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高流量导管(HFNC)治疗成人Ⅰ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重症监护室用HFNC治疗的Ⅰ型呼吸衰竭成人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HFNC治疗1 h后和24 h后的呼吸参数。避免插管被定义为治疗成功,并将患者分为成功组及失败组。结果75例患者纳入研究,47例(62.7%)治疗成功。HFNC在最初24 h内显著改善了成功组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P<0.05)。在调整其他临床变量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心源性肺水肿、1 h和24 h的PaO2改善与HFNC治疗成功相关。总体病死率为25.3%(19/75),失败组患者的病死率为67.9%(19/28)。失败组的死亡与升压药的使用和1 h PaO2的无改善有关(P<0.05)。结论HFNC能显著改善急性Ⅰ型呼吸衰竭成人患者的生理参数并避免一部分患者气管插管。24 h时氧合无改善是插管的有效预测指标。在失败组中,升压药的使用、氧合无改善与病死率相关。

  • 标签: 成人 呼吸衰竭 高流量鼻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人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本研究分析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样本中病毒分离株基因型特征。方法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肺泡灌洗液用核酸检测方法确定150例HRV阳性,样本接种H1-HeLa细胞,观察细胞病变,病毒纯化后用深度测序方法分析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用中和试验方法分析感染病例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水平。结果从21例病例样本中分离获得HRV病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鉴定其为15个基因型,与参比株序列比较功能基因氨基酸具有多样性。3例HRV阳性病例恢复期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有4倍增高。结论成功分离获得HRV毒株,为进一步阐释病毒在重症呼吸道感染的基础研究提供可用资源。

  • 标签: 人鼻病毒 中和实验 基因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1 214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采用RT-PCR与毛细管电泳联用技术对HRV等12种病原体进行检测,分析HRV感染与患儿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的关系。结果HRV检出率为25.33%(2 841/11 214)。HRV阳性标本中,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的构成比为41.08%(1 167/2 841),其中与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合并感染最多(28.36%,331/1 167)。咽拭子(25.16%)和痰液(33.40%)HRV检出率较高,肺泡灌洗液(13.94%)最低(x2=32.345,P<0.01)。不同年龄段患儿HR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433,P<0.01)。咽拭子样本中男童HRV感染率(26.55%)较女童(23.16%)高(x2=15.523,P<0.01)。夏季(37.31%)、秋季(37.11%)HRV检出率较高(x2=1 056.254,P<0.01),且HRV合并感染夏、秋季(13.74%、14.18%)较春、冬季(6.50%、5.78%)高(x2=329.094,P<0.01)。结论河南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夏、秋季HRV的检出率较高,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3岁以下婴幼儿期是HRV的易感人群。HRV常与其他病原合并感染,其中以MP、RSV和HPIV最为常见,且夏、秋季合并感染较高。

  • 标签: 儿童 鼻病毒 河南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人病毒(human rhinovirus,HRV)检出情况、流行规律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10 514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病史及鼻咽分泌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HRV。结果HRV总检出阳性率为14.2%(1 493/10 514),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6,P=0.157);2013年至2019年HRV各年检出率分别为9.7%、14.6%、19.1%、18.6%、18.1%、11.0%、11.4%,HRV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580,P<0.001);HRV全年散发,具有明显季节性,以夏秋两季检出率最高(6月~11月),其次为春季,冬季最低;28 d~6月龄、~2岁、~7岁、>7岁组HRV检出率分别为14.2%、15.5%、13.5%、9.8%,各年龄段HRV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24,P<0.001);2岁以下儿童HRV阳性检出率较高(χ2=7.711,P=0.005)。HRV引起呼吸道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以支气管肺炎为主(68.9%),其次为支气管炎(13.2%),混合其他病毒感染比HRV单一感染更易出现喘息及肺部啰音(χ2=9.483、10.821,P=0.024、0.013),混合支原体感染比HRV单一感染更易出现发热及大叶性肺炎(χ2=51.585、96.060,P均<0.001);57.8%患儿白细胞升高,CRP增高者(CRP>15 mg/ml)占15.6%,白细胞、CRP增高在2岁以下儿童更为明显(χ2=26.097、55.973,P均<0.001)。结论HRV是近七年来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重要病原之一,全年均可发生,流行高峰在夏秋季,2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化,混合其他病原感染的患儿临床症状更重。

  • 标签: 儿童 鼻病毒 呼吸道感染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经高流量氧疗对Ⅱ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收治的80例Ⅱ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给予经高流量氧疗)和对照组(给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每组40例。统计治疗前及治疗2 h、12 h、24 h、48 h后的治疗效果、氧饱和度(SpO2)、PaO2、PaCO2、氧合指数、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及氧化应激指标;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终点事件/合并症。结果治疗2 h、12 h、24 h及48 h后,研究组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前,2组SpO2、PaO2、PaCO2及氧合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h、12 h、24 h及48 h后,研究组SpO2、PaO2及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而PaCO2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前,2组HR、MAP及R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h、12 h、24 h及48 h后,研究组HR、MAP及RR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前,2组MDA及SO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 h、12 h、24 h及48 h后,研究组MDA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SOD值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后,研究组再插管率及腹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谵妄发生率、拔管后ICU停留时间及ICU停留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经高流量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均可治疗Ⅱ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但经高流量氧疗治疗效果颇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正压通气 急性呼吸衰竭 呼吸频率 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与经气管插管人工气道建立在重症破伤风致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西省胸科医院院收治的92例重症破伤风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2例;年龄23~81岁[(47.5±14.1)岁]。43例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组),49例行经气管插管(经插管组)。比较两组人工气道建立前后血气相关指标(PaO2、PaCO2)、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堵塞、气道出血、鼻窦炎、气道狭窄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结果两组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后的PaO2和PaCO2均较人工气道建立前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堵塞、气道出血及鼻窦炎相当(P>0.05)。气管切开组拔管后气道狭窄及VAP发生率[12%(5/43)、12%(5/43)]与经插管组[0%(0/49)、31%(15/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组与经插管组各死亡3例,病死率分别为7%(3/43)和6%(3/49)(P>0.05)。两组生存患者随访3个月,破伤风均获治愈。结论对于重症破伤风呼吸衰竭患者,气管切开与经气管插管两种人工气道类型均可选择。前者虽有气道及组织创伤,但便于机械通气管理,尤其适用于伴有严重抽搐、角弓反张,镇静效果差,需要持续应用肌松剂的患者;后者操作相对无创、简便、快捷,但对VAP的防范及监测需有更高要求。

  • 标签: 破伤风 危重病 气管切开术 插管法,气管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2月深圳市坪山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7.20±1.05)岁。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7.49±1.12)岁。试验组患儿给予NCPAP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面罩吸氧治疗。记录并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2)、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y,PaO2)和发绀、肺部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试验组心率、呼吸频率比对照组低[(114.54±13.32)次/min比(146.39±15.05)次/min、(35.15±4.12)次/min比(44.61±4.34)次/min,均P<0.05]。试验组PaCO2比对照组低[(46.18±4.03)mmHg(1 mmHg=0.133 kPa)比(52.20±5.17)mmHg,P<0.05],SaO2、PaO2比对照组高[(91.52±3.38)%比(86.31±3.61)%、(73.42±5.29)mmHg比(64.27±5.33)mmHg,均P<0.05]。试验组发绀、肺部啰音、呼吸困难缓解时间均比对照组短[(25.46±5.11)h比(33.96±6.08)h、(4.16±1.05)h比(6.88±1.20)h、(26.49±7.18)h比(44.67±8.71)h,均P<0.05]。结论与给予面罩吸氧相比,NCPAP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肺功能可以提高患儿氧合能力,减轻发绀、肺部啰音、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程度,有效缓解患儿病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高流量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支持的临床疗效,并分析HFNC治疗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接受HFNC并符合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标准的病例临床资料。依据病例后续是否接受无创或有创正压通气,将其分为HFNC治疗成功组和HFNC治疗失败组。使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在基础资料、APACHEII评分、实验室资料、基础氧合指数、发病至使用HFNC的时间、基线ROX指数,以及HFNC治疗后2 h、4 h、12 h呼吸频率、氧合指数、ROX指数之间的差异,分析HFNC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40例病例纳入临床研究。21例(52.5%)HFNC治疗成功,19例(47.5%)HFNC治疗失败。成功组与失败组的基础资料、实验室资料、基础氧合指数、发病至使用HFNC的时间、基线ROX指数,HFNC治疗后2 h、4 h、12 h呼吸频率、氧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APACHEII评分、HFNC治疗后2 h、4 h、12 h的ROX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PACHE II评分,ROX指数是HFNC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FNC可以作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呼吸支持方式,ROX指数监测是评估HFNC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经鼻高流量氧疗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重症 呼吸衰竭 ROX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AHRF)患者应用经高流量氧疗(HFNC)期间进行不同的温度设置,探讨其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入住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行HFNC的90例AHR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3组,即A组(T=31℃)、B组(T=34 ℃)和C组(T=37 ℃),每组30例。采用VAS、Borg量表比较3组患者的舒适度和呼吸困难程度,并比较3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应用HFNC 2、12 h后,B组患者的VAS和Borg量表得分低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患者应用HFNC 12 h后的VAS得分高于应用HFNC 2 h后,Borg量表得分低于应用HFNC 2 h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FNC不同温度设置会影响AHRF患者的舒适度、呼吸困难程度和满意度,其中以34 ℃为较为合适的温度。随着时间的进展,护理人员应及时干预以维持患者的舒适度,降低其呼吸困难程度,为临床应用HFNC提供指导。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急性低氧性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氧疗 舒适度 呼吸困难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加温湿化高流量导管通气(heated 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 HHHFNC)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于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82例胎龄为28~32周的RD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n=42,采用枸橼酸咖啡因联合HHHFNC治疗)及对照组(n=40,采用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采用LSD-t检验、χ2检验及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对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呼吸支持后6 h、24 h血气分析指标,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撤机失败率、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及呼吸暂停次数等临床疗效,各种并发症及咖啡因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RDS早产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气分析组内比较结果:两组RDS早产儿呼吸支持后6 h、24 h的动脉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及PaO2/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P/F),均分别较本组早产儿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RDS早产儿呼吸支持后6 h、24 h的PaO2及P/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指标,PaCO2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治疗组RDS早产儿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撤机失败率、肺表面活性剂使用率、治疗72 h内气管插管率及呼吸暂停次数分别为3.0 d (1.0,18.0)d,5.5 d (3.0,21.0)d,4例(9.5%),10例(23.8%),3例(7.1%),6.0次(3.0,21.0)次,均显著短于、低于、少于对照组的7.0 d (2.0,22.0)d,10.0 d (4.0,28.0)d,11例(27.5%),19例(47.5%),12例(30.0%),15.0次(4.0,28.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联合治疗组RDS早产儿损伤、腹胀及头部塑形发生率等无创呼吸支持相关并发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RDS早产儿相关并发症及枸橼酸咖啡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HHHFNC治疗早产儿RDS,能有效改善其氧合,缩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提高撤机成功率,并且减少损伤、腹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咖啡因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高流量氧疗(HFNC)在儿童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1~14岁符合纳入标准的153例急性呼吸衰竭患儿。HFNC成功定义为治疗过程中未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并成功撤离HFNC,HFNC失败定义为需要升级为有创机械通气。HFNC设置流量2 L/(kg·min)(最大≤60 L/min),吸入氧浓度(FiO2)0.30~1.00,维持经皮氧饱和度(SpO2) 0.94~0.97。观察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应用HFNC前及应用后1、6、12、24、48 h及超过48 h撤机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SpO2、PaO2/FiO2等指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²检验。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呼吸相关临床参数预测HFNC治疗成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53例患儿中男70例、女83例,HFNC成功组131例(85.6%),失败组22例(14.4%)。成功组HFNC时间为57(38, 95)h,起始治疗和全部撤机时PaO2/FiO2分别为187 (170, 212) mmHg(1 mmHg=0.133 kPa)和280 (262, 292) mmHg。失败组HFNC时间为19 (9, 49) h,起始与全部撤机时PaO2/FiO2分别为176 (171, 189) mmHg和 159 (156, 161) mmHg。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与失败组PaO2/FiO2比较,HFNC后1 h[196(182, 211)比174(160, 178)mmHg, Z=-5.105, P<0.01]、6 h[213(203, 220)比168(157, 170)mmHg, Z=-6.772, P<0.01]、12 h[226(180, 261)比165(161, 170)mmHg, Z=-4.308, P<0.01]、24 h[229(195, 259)比165(161, 170)mmHg, Z=-4.609, P<0.01]、48 h[249(216, 273)比163(158, 169) mmHg, Z=-4.628, P<0.01]及超过48 h撤机时[277(268, 283)比157(154, 158) mmHg, Z=-3.512,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初始使用HFNC成功组和失败组PaO2在应用后1 h[73.7(71.0, 76.7)比70.0(66.2, 71.2)mmHg, Z=-4.587, P<0.01]、6 h[79.0(75.0, 82.0)比71.0(62.0, 72.0)mmHg, Z=-5.954,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功组和失败组SpO2在应用后1 h[0.96(0.95, 0.96)比0.94(0.92, 0.94), Z=-4.812, P<0.01]、6 h[0.96(0.95, 0.97)比0.94(0.91, 0.95), Z=-5.024,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FNC>48 h撤机时PaO2[88.0(81.7, 95.0)比63.7(63.3, 66.0) mmHg, Z=-3.032, P<0.01]、SpO2[0.96(0.94, 0.98)比0.91(0.90, 0.92), Z=-3.957,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失败组主要并发症为肺不张1例、气胸1例。HFNC作为拔管后序贯氧疗79例,均获得成功。通过ROC曲线分析HFNC应用成功多因素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显示HFNC撤机PaO2/FiO2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0,最佳截断值为232 mmHg,95%CI为0.970~1.000(P<0.01)。结论HFNC可作为PICU儿童轻、中度呼吸衰竭的呼吸支持措施,也可作为有创呼吸机撤离后的序贯氧疗。撤机时PaO2/FiO2为评估HFNC应用成功的最优指标。

  • 标签: 呼吸功能不全 儿童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1年1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淋巴瘤协作组数据库中159例原发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型NK/T细胞淋巴瘤多原发于皮肤软组织(106/159,66.7%)和胃肠道(31/159,19.5%)。Ann Arbor Ⅲ~Ⅳ期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患者比例较高,分别为64.2%(102/159)和47.8%(76/159)。全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43.6%,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7.9%。原发皮肤软组织和胃肠道结外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1.0%和59.4%(P=0.28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4.8%和48.3%(P=0.109)。综合治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全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8.4%和33.9%,P=0.001)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40.7%和20.7%,P=0.008)。LDH升高、Ann Arbor分期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DH升高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败模式以远处结外器官复发进展为主。结论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较差的预后,放疗或手术±化疗较单纯化疗可能提高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收集2001年1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淋巴瘤协作组数据库中159例原发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型NK/T细胞淋巴瘤多原发于皮肤软组织(106/159,66.7%)和胃肠道(31/159,19.5%)。Ann Arbor Ⅲ~Ⅳ期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的患者比例较高,分别为64.2%(102/159)和47.8%(76/159)。全组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为43.6%,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27.9%。原发皮肤软组织和胃肠道结外型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1.0%和59.4%(P=0.28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4.8%和48.3%(P=0.109)。综合治疗较单纯化疗提高了全组患者的3年生存率(58.4%和33.9%,P=0.001)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40.7%和20.7%,P=0.008)。LDH升高、Ann Arbor分期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DH升高和≥2个结外部位受侵为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失败模式以远处结外器官复发进展为主。结论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较差的预后,放疗或手术±化疗较单纯化疗可能提高上呼吸消化道外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

  • 标签: NK/T细胞淋巴瘤 放射治疗 化学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口含呼吸器对内镜术后患者口干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术后鼻腔填塞口干症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术后护理及健康宣教,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使用口含呼吸器,对照组常规经口呼吸,治疗时间为术后48 h内,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口干、口腔舒适度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口干及口腔舒适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专利口含呼吸器能有效缓解内镜术后患者口干情况,口感舒适,患者易于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口含呼吸器 口干 鼻内镜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百草枯(paraquat, PQ)中毒早期存在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用高流量导管吸氧(high flow nasal cannulae, HFNC),评估此治疗措施对急性PQ中毒患者早期呼吸困难的改善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因急性PQ中毒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的患者。纳入标准:急性PQ中毒伴呼吸困难的患者,并符合以下条件:呼吸困难伴呼吸频率(respiration rate, RR) >25次/min或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O2, PCO2)<32 mmHg(1 mmHg=0.133 kPa)。记录HFNC应用前及应用后15 min、30 min及1、2、4、6、12、24 h的RR、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记录应用前、应用后6 h、24 h的血气结果。比较患者应用HFNC前后的RR、SPO2、HR、MAP、PCO2、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2, PO2)、pH以及动脉血乳酸(lactic acid, Lac)的改善情况。组间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50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经随访28 d,存活26例,死亡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特征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自诉服毒量、入院首次尿PQ浓度定量、Lac、PaCO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生化检查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HFNC可以明显降低所有患者各时间点的RR和HR,应用后6 h的PaCO2明显升高,36 mmHg(34,38)mmHg vs 30 mmHg(27,32)mmHg,P<0.05。而MAP、SPO2、PO2、pH以及Lac在应用HFNC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应用HFNC前后的RR及HR变化,发现生存组在应用HFNC后RR和HR比死亡组降低的更为明显,生存组患者应用HFNC的最大流速明显低于死亡组,35 L/min(25,40) L/min vs 55 L/min(50,60) L/min,P<0.01。结论HFNC可以明显降低急性PQ中毒伴呼吸困难患者早期的RR和HR,通过降低患者自身耗氧量对中毒后患者的相对或绝对低氧状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 标签: 百草枯 中毒 呼吸窘迫 高流量鼻导管吸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高流量吸氧和经口面罩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在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轻中度低氧血症中运用的对比。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轻中度COPD合并轻中度低氧血症患者4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口面罩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经高流量吸氧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预后效果以及气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低于研究组(69.6%比91.3%,χ2=4.935,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359,P=0.04)。研究组患者的撤机时、撤机1 h、撤机5 h的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2组患者撤机10 h的血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轻中度COPD合并轻中度低氧血症患者实施经高流量吸氧治疗,其临床效果较为显著,预后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预后 经鼻高流量吸氧 无创呼吸机 轻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度低氧血症
  • 简介:摘要功能性整形是通过调整鼻部的解剖结构来改善鼻通气功能,同步改善外的面部表情及美观功能的手术技术。本文围绕"外伤畸形"这一专病,结合大量的国内外文献,阐述了功能性整形术的各种要点,详细叙述了骨骨折、眶筛骨折、鼻中隔骨折和偏曲、外伤后畸形和瓣区畸形5种疾病,同时介绍了在行功能性整形术前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评估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目前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然而其依从性差等问题成为临床面临的挑战。经高流量治疗(HFNC)可提供高流量气流及相应的气道压力,同时患者对其耐受性较高,近年来已被尝试用于OSAHS的治疗。本文综述其相关研究历程和临床应用进展。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经鼻高流量治疗 成人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