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酸锌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到本院就诊的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硫酸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治疗期间用药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08%,观察组为93.75%,两组相比,观察组较优;两组下肢胫神经及腓总神经的MCV、SCV速度均有所增高,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效果较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锌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在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提升疗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且安全性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变 硫酸锌 还原型谷胱甘肽 神经传导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富含黑色素的肿瘤染色方法进行改进,探索一种新的非脱色素的黑色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质量。方法对5例含黑色素丰富的黑色素肿瘤进行5种不同方法染色,包括3种当前使用的染色方法及改进的硫酸亚铁特殊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染色抗体包括鉴别诊断中常用的Ki-67、Melan A、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比较上述抗体经5种不同方法染色的效果。结果未脱色素组的染色结果因黑色素与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染色结果互相重叠,难以区分;高锰酸钾脱色素组由于氧化的作用,导致组织易脱片、抗原丢失致染色弱等问题;3-氨基-9-乙基咔唑(3-amino-9-ethylcarbazole,AEC)染色虽然能较好区分黑色素与肿瘤细胞染色,但染色较弱,且不利于长期保存;硫酸亚铁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能很好地将肿瘤细胞染成棕黄色、黑色素染成墨绿色,既不会导致抗原丢失,又便于区分。结论硫酸亚铁特殊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能很好地将肿瘤中黑色素与肿瘤细胞的DAB显色结果区分开来,且不影响染色强度,显著优于现有的黑色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处理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绿叶蔬菜是饮食硝酸盐的主要来源,饮食硝酸盐由肠黏膜吸收入血。腮腺是机体转运硝酸盐的重要器官,唾液腺通过唾液腺浆液性细胞膜上硝酸盐转运蛋白(sialin)主动摄取血液中的硝酸盐并分泌至唾液。唾液硝酸盐在口腔细菌作用下部分还原为亚硝酸盐及一氧化氮,唾液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随吞咽及肠黏膜吸收再次进入循环。硝酸盐—亚硝酸盐—一氧化氮途径是体内一氧化氮非经典来源途径,其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低氧和缺血状态下更明显。这些作用包括机体保护(如胃肠、心血管保护)、抗炎、调节糖脂代谢、提高运动能力、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及延缓衰老等。以往认为硝酸盐对机体有害的观点被证明缺乏科学依据。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硝酸盐作为从口腔走向全身的使者有望在全身健康及疾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硝酸盐类 亚硝酸盐类 一氧化氮 硝酸盐转运蛋白 唾液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双硫仑样反应(disulfiram-like reaction,DLR)小鼠模型,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对该模型血清乙醇及其产物乙醛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5只,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M组,n=21)和对照组(S组,n=14),分别给予拉氧头孢溶液(M组:10 mg/mL,0.02 mL/g)和生理盐水(S组:0.02 mL/g)定时腹腔注射,每日一次,共2 d;于末次注射后1 h给予乙醇溶液(20% v/v, 0.01 mL/g)灌胃;此后20 min自眶静脉采血50 µL。建模后M组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组7只,于乙醇灌胃后30 min分别给予5%葡萄糖(GS组)、地塞米松/维生素C(DC组)及GSH溶液(RG组)腹腔注射(0.01 mL/g);其后0.5、1、1.5和2 h分别自眶静脉采血50 µL,留取血清标本后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乙醇及乙醛的含量。两组数据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M组3个亚组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样本均数多重比较用Dunnett-t检验分析。结果M组血清乙醛水平(2.96±0.52)mg/100 mL高于S组(2.07±0.22)mg/1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96,P<0.01)。GS及DC两组乙醇及乙醛水平差异在干预后不同时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S及DC两组比较,RG组乙醛及乙醇水平于干预前(0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各时点乙醛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5 h,P<0.05;1 h、1.5 h和2 h,P<0.01)。RG组乙醇水平与GS组比较,于干预后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 h,P<0.01;0.5 h、1.5 h、2 h,P<0.05);与DC组比较,于干预后1 h及1.5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 h,P<0.01;1.5 h,P<0.05),于0.5 h及2 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SH可促进乙醛及乙醇的代谢,降低C57BL/6小鼠血清乙醛和乙醇水平,可作为治疗DLR的有效解毒剂。

  • 标签: 还原型谷胱甘肽 双硫仑样反应 乙醇/乙醛测定 气相色谱法 实验研究 C57BL/6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8年3-11月使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病例560例,对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溶媒选择、溶媒浓度、用药疗程、药品配伍、用药禁忌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0例中,适应证合理率为26.96%(151/560),用法用量的合理率为99.82%(559/560),给药途径合理率为100.00%(560/560),溶媒选择合理率为95.00%(532/560),溶媒浓度合理率为67.86%(380/560),用药疗程合理率为61.07%(342/560),药品配伍合理率为100.00%(560/560),凝血功能的用药禁忌合理率为94.46%(529/560),肝功能的用药禁忌合理率为90.18%(505/5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9/560),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皮疹瘙痒、恶心、静脉炎、胸闷。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临床应用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适应证、用药疗程和溶媒浓度选择不合理等方面,亟待进一步规范其合理用药。

  • 标签: 丹参多酚酸盐 注射 安全 药物评价 超说明书使用 药学服务 禁忌 药物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BRONJ)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3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20例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方法与结果进行分析。其中男14例,女6例,发病时的平均年龄为65.4岁(48~81岁),其中男性67.4岁,女性60.7岁。处于第1阶段9例,第2阶段7例,第3阶段3例,1例患者上颌第2阶段、下颌第3阶段。对于部分处于第1阶段或第2阶段、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全麻手术或手术创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评估的结果,若局部已形成完整的死骨,则在局麻下进行死骨摘除术;对于病变区死骨尚未完全分离患者,行颌骨部分切除术。对于发生在下颌骨且症状较重的第3阶段BRONJ患者,如形成了口内、外瘘管,发生了病理性骨折,或病变累及下颌骨下缘等颌面部骨质,在全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常行节段性截骨术。结果本组20例,有6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死骨摘除术,11例接受了颌骨部分切除术,4例(含1例病变同时累及上、下颌骨患者)接受了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随访1~67个月,平均32.8个月,其中4例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的患者治愈,6例通过颌骨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达到临床无症状,其余患者疼痛、死骨外露等症状减轻,病程明显减缓。结论死骨摘除术和颌骨部分切除术可使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患者症状减轻,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作为较彻底的治疗方法,可考虑作为病变为下颌骨第3阶段且全身状况较好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 标签: 双膦酸盐性颌骨坏死 上颌骨 下颌骨 手术治疗 下颌骨节段性截骨术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致残致死率高,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双膦酸盐是临床上最常用于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作用,抑制骨改建,维持骨量。近年来基础及临床研究未表明双膦酸盐影响骨折愈合的证据,因此对于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患者,应当重视应用双膦酸盐药物,以减少再骨折风险。笔者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应用双膦酸盐干预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提出应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使用双膦酸盐进行干预。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性骨折 二膦酸盐类
  • 简介:摘要患儿 女,9岁,因"肢体无力2年3个月余,加重7个月"就诊。临床表现为逐渐进展的不对称性肌无力,病初因存在部分类似肌炎的表现而误诊为炎症性肌病,后根据免疫治疗反应欠佳考虑为遗传性肌病。基因检测发现FHL1基因c.311G>A,p.C104T,为已知杂合新生致病性变异,进一步对肌肉组织行甲萘醌-硝基四氮唑盐染色,发现胞质内蓝紫色包涵体,最终确诊还原体肌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5α-还原酶2型缺乏症由于编码5α-还原酶2的基因SRD5A2突变导致睾酮向双氢睾酮转化障碍,表现为男性化不全。本文报道1例纯合的热点突变、临床表现为阴茎短小伴明显乳房发育患儿的资料。单纯依据临床表现易漏诊,基因诊断对确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缺乏症,睾酮5α-还原酶2型 46,XY性发育障碍 乳房发育
  • 简介:摘要丙酮酸盐作为机体糖酵解的中间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药理学及潜在临床应用价值。大量动物研究表明,丙酮酸钠在机体遭受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性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均表现出能减轻细胞线粒体损伤、抗炎、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纠正乳酸性酸中毒等作用,从而保护脑、肾、消化道等重要脏器功能。本文对丙酮酸盐的上述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简要综述,为丙酮酸盐在各种重大战、创伤的药物复苏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

  • 标签: 丙酮酸盐类 缺氧性损伤 复苏
  • 简介:摘要研究采用氰酸盐负荷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结果显示,氰酸盐可引起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升高;细胞内的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氰酸盐处理后显著下降;细胞产生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终产物丙二醛和高反应性自由基一氧化氮在经氰酸盐负荷后显著升高;此外,细胞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及一氧化氮合成酶蛋白水平下调、肝细胞内脂滴明显增加。由此可见,氰酸盐可以打破肝细胞内氧化应激平衡,ROS大量产生,肝细胞内脂质沉积。

  • 标签: 氰酸盐 肝细胞 活性氧 脂质
  • 简介:摘要患儿9岁,社会性别男性。主因“阴茎短小”就诊。检查发现,阴茎牵长2 cm,右侧阴囊空虚,右侧腹股沟可触及直径约2 cm质软包块。盆腔超声检查显示无缪勒管结构,右侧腹股沟隐睾,肾上腺大小正常。基因检测显示,SRD5A2基因存在c.680G>A (p.R227Q)纯合子突变,其父亲SRD5A2基因c.680G>A(p.R227Q)杂合突变,母亲SRD5A2基因c.680G>A(p.R227Q)杂合突变。综合文献报道的5α-还原酶-2型缺陷症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临床表现、性别分配及基因特点进行总结。

  • 标签: 5α-还原酶-2型缺陷症 SRD5A2基因 突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治疗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Barthel评分、炎症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轻炎症反应,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硫酸氢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E)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心房形态及功能变化并探索硫酸吲哚酚(IS)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连续入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MHD(透析龄>6个月)患者91例(MHD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7例(对照组),采集左房三维斑点追踪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获得左房容积和应变参数,包括左房最大容积(LAV-max)、收缩期前容积(LAV-preA)、最小容积(LAV-min)、左房整体储备应变(LASr)、通道期应变(LAScd)和主动收缩应变(LASct),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法(HPLC-ESI-MS/MS)检测血浆IS浓度,并分析其与左房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HD组左房明显增大(P<0.05),LASr及LAScd减小(P<0.05),而LASct无显著变化(P>0.05)。根据血浆IS浓度将MHD组分为高IS组与低IS组,发现高IS组LASr、LAScd和LASct均显著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S浓度与左房应变显著相关(LASr:rs=-0.674;LAScd:rs=0.454;LASct:rs=0.376;均P<0.001),经年龄、血压、左室质量指数及肺动脉收缩压校正后,IS浓度与LASr独立负相关(β=-0.206,95%CI=-0.353~-0.059,P=0.007)。结论MHD患者的左房增大,整体储备和通道功能受损;左房应变值与血浆IS浓度独立相关,可用于监测和评价IS效应性心脏损伤。

  • 标签: 三维斑点追踪显像 心房功能,左 应变 维持性血液透析 硫酸吲哚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塑性剂的类型及浓度对可注射性硫酸钙骨水泥(injectable calcium sulfate cement,ICSC)的抗压强度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cellulose,CMC)、甲基纤维素(methylcellulose,M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硬脂酸(stearic acid,SA)与半水硫酸钙机械混合;与生理盐水反应后,观察复合物的抗压强度;并记录ICSC自身性能的改变:如凝固时间、可注射性能。按塑性类型分为CMC组、MC组、HA组、SA组及单纯硫酸钙组;每组再按塑性剂的浓度分亚组:如1%、3%、5%MC组。结果单纯硫酸钙的抗压强度为(21±4.58) mPa,终凝时间为(3.86±0.09) min。不同浓度的SA对硫酸钙抗压强度的影响均不明显(F=1.593,P=0.266),但可明显延长凝固时间(F=29.868,P=0.000)。不同浓度CMC均明显降低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23.943,P=0.000),且凝固时间均延长至120 min以上。MC均能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F=4.808,P=0.034),并延长凝固时间(F=191.192,P=0.000);其中,1%、3%的MC明显改善抗压强度(P=0.007,0.027),而5%改善不明显(P=0.193)。不同浓度HA均能改善其抗压强度(F=3.818,P=0.058),并延长凝固时间(F=262.515,P=0.000);其中3%和5%明显改善(P=0.026,0.015),1%组不明显(P=0.062)。单纯硫酸钙的可注射量仅为20%;1%~5%HA组、3%和5%MC组高达90%以上;而CMC组无可注射性能。结论SA和CMC不能用于改善硫酸钙的抗压强度;而合适浓度的HA与MC不仅能改善ICSC的抗压强度,并能够提高可注射性能,但MC更能满足凝固时间的需求。

  • 标签: 硫酸钙 抗压强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骨折愈合是由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等多种细胞和分子参与的复杂生理过程。典型骨折愈合分为炎症反应、软骨痂形成、硬骨痂形成和骨重建四个阶段。破骨细胞在硬骨痂形成和骨重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阿仑膦酸盐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抑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丢失,但也可能抑制骨折愈合,因此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能否使用阿仑膦酸盐存在一定争议。近年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使用阿仑膦酸盐并不影响患者骨折愈合,还可降低患者发生二次骨折的风险,提高患者治疗预后。笔者就阿仑膦酸盐作用机制及其全身和局部使用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做综述,为临床选择治疗药物提供参考。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愈合 阿仑膦酸盐
  • 简介:摘要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骨代谢性疾病中重要的一类抗骨吸收药物,主要运用于Paget's病、骨质疏松症和肿瘤相关性骨病。双膦酸盐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双膦酸盐类功能化显像剂在核医学骨显像中也被广泛应用。放射性示踪剂可通过螯合作用与双膦酸盐偶联,偶联后的探针作为骨靶向的示踪剂应用于骨显像。双膦酸盐的分子结构中含有P-C-P键,在人体内不易被酶水解。因其与骨组织中的无机物羟基磷灰石晶体有较高的亲和力,故在骨组织中有较高的选择性沉积。基于双膦酸盐的一般特征和作用机制,笔者概述了双膦酸盐功能显像剂、骨质疏松的治疗和双膦酸盐应用于骨转移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 标签: 双膦酸盐 骨质疏松 骨肿瘤 骨显像
  • 简介:摘要因炎症、外伤、肿瘤等导致的口腔颌面部骨缺损是常见的骨缺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给口腔医生带来了重大挑战。目前,骨缺损治疗最有效的是自体骨移植,但存在数量有限、增加患者痛苦等问题。异体骨治疗骨缺损效果也较佳,但异体骨同样存在许多缺点,如免疫排斥、交叉感染等。因此,为了解决骨缺损的治疗难题,骨组织工程应运而生。海藻酸盐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等优点,广泛用于骨组织工程;同样锶离子具有促进成骨、成血管的作用,也被广泛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但目前这两者的研究状况没有系统论述,故本文将对锶和海藻酸盐水凝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钠,藻酸盐 骨,组织工程 骨再生 水凝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