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纳米材料在航海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结果的分析、总结,综述了复合纳米包装膜材料和复合纳米涂膜材料在蔬果和动物性食品保鲜以及军事食品中的应用效果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应用问题。结果纳米材料食品保鲜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抗菌抑菌、氧化分解乙烯、抑制蔬果呼吸等方面得到业界的肯定。目前应用较多的仍为蔬果类,纳米材料在动物性食品保鲜以及军事食品的应用上也有一定价值,其相应产品有待开发。结论纳米材料保鲜技术的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存在一些问题。通过进一步研究改进,纳米材料保鲜技术会成为食品保鲜技术的发展趋势。

  • 标签: 纳米材料 食品保鲜 包装膜 涂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食品和加工材料表面存活规律,为制定预防病毒通过食品和加工材料传播的防控措施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将病毒培养物接种至常见进口食品和加工材料表面,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在不同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样本表面病毒核酸载量;使用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实验测定病毒滴度,观察病毒存活时间。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病毒半衰期。结果食品和加工材料表面病毒核酸载量随时间下降,且温度越高病毒核酸载量下降越快。不同种类食品和加工材料表面病毒存活时间不同,室温条件下,猪肉和车厘子表面病毒存活24 h;其次为带鱼和鲜橙表面。加工材料表面病毒存活时间均较短,小于24 h。4 ℃条件下,病毒在猪肉表面至少存活1周,其次为车厘子和带鱼。-20 ℃条件下,病毒在猪肉和塑料包装表面的活性下降缓慢,8周后病毒滴度仍然较高,而在带鱼和纸板表面的活性下降明显。结论不同食品和加工材料表面的病毒核酸存续时间和存活规律不同,且温度越低病毒存活时间越长,应根据食品、加工材料类型,以及生产环境条件制定针对性预防和消毒措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食品 加工材料 表面 病毒活性
  • 简介:摘要接触网支柱折断故障是一种较严重的接触网故障,一般破坏性比较严重,抢修难度大,中断行车,严重影响列车运输秩序,抢修时间较长。本文通过对接触网支柱折断后果及原因进行分析,阐述了接触网支柱折断故障时所遵循的抢修原则,准备工作、抢修方案以及注意事项,重点介绍了锚柱折断抢修方案,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和预防措施。

  • 标签: 接触网 支柱折断 中断行车 抢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及发病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59例接触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接触性皮炎的病因、发病人群、发病特点、诊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5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42,20~59岁人群多发,春、夏季常见,以面部发病为主,病因多为接触金属、化妆品及面部不当护理,发病时症状以瘙痒最多见,皮损以急性期皮损多见,多为急性发病,经治疗预后大多良好。结论接触性皮炎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多因化妆品、面部护理不当及接触金属、染发剂致病。

  • 标签: 接触性皮炎 病因 发病特点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次密接)感染率,评估新冠病毒感染者次密接的感染风险。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且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的密接(与指示病例有明确的暴露时间)及其次密接进行持续医学观察,收集新冠病毒感染者密接和次密接的动态核酸检测结果,评估密接和次密接的感染风险。结果追踪调查了符合纳入条件的密接4 533例,14例密接转归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感染率为0.31%。共追踪了次密接4 201例,均未发生后续感染。结论密接进入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时采样检测核酸结果为阴性,该次密接无感染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密切接触者 次密接 感染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触噪声工人听阈变化规律,建立基于个体的听力损失预警模型,以期精准化和差异化管理接触噪声工人的健康。方法于2019年9月,收集某企业561名接触噪声工人自入职以来所有体检资料,收集较好耳高频平均听阈值、较好耳4 000 Hz平均听阈值和较好耳语频平均听阈值指标,利用广义估计方程(GEE)调整性别和年龄,建立各指标的预警模型,根据ROC曲线面积(AUC)和约登指数筛选敏感指标和预警模型。结果561名接触噪声工人中,有26人出现听力损失(4.6%);敏感指标为较好耳语频平均听阈值≥20 dB、较好耳高频平均听阈值≥30 dB和较好耳4 000 Hz听阈值≥25 dB,各指标AUC分别为0.602、0.794和0.804,约登指数分别为0.204、0.588和0.608;GEE听力损失预警模型中较好耳高频平均听阈值≥20 dB和较好耳4 000 Hz平均听阈值≥25 dB为最优模型,AUC均为0.862。结论个体水平的听力损失预警模型可较为准确评估接触噪声工人个体听力损失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噪声,职业性 听力损失 广义估计方程 预警模型
  • 简介:摘要干眼是除屈光不正外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可极大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配戴角膜接触镜(CL)被认为是干眼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发现CL配戴人群干眼的发病率较健康人群高,配戴CL会导致或加速干眼的发生。2017年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首次将角膜接触镜相关干眼(CLADE)纳入医源性干眼的范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即往眼科医师多关注于配戴CL引起的角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对更常见的CLADE重视不够,认识也不足。本文就CLADE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干眼综合征 接触镜 眼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某钢厂接触铬酸盐作业人员的职业损害状况。方法于2021年3月,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6年至2017年山东省某钢厂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50例接触铬酸盐的工人作为观察组,598例未接触铬酸盐的工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体检资料中职业相关信息、血常规、空腹血糖、鼻部、皮肤、胸部X线片等检查结果,分析铬作业人员的职业危害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鼻损害、皮肤损害、谷丙转氨酶增高、胸片异常、血常规异常、血糖异常情况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9、12.25、5.82、10.37、10.46、20.66,P=0.000、0.000、0.016、0.001、0.001、0.00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鼻中隔偏曲、鼻黏膜充血、鼻黏膜糜烂、鼻炎症状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4、4.07、13.20、32.05,P=0.000、0.044、0.000、0.000)。对照组与观察组工种、年龄、铬接触工龄与鼻黏膜糜烂面积的发病率无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31、0.42、0.28,P=0.505、0.662、0.871)。结论接触铬酸盐的职业性危害不容忽视,应注意加强铬接触工人的职业防护和健康宣教,提高其重视程度。

  • 标签: 重金属中毒 铬酸盐类 职业性中毒 铬鼻病 职业健康检查
  • 简介:摘要地铁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结构,地铁系统的运行对电力供应的依赖性较强,供电系统运行的质量决定了地铁运行的效率和安全。一般在地铁接触轨供电系统运行期间,存在很多的安全风险因素,如电击、操作不当、设备故障、天气等等。强化地铁接触轨供电系统的安全维护措施、优化供电系统运行质量和可靠性,对于地铁接触轨运行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其安全维护措施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本文将对其进行论述探究。

  • 标签: 地铁 接触轨供电系统 安全维护措施
  • 简介:摘要焊接是工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工艺,涉及从业者数以百万。由于焊接工艺、电焊烟尘浓度、通风、气象等因素的影响,电焊工接触量有所不同,所导致的呼吸系统症状也不尽相同,包括肺功能下降、电焊工尘肺甚至可导致肺癌,严重影响工人的生命质量。通过查阅文献,总结电焊烟尘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研究提供方向。

  • 标签: 焊接 电焊工 电焊烟尘
  • 简介:摘要地铁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结构,地铁系统的运行对电力供应的依赖性较强,供电系统运行的质量决定了地铁运行的效率和安全。一般在地铁接触轨供电系统运行期间,存在很多的安全风险因素,如电击、操作不当、设备故障、天气等等。强化地铁接触轨供电系统的安全维护措施、优化供电系统运行质量和可靠性,对于地铁接触轨运行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其安全维护措施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本文将对其进行论述探究。

  • 标签: 地铁 接触轨供电系统 安全维护措施
  • 简介:摘要本文根据广州地铁多条线路的刚性接触网设备运行情况以及维护经验,对刚性接触网严重局部磨耗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刚性接触网 严重局部磨耗
  • 简介:摘要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和2009年发布第一版《食品安全法》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食品安全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因为中国农业和食品业的生产结构落后、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为了将中国食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更上一层楼,必须就前沿发展达成共识,包括理念和实践。当前,食品安全的前沿理念应是“以风险为基础”来预防和应对潜在的和已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以危害为基础”的理念。而实践则是根据理念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重点问题。文章阐述了两种理念导致的不同食品安全管理策略和措施,并列举了几个根据“以风险为基础”理念确定的重点食品安全问题(重要性、解决方案)。这些例子包括: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抗生素的耐药性;食物过敏原的管控;化学性危害混合暴露的风险评估;以及毒理学替代方法。

  • 标签: 食品安全 人群 前沿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接触镜相关角膜炎不同病原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并比较角膜接触镜储存盒(CLC)不同处理方式对其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方法通过静态生物被膜形成实验,在聚丙烯材质的CLC中37 ℃孵育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24 h,建立生物被膜模型。根据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室温干燥组、护理液浸泡组、加热干燥组和浸泡加热组,采用系列稀释微量计数法测定各组生物被膜生物量,并计算生物被膜杀灭率。结果4个实验菌株均可在CLC内壁形成生物被膜。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形成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分别为(10.78±2.12)、(9.19±0.57)、(8.03±0.30)和(7.50±0.07)lg CFU/ml;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被膜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热干燥组和浸泡加热组各菌株生物被膜生物量均低于相应对照组,护理液浸泡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生物量低于相应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热干燥处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杀灭率分别为(51.76±16.75)%、(68.63±4.43)%、(83.51±13.97)%和(97.13±5.19)%,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06,P<0.001);各菌杀灭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室温干燥处理对各病原菌生物被膜的杀灭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20,P=0.606)。浸泡加热处理对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杀灭率分别为(100.00±0.00)%和(97.79±7.67)%,均明显高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81.13±14.86)%和对铜绿假单胞菌的(74.22±11.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加热处理或者结合使用护理液浸泡处理CLC可显著提高对实验菌株生物被膜菌的杀灭作用,有效清除CLC中的细菌或真菌污染。

  • 标签: 感染性角膜炎 角膜接触镜储存盒 生物被膜 加热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新生儿娩出后早期皮肤接触的最佳证据,为医护人员开展更好的母婴服务提供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UpToDate临床顾问、BMJ、美国指南网(NGC)、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RNAO)、苏格兰学院指南网(SIGN)、英国国家健康学会(NICE)、JBI、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HO专业网站、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关于新生儿娩出后早期皮肤接触的所有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1月30日。2名研究人员进行评价和数据提取,并从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中提取证据。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其中2篇指南,2篇系统评价。对于新生儿娩出后皮肤早接触的证据大多聚焦于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对于新生儿及母亲的益处,WHO临床实践指南提出分娩后应即刻皮肤接触,至少接触90 min。本文从生后30 s内、生后30 s~3 min、生后90 min内3个方面进行证据总结。结论临床中,助产士应针对新生儿娩出后的健康情况,根据相关证据实施新生儿早接触管理方案。

  • 标签: 婴儿,新生 母婴 早期皮肤与皮肤接触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非稳态噪声和稳态噪声接触情况,为金属加工业噪声危害的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于2017年10至12月调查浙江省3家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737人的噪声接触状况。使用问卷收集工人一般人口学信息、职业史等,采用个体噪声仪记录噪声,计算噪声接触水平(8 h等效连续A声级,LAeq,8 h)和峰度。结果金属加工业噪声接触工人以年龄18~40岁(527人,71.51%)、男性(570人,77.34%)和初中学历(416人,56.45%)为主。工人接触噪声LAeq,8 h超过85 dB(A)572人(77.61%),接触非稳态噪声(峰度≥4)558人(75.71%),8年以下工龄634人(86.02%)。调查的30个工种中,噪声超标率为100%的工种分别为宁波某儿童车制造厂的冲压工、电焊工和其他工种,宁波某汽车零配件制造厂的操作工、倒角工、攻牙工、滚丝工;非稳态噪声接触率为100%的工种分别为宁波某儿童车制造厂的打磨工,温州某汽车制动器制造厂的装配工、总装作业员和其他,以及宁波某汽车零配件制造厂的抛光工。结论金属加工业作业工人接触的噪声超标率高,且非稳态噪声接触率也高,需采取隔声降噪工程控制、加强个体防护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防控噪声危害。

  • 标签: 噪声,职业性 金属加工业 非稳态噪声 峰度 暴露分布
  • 简介:摘要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低水平接触不足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但过量汞接触会使机体产生诸多不适。本文报道1例以全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汞接触病例,以期给类似病例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职业暴露 疼痛 皮疹
  • 简介:摘要1例26岁女性因面部雀斑行激光脱色治疗,术后予复方熊果苷乳膏(1 g、每晚1次)面部外敷。首次敷用该药约12 h后面部出现红肿和小水疱疹伴脱屑。诊断为接触性皮炎,考虑与复方熊果苷乳膏有关。停用复方熊果苷乳膏,予醋酸泼尼松片20 mg口服、1次/d,左西替利嗪片5 mg口服、每晚1次,3%硼酸洗液局部湿敷。3 d后患者面部红肿、脱屑明显好转,大部分水疱疹消失;1周后电话随访,水疱疹消失。

  • 标签: 熊果苷 皮炎,接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