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肥胖代谢外科在我国已发展20年,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因减重手术数量逐年增加,各类临床、基础研究开展逐渐增多,我国也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推动肥胖代谢外科发展的重要力量。肥胖代谢外科快速发展同样面临诸多问题,如手术适应证是否明确,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笔者将深入探讨和剖析肥胖代谢外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更好地推动新兴学科的健康快速发展。

  • 标签: 肥胖症 2型糖尿病 代谢外科 减重手术 发展与反思
  • 简介:摘要毫无疑问,食物和肥胖相关,但关系复杂。Michael Lean和他的同事探讨了有关体重管理我们已知和未知的领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女性中,月经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基于BMI)和中心性肥胖[基于腰围(WC)与腰围身高比(WHtR)]之间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6 363名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初潮年龄与肥胖的关系类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年龄(分为≤13、14~、16~和≥18岁组,以14~岁组为对照组)与肥胖的关系。结果调整潜在的混杂后,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均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初潮年龄每增长1岁,BMI、WC和WHtR定义的肥胖风险降低6%(OR=0.94,95%CI:0.90~0.99)、4%(OR=0.96,95%CI:0.92~1.00)和6%(OR=0.94,95%CI:0.90~0.99)。与初潮年龄14~岁组的女性相比,初潮年龄≥18岁组BMI(OR=0.71,95%CI:0.55~0.91)、WC(OR=0.75,95%CI:0.62~0.92)、WHtR(OR=0.76,95%CI:0.61~0.96)定义的肥胖风险分别降低29%、25%和24%。结论中老年女性中,初潮年龄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风险随初潮年龄的增长呈线性降低趋势,初潮年龄较晚与肥胖存在负相关关系。

  • 标签: 初潮年龄 肥胖 中老年女性
  • 简介:摘要肥胖症是多种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是全社会面临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肥胖症的研究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手术已经成为治疗肥胖症的重要方式,但具体机制仍未明确,近年来肥胖症相关基因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外科手术与肥胖症基因表达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发现,基于能量摄入和消耗及脂肪细胞储存脂肪等不同的基因功能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肥胖症基因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肥胖症 基因 脂肪组织 代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肥胖型和非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中肥胖抑制素(obestatin)、血管活性肠肽(VIP)、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胆囊收缩素(CCK)和酪酪肽(PYY)5种脑肠肽的水平并评估其在PCO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就诊的PCOS患者32例,以15例同期就诊的非PCOS患者为对照组,根据体质指数(BMI)将PCOS患者分为肥胖型PCOS组和非肥胖型PCOS组各16例,分别检测空腹血清中脑肠肽、血糖、胰岛素、脂代谢以及生殖激素水平,采用SPSS 22.0和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肥胖型PCOS组患者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LH水平和LH/FSH比值均显著低于非肥胖型PCOS组患者(P均<0.05),其BMI、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肥胖型PCOS患者和对照组(P均<0.05)。PCOS患者血清中obestati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LP-1、CCK和PYY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肥胖型PCOS组患者血清中VIP水平显著低于非肥胖型PCOS组患者(P<0.05),GLP-1水平显著高于非肥胖型PCOS组患者(P<0.05),而obestatin、CCK和PYY在两种类型PCOS组间无显著差异(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OS患者血清中GLP-1水平与BMI、obestatin水平与FSH水平均明显正相关(P均<0.05)。结论PCOS患者体内激素和脂代谢水平异常,其中肥胖型PCOS患者更易发生激素和脂代谢紊乱。肥胖型和非肥胖型PCOS患者血中脑肠肽obestatin、VIP、GLP-1、CCK和PYY水平异常,其中GLP-1和obestatin可能参与了PCOS患者体内激素和脂代谢水平的调节。脑肠肽CCK、PYY和GLP-1具有潜在的PCOS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与营养疗法对肥胖儿童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进行体格检查的肥胖儿童150名,随机将其平均划分为三组,即运动组,营养组以及运动营养组,每组50名。分析儿童进行干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运动营养组干预后和其他两组儿童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营养组儿童身体素质和营养组以及运动组相比显著提升,如肺活量、仰卧起坐、立定跳远、握力以及台阶实验指数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干预前三组儿童异常比例无明显差异,对其进行干预后其异常比例有所降低,三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三组儿童干预前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以及三酰甘油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儿童干预后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儿童运动和营养疗法能够有效调控其体质量以及形态,选择综合运动处方不能够减轻体质量,加强心肺功能,同时可指导儿童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 标签: 运动 营养疗法 肥胖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肥胖患者减重术前的营养状况,探讨营养素缺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在北京医院行减重代谢手术的43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体成分分析、营养素的血液检测指标等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肥胖患者减重术前缺乏率较高的营养素为维生素D、血清铁、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分别为100.0%,26.1%,15.4%和7.0%。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血清铁水平男性患者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00、0.000、0.001)。体脂肪率与25羟基维生素D呈负相关(r=-0.983,P=0.017),与血钠呈正相关(r=0.568,P<0.001)。结论肥胖患者减重术前存在多种营养素缺乏,减重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营养素缺乏。

  • 标签: 肥胖症 人体质量指数 回顾性研究 减重代谢手术 营养素缺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孕妇孕期增重情况及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的肥胖(孕前体重指数≥30 kg/m2)、单胎妊娠孕妇513例。根据孕期增重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5 kg,n=83)、增重适宜组(增重5~9 kg,n=154)和增重过多组(增重>9 kg,n=276)。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3组肥胖人群的孕期增重特点、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以及产程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期增重对与肥胖相关的主要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结果(1)238例早孕期增重>2.0 kg的人群中75.6%(180/238)发展为增重过多,275例早孕期增重≤2.0 kg的孕妇中,只有34.9%(96/275)发展为增重过多。(2)产后体重指数滞留(产后6周体重指数-孕前体重指数)在增重过多组高于增重适宜组[0.8 kg/m2(0.0~2.2 kg/m2)与-0.7 kg/m2(-1.6~0.0 kg/m2)],增重适宜组高于增重不足组[-2.5 kg/m2(-3.2~-1.5 kg/m2)](P值均<0.05)。(3)初次剖宫产率在增重不足组为29.9%(20/67),在增重适宜组为32.6%(42/129),均低于增重过多组[43.3%(104/240)](χ2值分别为3.955和4.047,P值均<0.05);3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等其他主要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孕期增重和中孕期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前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无关(aOR=1.038,95%CI:0.986~1.094,P=0.157;aOR=1.055,95%CI:1.000~1.113,P=0.051)。GDM孕妇诊断后接受了严格的营养管理,中、晚孕期增重及孕期总增重[3.0 kg(1.3~4.0 kg)、4.0 kg(2.0~6.0 kg)和9.0 kg(5.0~12.0 kg)]均低于非GDM孕妇[分别为3.0 kg(2.0~5.0 kg)、6.0 kg(4.0~8.0 kg)和10.7 kg(7.5~15.0 kg),Z值分别为-2.938、-6.352和-4.104,P值均<0.01]。结论早孕期是控制肥胖人群孕期增重的关键时机,控制孕期增重在适宜范围能够降低产后6周的体重滞留,但对于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大于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风险意义不大。

  • 标签: 妊娠期肥胖 孕期体重增长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BMI≥28 kg/m2,11例)和非肥胖组(BMI<28 kg/m2,7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造血干细胞植入、移植后并发症、生存及复发等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8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80 d(8~1 218 d),1年总生存(OS)率77.9%,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73.8%。非肥胖组与肥胖组1年OS率分别为82.6%和46.2%(χ2=15.54,P<0.01),1年PFS率分别为82.1%和36.4%(χ2=15.56,P<0.01),非复发死亡(NRM)率分别为7.1%和32.7%(χ2=6.463,P=0.01),累积复发率分别为11.5%和42.9%(χ2=8.146,P=0.004)。非肥胖组和肥胖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出血性膀胱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及EB病毒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OS的独立不良影响因素(HR=3.814,95% CI 1.343~10.827,P=0.012)。结论肥胖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存的重要不良影响因素,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及生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肥胖 预后
  • 简介:摘要饮食干预是控制超重、肥胖的基础性措施,间歇性断食是指正常能量摄入和能量摄入受限交替进行的一种新的饮食模式。在饮食摄入能量受限时,因能量不足会增加机体脂肪组织的分解,发挥减重作用。与传统的持续性能量限制相比,间歇性断食减重效果明显且依从性更好。在间歇性断食干预肥胖时,需要注意断食和进食的时机、饮食热量的分配、食物营养素的比例以及进食的餐次安排等。间歇性断食耐受性良好,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少数人群并不适用。

  • 标签: 间歇性断食 超重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重/肥胖人群中脉压(PP)与新发糖尿病的关联。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开滦队列研究中参与2006至2007年度健康体检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超重、肥胖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测量血压计算脉压并按脉压四分位数将其分为4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脉压组别糖尿病累积发生率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糖尿病累积发生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不同脉压组别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及95%置信区间。结果经过平均8.45年随访,研究人群中共新发糖尿病8 922例,Q1~Q4各分位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2.12%、24.48%、27.97%、33.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68.16, P<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与脉压Q1组相比,Q2~Q4组糖尿病发病风险分别为1.07(1.00~1.14)、1.13(1.05~1.21)、1.17(1.09~1.27)。动脉压分数(PPf)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发生糖尿病事件的HR值为1.04(1.02~1.07)。此外,在超重、肥胖、正常血压、高血压未服药人群中,高脉压分组糖尿病发病风险均高于低脉压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脉压与糖尿病发病率呈正向关联,高脉压是超重/肥胖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脉压 新发糖尿病 超重肥胖人群
  • 简介: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伴其他发育障碍或心理障碍。儿童肥胖问题严重,发病率持续攀升,也是人类健康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肥胖症作为ADHD的一种躯体性共患病,其发生率高,现从遗传、围生期、环境、神经生物学因素角度探讨二者共患的可能机制,为促进ADHD及其共患病的早期识别、合理治疗、长期综合管理及提高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干预策略。

  • 标签: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肥胖症 共患 机制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间断禁食对非肥胖小鼠体质量及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只C57BL/6J非肥胖小鼠(雄性,12周龄)随机分为自由进食组和间断禁食组,每组10只。间断禁食组每周一、三、五禁食3 d,自由进食组正常基础饲料喂养。每周一称小鼠体质量和食物重量,计算摄食量,12周后行经腹腔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14周后行经腹腔胰岛素耐量实验(IPITT)。比较两组小鼠的体质量、进食量及对糖代谢的影响。结果间断禁食组和自由进食组小鼠基线体质量及12周后体质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周后,自由进食组体质量较基线增加[(28.89±1.72)g比(26.31±1.43)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禁食组体质量较基线时无明显变化[(27.57±2.05)g比(27.50±2.14)g],P>0.05。两组累计进食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后,IPGTT结果显示,与自由进食组相比,间断禁食组在30 min及60 min时血糖值降低(P<0.05);14周后IPITT结果显示,两组各时点血糖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禁食可减缓小鼠体质量增加,改善葡萄糖耐量,对糖代谢产生有益作用。

  • 标签: 糖代谢 间断禁食 糖耐量
  • 简介:摘要超重或肥胖是由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是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科学合理的体重管理是超重或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防控的基础治疗手段。为了规范体重管理诊疗工作流程,《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组织有关专家针对院内院外体重管理工作流程进行研讨和论证,并制定了本共识。本共识规范了院内院外体重管理团队建设,设立标准化的管理工作流程,使超重或肥胖防治策略及体重管理流程更加科学、规范与易于实施。

  • 标签: 超重 肥胖 体重管理 规范
  • 作者: 林紫薇 曲伸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减重糖尿病代谢外科 200072
  • 简介:摘要肥胖症的主要治疗难点在于减重后的体重维持及防止反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症的发生发展与大脑的功能异常密不可分,而大脑在减重后的体重维持及反弹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肥胖症发生过程中体重调控的中枢机制,并比较了常用的减重方法对中枢的影响和由此导致的减重效果的差异。期望减重应从病因出发,强调个体化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不可忽视中枢的调控。

  • 标签: 减重 中枢 行为心理干预 减重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循经拔罐对中心性肥胖患者体重、腰围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8月在宁波市中医院传统中医门诊就诊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生活行为方式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神阙穴为中心,绕脐做顺逆时针方向缓慢闪罐,之后在腹部脾经、胃经、胆经、肾经、任脉、带脉走向在腹部从下至上、从上至下走罐,最后在大横穴、腹哀穴、天枢穴、水道穴、中脘、关元、带脉穴位留罐。每周干预1次,4次为1疗程,共12周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BMI、腰围、血糖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对照组34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12周后观察组患者BMI、腰围、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LD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循经拔罐能有效改善中心性肥胖患者的腰围、体重、BMI及糖脂代谢水平,方法简单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腹部肥胖症 腰围 循经拔罐 体重指数 糖脂代谢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9~12岁超重肥胖男孩性激素、脂质代谢的特异性变化和相互关系。方法72名9~12岁男童被分为正常体重组(n=42)、超重组(n=15)和肥胖组(n=15)。应用血液激素检测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的非靶向脂质组学方法,对72名青春期前体重异常男孩的性激素水平和脂代谢谱检测,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肥胖程度男孩性激素水平和脂代谢谱的差异。结果(1)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且肥胖组显著低于超重组(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血清脱氢表雄酮(DHE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2)非靶向脂质组学方法鉴定并筛选出超重组与正常体重组组间脂质差异物171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组间脂质差异物218种,超重组与肥胖组组间脂质差异物34种,其中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均有的差异脂质物有150种。(3)SHGB与脂质差异物磷脂酰胆碱(PC)(20∶0/0∶0)和PC[18∶1(9E)/0∶0]呈正相关(r=0.6, P<0.05),DHEA与脂质差异物甘油二酯(DG)[17∶2(9Z,12Z)/22∶0/0∶0]呈正相关(r=0.5, P<0.05)。结论9~12岁超重肥胖男童存在骨龄提前现象且与DHEA水平的升高有关,但性激素水平与体格发育不同步;超重肥胖男童血清DHEA显著升高的同时,DG[17∶2(9Z,12Z)/22∶0/0∶0]水平明显上调,血清SHGB显著降低的同时,大多数PC显著下降,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脂质组学 性激素 肥胖 超重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