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放射工作人的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是电离辐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开展监测工作以来,我国放射工作人个人剂量监测已走过近30个年头,在辐射防护最优化、保护放射工作人职业健康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我国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探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个人剂量监测与登记工作,更好地预防与控制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个人剂量 监测 登记
  • 简介:摘要国家标准《放射工作人健康要求及监护规范》(GBZ 98-2020)已经发布,于2021年5月1日起实施,替代《放射工作人健康要求》(GBZ 98-2017)和《放射工作人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235-2011)。本文就新标准发布的重要意义、修订相关背景、修订的基本原则、重要指标的修订依据、标准应用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尤其是对开展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要求、职业健康检查项目的确定、检查方法和检查报告等方面详细说明,以避免在标准使用中可能会产生的误解和疑虑。

  • 标签: 健康要求 职业健康 监护规范 适任性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国际机场放射工作人的职业健康状况,为相关主管部门有效进行职业健康监护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于2019年7至8月,选取某国际机场246名放射工作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收集其职业健康体检资料,同时选取某医疗机构210名放射工作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并分析不同工龄组间机场放射工作人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眼晶状体混浊检出率(1.63%,4/246)和血糖异常检出率(4.07%,10/246)较低,皮肤异常检出率(11.79%,29/246)、肝胆脾B超异常检出率(75.61%,186/246)和胸部正位片异常检出率(5.28%,13/246)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龄机场放射工作人皮肤异常、血糖异常和肝胆脾B超异常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异常者和胸部正位片异常者主要分布于≥20年工龄段;肝胆脾B超异常率在不同工龄段均较高。结论长期低剂量照射会对机场放射工作人的职业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保护其职业健康。

  • 标签: 机场 放射工作人员 职业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健康的影响规律,为放射工作人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1月,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进行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3 165名放射工作人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体检类型(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工种、性别、工龄的放射工作人健康状况。结果进行离岗时放射职业健康检查的比例较少,仅为2.3%(74/3 165);在岗期间组放射工作人的胸片、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常规异常检出率高于上岗前组(P<0.05),在岗期间组和离岗时组的检查项目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应用组和工业应用组的血常规异常检出率高于核燃料组(P<0.05);男性放射工作人的血压和肾功能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而女性的血常规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放射工作人的心电图、胸片、血压、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和血常规的异常检出率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放射工作人职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放射职业健康监护,尤其重视离岗时放射职业健康检查,重点关注敏感指标变化,改善放射防护条件,切实保障放射工作人职业健康。

  • 标签: 辐射,电离 放射工作人员 医疗应用 工业应用 核燃料
  • 简介:摘要随着核医学应用的广泛开展和相关工作人的增多,潜在的职业健康问题也应该受到足够重视。目前,大多核医学放射工作人的个人剂量监测主要是通过热释光剂量计等提供的外照射信息,并未全面开展常规内照射的监测,这可能会低估他们的年有效剂量。全面的个人剂量监测是职业健康监护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核医学内照射的特点,介绍了核素的监测技术和剂量估算方法,列出了几种常用软件,从而全面客观了解和认识当前核医学工作人的内照射相关内容,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监管政策及防护要求提供参考。

  • 标签: 核医学 内照射 放射工作人员 剂量估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导致核医学工作人甲状腺碘-131(131I)内照射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工作人甲状腺131I内照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于2019年3至10月,以整群抽样方法收集2018年度福建省开展131I核素诊疗的21家核医学单位资料,对131I自动分装仪数量、131I甲状腺癌(甲癌)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及肝癌治疗人数、核医学工作人数量、执业类别、131I操作情况和轮岗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中20家开展131I甲癌和甲亢诊断治疗的医院进行场所131I气溶胶检测和工作人甲状腺131I直接测量。分析核医学工作人甲状腺131I内照射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内照射风险评估模型。结果20家医院核医学监督区131I气溶胶的检出率为80.0%(16/20),工作人甲状腺131I检出率为25.5%(62/243)。工作人近10个有效半减期内参与131I的分装和给药、核医学科监督区131I气溶胶的活度浓度、131I甲癌和131I甲亢治疗人数是核医学工作人甲状腺131I内照射的主要危险因素(OR=5.857、6.808、1.983、1.150,P<0.05)。结论核医学工作人131I内照射暴露普遍存在,应当重视对核医学工作人内照射的防护,加强主要危险因素的控制。

  • 标签: 核医学 碘-131 内照射 气溶胶 甲状腺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放射工作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参考值范围,为评价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的细胞遗传学损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1至6月,收集839名在岗医疗放射工作人血样,分别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和淋巴细胞微核试验,以染色体畸变分析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等,确定微核率临界值和参考值范围。结果放射工作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为2.45‰(2 056/839 000)。ROC曲线下面积0.971,灵敏度100.0%,特异度91.6%,约登指数0.916;微核率临界值为6‰,参考值范围为0~5‰。结论放射工作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参考值范围为0~5‰,应重点关注微核率≥6‰的放射工作人,工作中加强防护。

  • 标签: 淋巴细胞 微核 染色体 参考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广东省放射诊疗工作人个人剂量监测调查水平。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2016—2019年委托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个人剂量监测室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广东省放射诊疗工作人为调查对象,对其个人剂量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2016—2019年分别监测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和其他应用工作人53 674、2 563、5 001、16 687、22 272和2 087人次,超过调查水平(1.25 mSv)的分别有76、6、18、28、133和2人次,非真实剂量者分别占67.1%、100%、55.6%、82.1%、76.7%和100%。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核医学、放射治疗、介入放射学和其他应用工作人周期剂量当量第99百分位数(P99)分别为0.37、0.39、0.67、0.35、0.54和0.30 mSv,周期剂量当量均值分别为0.07、0.06、0.11、0.06、0.07和0.05 mSv。对各组人员周期剂量当量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139~-2.681, P<0.001)。结论考虑超过目前调查水平数据的高不真实性和人工成本的因素,建议近似地将0.40 mSv/3个月作为目前诊断放射学、牙科放射学、放射治疗、其他应用放射工作人的调查水平,将0.70 mSv/3个月作为目前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放射工作人的调查水平。

  • 标签: 广东省 放射诊疗工作人员 调查水平 个人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全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职业健康监测情况,发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防治的薄弱环节。方法于2020年1月,根据"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与职业健康监测子系统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报告子系统)监测数据,对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全国职业健康监测数据,包括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数量、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全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共394 436人,各省放射工作人数量差异较大,中位数为10 206人,与各省常住人口数呈正相关(r=0.947)。全国共有个人剂量监测机构376家,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个人剂量监测率为96.61%(381 045/394 436)。全国共有放射工作人职业健康检查机构419家,有269家(64.20%)使用软件打印体检表,共对334 455名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职业健康检查率为84.79%(334 455/394 436)。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异常率为0.33%(776/233 571),后极后囊下浑浊检出率为0.63% (2 093/334 455),甲状腺彩超异常率为28.49%(14 946/52 464)。2019年共上报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6例。结论全国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个人剂量监测率和职业健康检查率较高,但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眼晶状体检查和甲状腺彩照检查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 标签: 放射 职业暴露 医疗机构 职业健康检查 个人剂量监测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阳性强化法对提高CSSD工作人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对该院CSSD内的工作人,包括护士、工勤人员、实习护生在同样培训手卫生相关知识并考核合格的情况下,并且具备相同的手卫生设施和资源的前提下采用阳性强化法干预其手卫生,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的依从性。结果阳性强化法干预后观察组手卫生依从性86.26%,高于对照组5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103,P<0.01),其中以工勤人员干预效果最明显(χ2=1.92×103,P<0.01);观察组各手卫生时刻除"如厕前后、任何污染手部的活动之后"外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每次接触清洁物品前、污染物品后"和"完成一个处理工作流程后"两个时刻手卫生依从性提高最多,分别从干预前24.94%到干预后82.02%(χ2=1.86×103,P<0.01)和从干预前34.88%到干预后81.02%(χ2=1.37×103,P<0.01)结论运用阳性强化法对CSSD工作人手卫生行为进行干预能使工作人手卫生依从性得到明显提高,并能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 标签: 阳性强化 CSSD工作人员 手卫生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与分析医院工作人和患者对麻醉医生工作的认知情况。方法对三级医院非麻醉科、非手术室工作人和同时期择期手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认知水平的因素。结果60.3%的调查对象对麻醉医师工作认知水平较低。相较于患者,医生(OR值=2.866,95%CI:1.405~5.848)认知水平较高,护理(OR值=1.633,95%CI:0.815~3.273)、医技(OR值=1.359,95%CI:0.630~2.935)及行政人员(OR值=1.470,95%CI:0.651~3.317)与患者无明显区别。36~50岁年龄段(OR值=1.848,95%CI:1.224~2.792)、本科(OR值=2.068,95%CI:1.090~3.925)及研究生学历(OR值=3.624,95%CI:1.701~7.723)的调查对象认知水平较高。无麻醉手术史(OR值=0.574,95%CI:0.380~0.867)、无医学相关教育背景(OR值=0.354,95%CI:0.145~0.865)的调查对象认知水平较低。结论医院工作人和患者中存在对麻醉医生工作认知不足的现象。医院工作人总体上优于患者,但不同工作类别间存在差异,医生优于患者,而护理、医技、行政人员与患者的认知水平无明显区别。中段年龄者、受教育程度较高、既往有麻醉手术史、有医学相关教育背景者认知水平较高。

  • 标签: 麻醉医生 认知 调查和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并分析2017年我国放射工作人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析,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放射工作人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运用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分析。结果收集2017年从事医学应用和工业应用工作人共361 727人,医学应用人数占81.6%,工业应用人数占18.4%。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53和0.270 mSv,从事医学应用的放射工作人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工业应用(Z=48.547,P<0.05)。医学应用中,不同职业类别间放射工作人人均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 136.217,P<0.05),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所受到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Z=2.877~26.967,P<0.05)。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及未定级医院放射工作人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361、0.397和0.308 mSv。工业应用中,从事工业探伤和测井的放射工作人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显著高于其他5类工业应用职业类别(Z= 4.172~36.908,P<0.05)。结论我国放射工作人人均年有效剂量满足国家法规标准要求。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业探伤和测井的工作人受照剂量相对偏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辐射防护措施、设施等,以减少职业暴露。

  • 标签: 医学应用 工业应用 放射工作人员 个人剂量 职业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江西省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2014—2018年江西省医疗机构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为调查对象,工种包括诊断放射学、放射治疗、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统计分析江西医用放射工作人的受照剂量水平。结果本次共调查23 833人次,平均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16 mSv,受监测人员中年有效剂量超过1 mSv的工作人数与受监测人员总数的比值(NR1)为4.32%,年有效剂量超过5 mSv的工作人数与受监测人员总数的比值(NR5)为0.10%。2014—2018年间,人均年有效剂量呈现先上升后回落的趋势,2017年达到峰值。5年间监测从事诊断放射学人员有17 909人次,占总监测人次的75.14%;人均年有效剂量最高的工种是介入放射学,为0.329 mSv,其他工种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诊断放射学、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分别为0.318、0.283和0.269 mSv,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39,P<0.001)。结论江西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人均年有效剂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核医学受照剂量水平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一、二级医院放射工作人的受照剂量水平较高,建议加强核医学及一、二级医院放射工作人的监管力度。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外照射 个人剂量 热释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工作人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的剂量、职业类别和异常原因分布情况,为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和改善医疗机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放射诊疗机构职业健康系统"收集2020年度全国医疗机构单个监测周期个人剂量监测值超过1.25 mSv的个案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20年全国31个省份共监测到剂量异常数据1 113人次,异常率为2.48‰;主要为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分别占68.01%和18.78%;剂量异常数据主要分布在1.25~5 mSv区间;导致剂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不规范佩戴或使用个人剂量计,占63.88%;由于工作量增加导致的剂量监测数据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占全部异常人员的12.32%,平均年个人剂量为5.14 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的年个人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放射工作人辐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制定具体可行的放射防护管理和奖惩制度,减少不规范佩戴个人剂量计的情况发生;重点关注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的职业照射,采取轮岗等措施降低个人剂量水平;建议制定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标准核查程序,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

  • 标签: 个人剂量监测 异常数据 放射工作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湖北省2009—2018年间放射工作人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与分布情况,预防和控制放射性职业照射的风险。方法以2009—2018年委托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外照射个人剂量为研究对象,共50 070人。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采用热释光方法监测放射工作人的外照射剂量当量。结果10年间放射工作人平均年集体有效剂量为1.93人·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中位数为0.14 mSv(P25~P75为0.06~0.30 mSv),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40 mSv;年有效剂量<1 mSv的有46 562人,占总监测人群的92.99%。不同职业类别的年有效剂量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但总体趋势均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并于2012年之后维持在较低水平。医学应用中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业应用中探伤和测井以及其他类放射工作人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结论人均年有效剂量呈逐年降低并维持较低水平的趋势,表明10年间的放射防护措施基本能够保障其健康权益。连续性的监测结果提示,需对职业类别如核医学、介入放射学、探伤和测井以及其他类应用的放射工作人予以重点关注,保障放射防护措施。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职业外照射 热释光剂量计 个人剂量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兰州市放射工作人2019年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为放射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2020年4月,选取2019年在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1 460名放射工作人为研究对象,收集被监测人员的单位性质、医院级别和职业类别以及2019年的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比较不同职业类别和医院级别放射工作人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结果兰州市放射工作人2019年职业性外照射监测中48人的有效剂量为1.0~<5.0 mSv,2人的有效剂量为5.0~<10.0 mSv;年集体有效剂量为308.21人·mSv,受监测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21 mSv/a。不同职业类别工作人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4.43,P<0.05),核医学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0.56 mSv/a),其次为介入放射学(0.33 mSv/a)。年个人剂量超过5 mSv的年集体剂量与年总集体剂量的比值(SR5)和年个人剂量超过1 mSv的工作人数与受监测人员总数的比值(NR1)较高的均为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人员。不同级别医院诊断放射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46,P<0.05),民营、社区、卫生院的人均年有效剂量较高(0.32 mSv),其次是县级医院(0.23 mSv)。结论兰州市放射工作人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人员年有效剂量偏高,应重点加强其放射防护管理;同时建议加强对民营医院的监管以及社区卫生院的设备更新、维护。

  • 标签: 放射 工作人员 外照射个人监测 有效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7—2019年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眼晶状体辐射剂量水平,掌握我国介入放射工作人眼晶状体剂量水平现状。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国28个省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监测部位为左眼、评估指标为个人剂量当量Hp(3)、监测方法为热释光剂量计。分别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各年度及不同医院类别和级别人均年当量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集2017—2019年介入放射学工作人眼晶状体剂量监测数据共2 981人次,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范围为<最低探测水平(MDL)~64.48 mSv,人均年当量剂量为1.38 mSv,93.69%监测对象年剂量集中在<MDL ~5 mSv范围内,0.97%监测对象年剂量达到或超出国际新推荐的眼晶状体年均当量剂量限值20 mSv;综合医院和肿瘤医院人均年当量剂量分别为1.33和1.77 m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人均年当量剂量分别为1.39和1.16 mSv,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眼晶状体剂量水平高于二级医院(Z=2.894,P<0.05)。结论我国介入放射学工作人眼晶状体年当量剂量符合国家现行限值标准,但有部分放射工作人年剂量超出国际新限值标准,提示这类职业人群眼晶状体剂量超出国际新标准的风险较大,建议加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眼晶状体剂量的持续监测工作,提高放射防护意识,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眼晶状体剂量水平。

  • 标签: 介入放射学 职业人群 眼晶状体 年当量剂量 Hp(3)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外照射个人监测异常结果及调查,分析异常结果剂量区间分布、职业类别分布、不同职业类别异常结果发生率、异常结果发生原因以及异常值高低的影响因素,为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医院放射防护管理提出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我国19个省份上报的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个人监测结果超过1.25 mSv的389例异常结果数据及相关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异常结果的剂量分布区间主要在1.25~5 mSv;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异常结果占比最高,为59.64%;介入放射学工作人的异常结果发生率最高,为4.17‰。异常结果主要是不规范佩戴或操作个人剂量计导致;东部地区的异常值较其他地区高,中位数为6.41 mSv;原因不详组异常值较其他组高,中位数为10.32 mSv。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防护意识;介入放射学工作人的职业照射需要特别关注。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异常结果 外照射个人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2011—2018年放射工作人个人剂量监测基本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健康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个人剂量登记系统,采集我省放射工作人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相关数据,对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11—2018年监测江苏省放射工作人共176 134人,总年集体有效剂量58人·Sv,期间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35 mSv。医用放射工作人中从事介入放射学、核医学人均年有效剂量均为0.41 mSv,其高剂量人员构成比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类别(χ2=219.1,P<0.05)。至2018年医疗放射工作人为25 714人,占81%,年平均有效剂量为0.24 mSv;工业放射工作人为6 169人,占19%,年平均有效剂量为0.18 mSv。结论江苏省放射工作人人均年有效剂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介入和核医学的放射工作人人均年有效剂量相对较高,应改进和完善工作场所防护措施,同时应加强工业放射工作人管理监督。

  • 标签: 放射工作人员 个人剂量 外照射 有效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