肿直径[(8.41 ± 3.04)mm]有所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216,P<0.001)。炎症组术后黏膜厚度[(6.27 ± 2.15)mm]较术前厚度[(5.27 ± 1.58)mm]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62,P = 0.023)。结论伴上颌窦囊肿或慢性上颌窦炎的经外侧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上颌窦 囊肿 上颌窦炎 牙种植 即刻
  • 简介:摘要根据患者上颌窦穿孔及上颌窦瘘孔大小,选择个性化手术方案,探索在口腔上颌窦穿孔及上颌窦瘘修复中的应用疗效和意义。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口腔上颌窦穿孔及上颌窦瘘患者28例,进行前瞻性病例临床研究。在保证上颌窦内炎症得以控制的情况下,以双层封闭技术为核心,根据穿孔及瘘孔的大小选择相应的手术修复方法。通过锥形束CT测量穿孔和瘘孔直径大小,对直径≥3 mm且<7 mm的14例患者,采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填充修复法;对直径≥7 mm且<15 mm 的7例患者,采用PRF+颊侧组织瓣修复方法;对直径≥15 mm且<25 mm的4例患者,采用邻位颊脂垫组织瓣+腭侧组织瓣+颊侧组织瓣重叠修复法;对直径≥25 mm的3例患者,采用鼻唇沟轴型皮瓣或鼻唇沟任意皮瓣修复法。所有患者在术后第1、2、4周随访检查,初次干预后总成功率为96.4%(27/28);1例(4.6%)患者术后第2周复发。在保证上颌窦内炎症得以控制的情况下,以双层封闭技术为核心,根据穿孔及瘘孔的大小程度选择相应的手术修复方法,可提高口腔与上颌窦穿孔及上颌窦瘘的一次性治愈率。

  • 标签: 上颌窦 口腔上颌窦瘘 口鼻腔相通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颊脂垫 鼻唇沟瓣
  • 简介:摘要鼻腔鼻窦放线菌感染较为罕见,放线菌感染合并上颌骨骨髓炎更鲜有报道。放线菌病无特异性表现,临床易出现误诊。本文报道2019年12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患者,双侧鼻腔反复流血水并鼻塞、头痛1.5年,经鼻内镜、鼻窦CT、增强MRI及分泌物培养(细菌及真菌)等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变性质。行鼻内镜下双侧上颌窦、筛窦开放术,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上颌窦及上颌骨放线菌感染,给予长期青霉素治疗。随访2年,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 IF)组和各牙根均与窦底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 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56±1.00) mm,牙根为(2.44±1.30) mm;CP组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73±1.20) mm,牙根为(2.80±0.99) 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21、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 mm3]显著高于IF组[(7.85±4.94) mm3](P<0.001)。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窦底接触或突入窦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窦底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窦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 标签: 上颌窦底 上颌第一磨牙 牙齿移动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中、重度唇腭裂上颌后缩的手术效果及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采用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的唇腭裂修复术后上颌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行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后,采用经鼻引出上颌骨坚固外固定牵引支架,牵引3~4周;牵引完成后立即行上颌骨坚固内固定。对患者术前、牵引完成即刻头颅CT颌面部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术前、后各指标测量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5例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14~25岁。牵引完成即刻上、下颌形态与术前相比,所有测量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骨上牙槽座点前移(10.69±9.01) mm,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形成的角增加(13.53±7.14)°,上牙槽平面角增加(3.97±5.87)°,下颌平面角增加(4.65±3.67)°,前面高增长(5.63±4.41) mm。上颌骨向前下方移位,中面部突度增加,轮廓获得改善。牵引过程会对下颌骨位置产生一定影响,15例患者中有5例出现中、重度张口度下降,在牵引结束进行固定后再配合张口训练,张口受限自行缓解;1例同时出现颞下颌关节脱位,通过关节手法复位、上颌骨固定及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张口受限和脱位问题均得到解决。结论改良上颌骨牵引成骨治疗中、重度唇腭裂上颌后缩,能够有效前移上颌骨,使下颌骨出现顺时针旋转,改善面部轮廓,并且明显缩短牵引治疗时间,但牵引过程中可能出现张口受限和颞下颌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 标签: 唇裂 腭裂 上颌骨 截骨术,勒福 骨生成,牵张 上颌后缩 三维测量
  • 简介:摘要本研究报道1例由外伤引起的上颌窦木质异物的诊治过程,以期为避免误诊和漏诊上颌窦异物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口腔上颌窦瘘是指口腔与上颌窦发生的病理性连通。由于上颌窦底骨板的缺损,在缺牙区进行种植治疗具有较大困难。本文报道1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合并口腔上颌窦瘘的病例,上颌窦底缺损直径大于5 mm。一期手术行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及位点保存术;二期手术行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引导骨再生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完成上部结构修复。通过治疗重建牙槽嵴的软硬组织,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并获得较理想的美观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疼痛是上颌扩弓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预防或缓解患者在上颌扩弓治疗期间的疼痛十分必要,因此本文总结了现有研究中有关扩弓治疗引起疼痛的产生机制、特点、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的进展,并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疼痛 上颌扩弓
  • 简介: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例儿童上颌窦表皮样囊肿。患儿男性,10岁,以“左脸颊肿胀3个月”入院,入院诊断为左侧上颌窦肿物。行鼻内镜下左侧前组筛窦开放术+上颌窦开放术,病理诊断为左侧上颌窦表皮样囊肿。术后密切随访18个月未见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存在上颌窦间隔时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科,存在上颌窦间隔应用盘钻法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病例(24例,女性14例,男性10例),年龄(39.3±11.7)岁(22~56岁)。术后6~8个月行永久修复,根据上颌窦间隔位置分为E类(颧牙槽嵴之前)、M类(颧牙槽嵴之后)和D类(近远中走向)。术前、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拍摄锥形束CT。测量术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测量上颌窦底垂直骨高度(vertical bone height,VBH)。统计黏膜穿孔率、种植体存留率。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共植入种植体24枚,患者均无头痛头晕等不适,黏膜穿孔率为0(0/24),种植体的愈合期内存留率为100%(24/24)。术前RBH为(5.26±1.90)mm;术后即刻、6个月、1年、2年的VBH分别为(11.82±1.09)、(10.98±0.52)、(10.66±0.44)和(10.40±0.33)mm,不同观测点的VB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7.70,P<0.001)。但术后2年与术后1年的VB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1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出现种植体周炎。结论在种植位点RBH>2 mm且存在上颌窦间隔时,使用盘钻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的患者均未发生黏膜穿孔,成功率高,可获得足够骨高度并完成同期种植,术后2年与术后1年比较未发生明显的骨吸收改建,骨结合形成良好,操作安全可控。

  • 标签: 上颌窦 上颌窦间隔 上颌窦底提升术 盘钻
  • 作者: 张佳佳 张慧 刘超 孙明霞 于璐 彭化海 徐欣 谈万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山东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 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科,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内科·山东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 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 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口腔生物材料与组织再生工程实验室,济南 250012
  • 简介:摘要血管球瘤是一种来源于正常血管球细胞的间质性肿瘤,常发生于四肢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口腔颌面部受累者较少见,而发生于上颌骨的血管球瘤罕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上颌骨、具有典型疼痛症状和特异性影像学表现的血管球瘤,分析和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期为正确诊断和治疗血管球瘤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磨牙区翻瓣、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为上颌磨牙区的即刻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拟行上颌磨牙拔除后即刻种植的患者41例(共41个牙位),其中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为(49.7±1.8)岁(18~66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进行测量分析;术中切开翻瓣,微创拔牙,彻底清除软硬组织表面的炎性肉芽组织,在正确的三维位置制备种植窝、植入种植体,记录种植体完全就位时的扭矩值和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ISQ);采用非埋入式愈合。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并检测ISQ值后行牙冠修复。永久修复后12个月拍摄锥形束CT。评价指标为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存留率和完成修复后12个月的成功率;术后即刻、6个月以及永久修复后12个月种植体的颊腭侧、近远中跳跃间隙大小及术后即刻和6个月种植体ISQ值。结果41例患者共植入41枚种植体,种植体植入后6个月存留率为100%(41/41);完成修复后12个月种植修复成功率为100%(41/41)。种植体植入时扭矩为(42.77±0.79)N·cm。术后即刻种植体颊侧和腭侧跳跃间隙分别为(3.15±0.16)和(2.86±0.18)mm,近远中跳跃间隙分别为(2.94±0.19)和(3.77±0.21)mm,术后6个月及牙冠修复后12个月随访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周围均无跳跃间隙。术后即刻与6个月种植体的ISQ值[分别为(74.78±0.59)和(80.20±0.4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P<0.001)。结论上颌磨牙区翻瓣、微创拔牙和彻底清除软硬组织表面的炎性肉芽组织后即刻种植可行,牙槽骨与种植体能实现良好的骨结合,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牙种植 即刻种植 上颌磨牙 翻瓣术 骨结合 非埋入式愈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