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杨庆华,张从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4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云南昆明650118
  • 简介:目的:探究精制抗蛇毒救治孕妇毒蛇咬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15例被毒蛇咬伤孕妇为研究样本,以精制抗蛇毒治疗。探究治疗有效率以及妊娠方式、新生儿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100%,多数孕妇采取自然分娩,新生儿均无畸形并发育正常。结论:对于被毒蛇咬伤孕妇的救治中,使用精制抗蛇毒,可以起到良好疗效,也能够降低对新生儿的影响,值得推广。

  • 标签: 精制抗蛇毒血清;孕妇;咬伤
  • 作者: 普正寿,江浏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云南昆明650118
  • 简介: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活动缩短蛇咬伤患者应用抗蛇毒时间,并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纳入本次实验样本数量共计60例,样本收入时间在2021年3月至2021年10月之间,同时按照活动实施前后将实验样本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应满足本次实验统计学研究需求将活动前后蛇咬伤患者应用抗蛇毒的时间指标设为统计学计算类目。结果:在开展活动后,观察组患者入院至医生就诊时间为(12.31±1.23)min,就诊至输注抗蛇毒时间为(31.24±2.01)min,输注抗蛇毒时间为(89.62±2.16),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活动应用于蛇咬伤患者治疗中,有助于缩短患者应用抗蛇毒时间,促进医护人员工作质量的提升。

  • 标签: 医护一体化;品管圈活动;蛇咬伤;抗蛇毒血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毒血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梅毒血反应假阳性患者166例(假阳性组),诊断为早期梅毒且未经治疗的患者145例(阳性对照组),入职体检者124名(阴性对照组)。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梅毒血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oluidine red unheated serum test,TRUST)的梅毒血试验效能。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166例假阳性组患者中,年龄≥50岁117例,年龄<50岁49例。假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年龄[(53.1±13.8)岁比(24.7±2.8)岁,t=22.56,P<0.01]、自身免疫病[36.7%(61/166)比6.5%(8/124), χ2=35.93,P<0.01]、肝炎[9.6%(16/166)比3.2%(4/124), χ2=4.92,P=0.026]和肿瘤[6.6%(11/166)比0.8%(1/124), χ2=4.68,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阳性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性别[假阳性组男91例(54.8%),女75例(45.2%),阳性对照组男103例(71.0%),女42例(29.0%); χ2=8.67,P=0.003]、年龄[(53.1±13.8)岁比(34.4±12.9)岁,t=20.13,P<0.01]及自身免疫病[36.7%(61/166)比6.9%(10/145),χ2=39.1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 OR)=2.69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504~4.816,P=0.001]、年龄≥50岁(OR=30.512,95%CI 15.959~58.335,P<0.01)、自身免疫病(OR=2.677,95%CI 1.258~5.695,P=0.011)和肝炎(OR=4.408,95%CI 1.799~10.799,P=0.001)是梅毒血假阳性的影响因素。假阳性组中,TRUST的阳性率为84.9%(141/166),高于CLIA的23.5%(39/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25,P<0.01);36例患者CLIA为1.0~10.0临界指数(cut off index, COI),3例患者CLIA>10.0 C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1,P<0.01);139例患者TRUST≤1∶4阳性,2例患者TRUST≥1∶8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35,P<0.01)。CLIA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2%和96.0%,TRUS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2%和91.1%。结论患者年龄≥50岁、有自身免疫病或肝炎是发生梅毒血反应假阳性的影响因素,TRUST的假阳性率高于CLIA。

  • 标签: 梅毒 假阳性反应 影响因素 非梅毒特异性抗体
  • 简介:摘要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自2017年启动药物警戒体系的构建。同年8月,1个月内连续发生3例蛇毒凝酶类药物超说明书用药相关静脉血栓事件,引起医院药物警戒部门的警惕,将该类事件定为药物警戒风险信号。随即对全院蛇毒凝酶类药物应用情况展开调查,针对用药风险环节制订干预措施,包括制订蛇毒凝酶类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加强处方/医嘱管理和加强医务人员蛇毒凝酶类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等,建立了蛇毒凝酶类药物警戒制度。干预措施实施后的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与干预前的2017年6至8月比较,蛇毒凝酶类药物使用量下降90.8%(由6 767支降至624支),用药指征不合理、疗程不合理和日剂量不合理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截至2019年底,未再发生蛇毒凝酶类药物相关静脉血栓事件。

  • 标签: 巴曲酶 止血药 静脉血栓形成 用药错误 药物警戒 安全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梅毒在妇科疾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1999年6月至2019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妇科收治的41 144例患有妇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3.52±15.13)岁,年龄范围为6~91岁。所有患者血清标本经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检测,对妇科疾病的梅毒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梅毒血抗体(TPPA、RPR)阳性患者116例。每5年梅毒血学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二期梅毒34例,隐性梅毒82例。一、二期梅毒与隐性梅毒患者的年龄、RPR滴度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116例阳性患者按妇科疾病发病机制和损伤特点分为异位妊娠、引产和流产、子宫(颈)肿瘤、卵巢(输卵管)肿瘤、妇科炎症和其他6类疾病,前两者疾病构成比较高(41.4%);6类妇科疾病患者的年龄、RPR滴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毒对妇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导致生育期妇女出现异位妊娠、引产和流产,住院妇科患者隐性梅毒占比较高。

  • 标签: 梅毒 血清学检测 妇科疾病 患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杭州市儿童流感样病例中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病原谱构成及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杭州市1 060份儿童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本,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流感病毒和EV进行筛查,采用SPSS16.0软件卡方(χ2)检验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流感病毒和EV检测阳性率进行比较。EV阳性的标本用PCR方法扩增VP1序列进行血清型分型,并对VP1序列进行BLAST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同时对EV阳性病例的临床诊断进行分类分析。结果1 060份流感样病例中,检出流感病毒283例,阳性率为26.70%;检出EV 75例,阳性率为7.08%;检出流感病毒和EV均阳性3例,阳性率为0.28%。春夏秋冬四季检测阳性率比较发现,流感病毒主要在冬、春季流行;而EV主要在夏季流行。51例肠道病毒VP1序列扩增阳性,BLAST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属10个血清型,包括5种EV-A、4种EV-B和1种EV-D。10个血清型分别是CVA2、CVA4、CVA5、CVA6、CVA9、CVA10、ECHO7、ECHO11、ECHO18、EV-D68,阳性构成比分别为16.00%、16.00%、5.33%、12.00%、5.33%、1.33%、1.33%、5.33%、4.00%和1.33%。EV VP1序列遗传进化关系分析显示51株杭州市EV株相比参考株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EV阳性患儿的临床诊断主要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有44例占58.67%;其次是急性扁桃体炎14例占18.67%。接下来依次为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肺炎,分别占12.00%、8.00%、1.33%、1.33%。结论引起杭州市儿童流感样病例的EV有10个血清型,CVA2和CVA4为主要流行血清型,且夏季EV阳性率较高。

  • 标签: 肠道病毒 流感样病例 血清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血症患儿血清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尿肾损伤分子-1(KIM-1)水平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儿58例作为观察组,并进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同期选择5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NAG、NGAL含量及尿KIM-1含量,再比较观察组轻、中、重度三组间的各项指标的差异性。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NAG、NGAL水平和尿KIM-1水平分别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NAG、NGAL和尿KIM-1明显高于对照组[(30.53 ± 7.18)U/L比(12.36 ± 3.46)U/L、(78.72 ± 12.97)μg/L比(30.62 ± 3.24)μg/L、(60.59 ± 10.73)ng/L比(22.54 ± 4.25)ng/L](P<0.05);中度组、重度组血清NAG、NGAL和尿KIM-1水平均高于轻度组[(31.81 ± 1.41)和(34.24 ± 1.70)U/L比(28.11 ± 2.36)U/L、(85.94 ± 5.45)和(94.17 ± 3.91)μg/L比(67.45 ± 7.58)μg/L、(67.03 ± 4.63)和(72.17 ± 3.98)ng/L比(51.49 ± 7.08)ng/L],重度组血清NAG、NGAL和尿KIM-1水平均高于中度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脓毒血症患儿血清NAG、NGAL水平和尿KIM-1水平均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r=0.836、0.935、0.892,均P<0.01)。结论脓毒血症患儿血清NAG、NGAL和尿KIM-1水平显著上升,并且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对病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 标签: 脓毒症 血清 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肾损伤分子-1
  • 简介:摘要近些年,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由地方流行继续向非本土栖息地传播,逐渐变成全球大范围流行。中国等非流行地区也逐渐成为CHIKV流行的潜在地,CHIKV的血清学检测是诊断以及控制流行的关键。本文主要综述了E蛋白在CHIKV血清学检测的进展,为CHIKV的血清学检测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基孔肯雅病毒 血清学检测 E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口岸出入境人员的梅毒抗体情况,为控制口岸梅毒传播提供依据。方法从天津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信息系统中获得2017年度全部出入境体检人员人口学资料与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建立出入境体检人员数据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梅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确定22 649个研究对象,梅毒抗体总检出率为0.51%(116例),男性梅毒抗体检出率为0.60%(102/16 491),女性为0.25%(14/5 708),50岁以上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1.46%(25/1 712),来自南美洲地区的人员检出率最高,为4.23%(5/118),不同性别、年龄组、国籍间人员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8、59.072、43.601,P<0.05)。不同职业间,公务人员检出率最高为1.31%(4/305),但不同职业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641,P>0.05)。入境人员检出率为0.79%(41/5 175),高于出境人员检出率0.43%(75/17 47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8,P<0.05)。结论2017年天津出入境人员梅毒抗体整体检出率较高。为了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可将男性、50岁以上、南美洲地区的入境人员列为重点人群,加强监测,做好口岸梅毒的防控工作。

  • 标签: 梅毒 口岸 出入境人员 血清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2012年实施2剂次水痘疫苗免疫策略5年后的2017年健康人群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抗体水平及变化趋势,为科学评价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和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北京市8个区,分10个年龄段,共招募2 144名受试者,采集受试者血清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VZV抗体,分析抗体浓度和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并与2012年结果进行对比。主要采用非参数检验和χ²检验对抗体浓度和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受试者本市与外省户籍比例为1∶1,男女比例为1∶1.08。VZV抗体浓度M(Q1,Q3)为341.4(78.6,1 497.8)mIU/ml,总抗体阳性率为71.1%(1 524/2 144)。不同年龄组抗体阳性率(χ²=736.39,P<0.01)和抗体浓度(χ²=740.34,P<0.01)均有差异。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7.32,P趋势<0.01)。≤14岁的862名儿童中,2剂次受试者抗体阳性率为72.8%(182/250)高于1剂次的51.9%(154/297)(χ²=25.14,P<0.01),其中1~4岁组(χ²=11.71,P<0.01)、10~14岁组(χ²=5.95,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岁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00,P=0.07)。与2012年相比,2017年5~9岁组抗体阳性率上升(χ²=14.35,P<0.01),但1~4岁组抗体阳性率下降(χ²=11.51,P=0.01)。结论北京市推荐水痘疫苗加强免疫显著提高了儿童VZV抗体水平,未来需要结合流行病学证据探索更为优化的儿童2剂次水痘疫苗接种程序。

  • 标签: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血清 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L-10启动子区-592A/C(rs1800872)和-1082A/G(rs180089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梅毒血固定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应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aPshot)技术检测2019年1月至12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梅毒血固定患者、118例梅毒血转阴患者和120例健康人群对照的IL-10启动子区-592A/C和-1082A/G位点SNP,比较不同研究对象临床特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结果血清固定组与血清转阴组和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固定组与血清转阴组性伴侣数量、初始RPR滴度、分期、吉海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L-10启动子区-592A/C与-1082A/G位点,血清固定组与血清转阴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启动子区-592A/C和-1082A/G位点SNP与梅毒血固定易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0 多态性,单核苷酸 梅毒血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L-10启动子区-592A/C(rs1800872)和-1082A/G(rs180089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梅毒血固定易感性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应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aPshot)技术检测2019年1月至12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3例梅毒血固定患者、118例梅毒血转阴患者和120例健康人群对照的IL-10启动子区-592A/C和-1082A/G位点SNP,比较不同研究对象临床特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结果血清固定组与血清转阴组和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固定组与血清转阴组性伴侣数量、初始RPR滴度、分期、吉海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IL-10启动子区-592A/C与-1082A/G位点,血清固定组与血清转阴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启动子区-592A/C和-1082A/G位点SNP与梅毒血固定易感性之间无显著相关。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0 多态性,单核苷酸 梅毒血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在原核系统中表达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头部蛋白并进行血清学分析。方法将H1N1和H3N2型流感病毒的HA头部蛋白编码基因克隆到pET-22b(+)原核表达质粒中,通过IPTG诱导,在大肠埃希菌BL21中获得含有HA头部与His-Tag的融合蛋白rH1N1-HA和rH3N2-HA。SDS-PAGE分析IPTG诱导前后的融合蛋白,验证表达的准确性,Western blot验证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多剂次免疫家兔,获得针对H1N1-HA和H3N2-HA头部的多克隆抗体。同时,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rH1N1-HA和rH3N2-HA蛋白在小鼠体内诱导了滴度高于40的血凝抑制抗体,可作为一种保护性抗原。rH1N1-HA和rH3N2-HA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作为Western blot、ELISA等免疫学应用的重要材料。结论本研究制备的HA头部蛋白可作为一种保护性抗原,在小鼠体内诱导保护性抗体。HA头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用于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学和血清学研究。

  • 标签: 甲型流感病毒 血凝素头部结构域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免疫原性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对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RPR/TRUST)转阴率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评估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使用RevMan5.3软件分析患者RPR/TRUST转阴率。结果共纳入14个病例对照研究1 160例梅毒患者,联合组585例,单用组575例。结果显示,联合组血清RPR/TRUST转阴率明显高于单用组[OR=3.70,95% CI(2.71,5.06),P < 0.001]。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OR=3.68,95% CI(2.26,5.98),P < 0.001]、6个月[OR=3.11,95% CI(2.26,4.27),P < 0.001]及12个月时[OR=4.35,95% CI(2.81,6.73),P < 0.001]RPR/TRUST转阴率均高于单用组。结论与苄星青霉素相比,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能更有效地促进血清RPR/TRUST转阴。

  • 标签: 梅毒 苄星青霉素G 头孢曲松 药物疗法,联合 梅毒血清诊断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发生脓毒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产后脓毒血症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并生产的产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99例产后患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应用简单随机方法选取同期不伴有产后脓毒血症患者21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查阅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99例产后脓毒血症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为生殖道、呼吸系统,分别占28.28% (28/99)、26.26%(26/99);99例产后脓毒血症患者血培养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比例最高,占58.59%(58/99),其中以链球菌为主,占23.23%(23/99)。革兰阴性菌占38.38%(38/99),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1.31%(31/9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糖尿病(OR=2.643,95% CI 1.123 ~ 6.276)、合并生殖道感染(OR=7.542,95% CI 3.571 ~ 15.959)、阴道试产(转剖宫产)(OR=1.218,95% CI 1.008 ~ 1.493)、胎膜早破(OR=1.152,95% CI 1.019 ~ 1.449)、产后出血(OR=1.562,95% CI 1.263 ~ 1.881)及剖宫产分娩(OR=2.074,95% CI 1.442 ~ 2.993)是产后脓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产后脓毒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阴道试产(转剖宫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剖宫产分娩,针对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加强预防,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防治产后脓毒血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脓毒血症 产后 危险因素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尿源性脓毒血症,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导致感染性休克乃至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患者死亡。本文主要通过总结大量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各中心的临床研究报道,围绕目前尿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断、治疗现状展开,寻找后续临床研究突破口。

  • 标签: 尿源性脓毒血症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MV)血清学阴性供者对CMV血清学阳性患者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CMV血清学阴性供者(CMV IgG阴性)移植物的16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定义为CMV血清学阴性供者组(D-/R+组)。从同一时间段的其他患者中选择(以年龄、患者疾病状态和供受者关系为因素,按1∶4进行倾向得分匹配)64例作为对照组,即CMV血清学阳性供者组(D+/R+组),比较分析两组的CMV感染相关情况、总生存期(OS)、非复发相关病死(NRM)率和累计复发率。结果D-/R+组患者移植后首次出现CMV血症的中位时间稍晚于D+/R+组(移植后+37 d比+31 d,P=0.011),但移植后D-/R+组患者外周血CMV DNA首次和最终转阴中位时间要长于D+/R+组(首次:29 d比18 d,P<0.01;最终:99 d比34 d,P=0.012)。D-/R+组移植后CMV激活次数≥4次的比例为4/16,明显高于D+/R+组(4.7%,3/64,P=0.01)。D-/R+组难治性CMV血症(14/16 比56.3%,P=0.021)和CMV病的发生率(4/16比4.7%,P=0.01)均高于D+/R+组。经过抗病毒治疗后D-/R+组外周血CMV DNA转阴时间明显晚于D+/R+组,且该组启动二线治疗[CM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MV-CTL)治疗]的比例明显升高。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CMV血清学阴性供者是难治性CMV血症和CMV感染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Ⅱ~Ⅳ、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累积发生率、3年NRM率、累积复发率、总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尽管对OS、NRM率无明显影响,CMV血清学阴性供者组的难治性CMV血症发生率、CMV感染持续时长、病毒激活次数和CMV病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MV血清学阳性供者组。因此CMV血清学阳性患者应优先考虑CMV血清学阳性供者。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 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血清学阴性供者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眼镜蛇毒注入大鼠臂丛神经下干的方法,探索建立新型臂丛神经痛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2~3月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分别为对照组、假手术组、蛇毒组。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取仰卧位固定,沿右侧锁骨下缘向腋窝方向做1 cm切口,显露与锁骨下静脉伴行的臂丛神经,予臂丛神经下干内注射4 μl眼镜蛇毒(100 mg眼镜蛇毒溶于1 ml无菌生理盐水抽取4 μl);假手术组注射相同容量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于术前3 d和术后3、6、9、12、15、20、30和60 d时观察大鼠左前肢及右后肢对机械刺激的疼痛反应阈值;于术后14、60 d时于假手术组、蛇毒组各取2只大鼠行4%多聚甲醛和2%戊二醛混合溶液主动脉灌注后取材,电镜下观察臂丛神经和颈髓(C8~T1)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3组大鼠在术前3 d时左前肢及右后肢机械痛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蛇毒组大鼠左前肢及右后肢机械痛阈值在术后各时点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异持续至术后60 d(P均<0.05)。电镜下观察注射蛇毒后的大鼠右侧臂丛下干及颈髓(C8~T1)发现有明显脱髓鞘改变。结论大鼠臂丛神经下干鞘内注入眼镜蛇毒可成功模拟臂丛神经痛,神经受损后臂丛神经和中枢神经相应节段同时发生脱髓鞘改变。

  • 标签: 臂丛神经 神经痛 动物模型 蛇毒 脱髓鞘疾病
  • 简介:摘要尿源性脓毒血症是一种因泌尿系感染引起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对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生存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国内外关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诊断、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脓血症 泌尿道感染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 简介:摘要艾滋病,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目前仍位居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之首。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达到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死亡率的治疗目标。然而,部分患者在标准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不能实现病毒学抑制(virological suppression,VS),发生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目前国内外一些临床研究发现,该人群发生病毒传播、病毒学失败(virological failure,VF)、免疫活化等的风险增加。LLV作为一个新出现的临床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对LLV的流行病学概况、危险因素、及其危害展开简要陈述,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全面了解LLV,以期提高LLV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艾滋病 低病毒血症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