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观察剥脱性CO2阵激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疗效。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对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激光中心就诊的5例女性玫瑰痤疮患者,用剥脱性CO2阵激光治疗;2个月治疗1次,共治疗2次;每2个月评估1次,共评估3次。5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在鼻部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肤质上都有明显好转,均无瘢痕形成、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较高。剥脱性CO2阵激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 标签: 剥脱性 CO2点阵激光 丘疹脓疱型 玫瑰痤疮 治疗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食管黏膜剥脱症是临床诊治中相对少见的一类食管良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就食管黏膜剥脱症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尚不明确。本文拟从食管黏膜剥脱症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做系统性归纳总结,加深对于食管黏膜剥脱症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 标签: 食管 黏膜剥脱症 胃镜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无晶状体后囊支撑的人工晶状体两睫状沟悬吊术与四睫状沟悬吊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晶状体后囊支撑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患者59例(60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两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组29例(30只眼),四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组30例(30只眼),所有患眼均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比较两组视力、散光度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术后两组3个月视力均提高,较术前视力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t=8.355,P=0.000;四组:t=7.227,P=0.000)。术后3个月视力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348)。四组较两组术后散光度变化小(t=2.431,P=0.018),术后人工晶状体偏斜较少(P=0.026)。结论人工晶状体两悬吊与四悬吊均可提高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四悬吊术后散光等症状更轻,且术后更不易发生人工晶状体偏斜。

  • 标签: 晶状体,人工 悬吊术,睫状沟,两点式,四点式 散光
  • 简介:摘要皮肤是人体重要的屏障,角质层是维系皮肤屏障功能的主要结构,能防止水分流失,当皮肤屏障被破坏时经皮水分丢失明显增加。化学剥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皮肤美容技术,研究表明,化学剥脱对皮肤屏障是一个先损伤后修复的过程。它可剥脱角质层,同时刺激表皮组织和真皮纤维组织增生。临床工作中常根据治疗需求选择不同种类、浓度的化学剥脱剂,了解化学剥脱剂对皮肤屏障的影响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 标签: 皮肤 屏障功能 化学剥脱 α-羟基酸 乙醇酸 水杨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羟基乙酸(果酸)化学剥脱治疗面部痤疮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于北京友谊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6例面部痤疮患者,男4例、女32例,年龄24~36(28.06±2.88)岁。应用浓度20%果酸治疗,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痤疮分级、痤疮数目、痤疮消退率、治疗有效率、毛孔改善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各指标评价均有所改善。果酸治疗前,患者痤疮Pillsbury分级为Ⅰ级9例、Ⅱ级18例、Ⅲ级9例,治疗后Ⅰ级28例、Ⅱ级8例、Ⅲ级0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03,P<0.001)。治疗前患者痤疮数38.64±15.57,治疗后患者痤疮数16.17±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67,P<0.001)。治疗后,36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恶化4例,有效率83.33%。果酸治疗前患者皮肤毛孔值1263.67±593.44,治疗后降至1196.33±579.2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5,P<0.05)。治疗结束后,患者均对疗效满意。结论果酸治疗痤疮患者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寻常痤疮 羟基乙酸 化学剥脱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来本院就诊的剥脱性青光眼患者行手术及术后药物治疗,总结其诊断要点及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本研究为1例82岁确诊为剥脱性青光眼的男性患者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依据其眼部典型的临床体征,结合超声生物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辅助检查做出剥脱性青光眼的诊断;并将术中所取晶状体前囊膜行电镜扫描观察其结构,探讨眼压升高的机制。追踪其术后3个月的视力、眼压及视野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1周,左眼视力0.4,眼压12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1个月,左眼视力0.5,眼压15 mmHg,人工晶状体正位。术后2个月,左眼视力0.6,眼压22 mmHg,人工晶状体轻度后倾位,无中心偏移。术后3个月,左眼视力0.8,眼压27 mmHg,人工晶状体位置较前无明显变化,使用拉坦复合制剂滴眼1周后,测得左眼视力0.8,眼压14 mmHg,此后平均眼压基本稳定在14 mmHg,控制效果理想。结论剥脱性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后局部辅以拉坦复合制剂治疗,对眼压控制和视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

  • 标签: 剥脱性青光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拉坦复合制剂
  • 简介:摘要化学剥脱术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皮肤病和皮肤光老化的治疗,如何合理、有效、安全地应用化学剥脱术是目前临床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规范化学剥脱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化学剥脱术临床应用共识专家组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广泛讨论基础上制定本共识,从化学剥脱术的定义和分类、作用机制、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要点、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化学剥脱术 水杨酸 甘醇酸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1例出生3 d的新生儿因感染性黄疸给予头孢吡肟0.16 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滴注、1次/12 h。第6天,患儿左外眼角、颈部皮肤发红,双腋下皮肤发红、糜烂、表皮大片脱落,皮肤脱落面积大约为2.0 cm×2.5 cm。考虑为头孢吡肟引起的剥脱性皮炎,停用该药,给予小檗碱药浴、红霉素软膏外用。3 d后患儿皮肤糜烂明显好转,无新发皮肤剥脱,黄疸明显消退。1个月后随访,患儿黄疸完全消退,皮损已痊愈。

  • 标签: 头孢吡肟 头孢菌素类 超敏反应,迟发型 皮炎,剥脱性
  • 简介:摘要剥脱性青光眼是继发于剥脱综合征的一种青光眼类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剥脱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了多种危险基因、异常表达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以及广泛的眼前、后节改变。剥脱性青光眼与全身疾病和环境存在一定关联。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该领域提供参考。

  • 标签: 青光眼 危险因素 假性剥脱综合征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期间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0例颈动脉狭窄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70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50例行传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48例,女22例,年龄(65.31±3.25)岁;对照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64.87±3.37)岁。对比传统术与神经生理电监测辅助下手术2种术的围术期指标及神经损伤差异。结果两组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前、后狭窄处管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狭窄处管径均增宽,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动脉暴露时间分别为(68.48±15.23)min、(42.36±10.05)ml、(6.85±2.54)min,均低于对照组(81.23±16.58)min、(52.32±11.31)ml、(9.24±2.9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暂时性损伤,术后6个月内完全恢复,观察组颅神经损伤率为1.43%(1/70),低于对照组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剥脱术可改善颈动脉狭窄,恢复脑灌注,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手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降低颅神经损伤率。

  • 标签: 神经电生理监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神经定位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 XFS)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其片状白色絮状物沉积于眼前房及眼内其他组织可导致继发性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表明,XFS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肾动脉狭窄、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等全身疾病的风险。虽然血管壁弹性纤维合成异常、血清抗磷脂抗体水平升高、氧化应激增加、内皮功能障碍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均与XFS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关,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5-28)

  • 标签: 剥脱综合征 开角型青光眼 系统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病例数据,获得围手术期脑血管事件的特点和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所做的209例CEA手术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围手术期脑血管事件的特点,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并计算其优势比(OR)。结果男性多于女性患者(177∶32),脑梗死是最多的临床表现(68.42%),高血压是最多的合并症(68.42%)。围手术期出现高灌注者9例、卒中5例,其中脑出血3例。高灌注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比例高(8/9),脑出血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比例高(2/3),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脂血症是围手术期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OR=3.861,P=0.029),合并高脂血症是围手术期高灌注的危险因素(OR=17.397,P=0.001)、患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OR=33.333,P=0.007),也是围手术期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OR=101.000,P=0.002),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是围手术期脑出血的危险因素(OR=51.000,P=0.043)。结论CEA围手术期高灌注是出现最多的脑血管事件,脑出血是最严重的脑血管事件,高脂血症增加了患者围手术期高灌注风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更高的围手术期脑出血风险。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围手术期 脑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颈部神经损伤(CN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天坛医院2012年4月—2015年5月209例CE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7(84.69%)例、女32(15.31%)例,年龄42~80(67.5±8.8)岁。(1)统计患者术后CNI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2)纳入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等影响因素,做CNI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采用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209例患者术后有16例发生CNI,发生率7.66%。其中迷走神经损伤的患者最多,为9例(4.3%),表现为术后声音嘶哑;其次为舌下神经损伤3例(1.44%),症状较轻。出院时CNI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OR(95% CI)为2.782(0.990~7.819),P<0.05]、年龄70~80岁[OR(95% CI)为3.58(1.268~10.111),P<0.05]、女性[OR(95% CI)为3.854(1.292~11.499),P<0.05]是影响CNI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95% CI)为3.594(1.188~10.878),P<0.05]、年龄70~80岁[OR(95% CI)为5.024(1.625~15.528),P<0.01]、女性[OR(95% CI)为5.353(1.615~17.737),P<0.01]是CN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年龄70~80岁、女性是CEA术后CNI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高龄女性糖尿病CEA患者围术期需给予更多关注。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部神经损伤 危险因素 糖尿病
  • 作者: 贾海军傅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17-12-22
  • 出处:《科技新时代》 2017年第12期
  • 机构:随着我国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广泛普及,以及“智慧城市”、“智慧农村”大力推进,对现有的乡镇农村的多方面现状进行创新和整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监管也提到日程。本文拟对浙江奉化当前农村生活污水现状研究,研究设计一个农村生活污水一个实施监控网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股腘动脉病变内植入长段支架存在明显的弊端,减少血管内支架植入已成为股腘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临床热点。药物涂层球囊和血管腔内减容能够减少支架植入的数量和长度,且二者存在互补优势。另外,新型支架为股腘动脉病变植入支架提供了新的理念。未来,可降解支架的研发可使股腘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达到理想的“leave nothing behind”。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球囊扩张 斑块旋切 股腘动脉病变 支架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板剥脱术治疗耐药结核性脓胸的风险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武汉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146例行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结核性脓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前胸腔积液或术后组织标本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为耐药组(29例)和对照组(117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肺复张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等临床指标,分析影响手术风险和疗效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耐药组的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术后带胸腔引流管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肺复张时间和治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板剥脱术治疗耐药结核性脓胸手术难度和风险较大,但总体而言安全、有效、可行。

  • 标签: 结核性脓胸 耐药结核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1例62岁女性胃癌患者在根治术后接受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第1天)+替吉奥(第1~14天)治疗,21 d为1个周期。每次应用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前3 h予地塞米松等药物预处理以减轻化疗不良反应。第1周期化疗期间,患者除恶心、乏力外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未予干预。第2周期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滴注结束后约2 h,患者四肢肿胀、潮红,皮肤出现红色斑片,之后红斑增多并融合成片,足部皮肤脱屑,经抗过敏治疗后上述症状好转。第3周期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滴注结束后约3 h,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全身皮肤潮红、肿胀,伴抓痕;之后,部分皮肤可见大水疱,关节屈曲处水疱裂开,有渗出液浸渍。给予甲泼尼龙等抗过敏治疗,4 d后患者全身皮肤呈鳞片状脱屑,手足皮肤呈手套状脱落,诊断为剥脱性皮炎;9 d后患者皮肤颜色变浅,无新发皮疹。考虑剥脱性皮炎由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所致,将化疗方案更改为多西他赛(第1天)+替吉奥(第1~14天),患者未再出现皮肤过敏反应。

  • 标签: 奥沙利铂 皮炎,剥脱性 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皮肤疾病,丘疹鳞屑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尼莫地平对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老年患者82例,年龄65~8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1):对照组(C组)和尼莫地平组(N组)。N组于手术开始时静脉输注尼莫地平7.5 μg·kg-1·h-1至术毕,C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尼莫地平给药前(T1)、放置转流管前(T2)、放置转流管后10 min(T3)及颈动脉开放后10 min(T4)进行动脉及颈静脉球部血气分析,并计算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及脑氧摄取率。采用ELISA法测定颈静脉球部血清S100β蛋白浓度。于术前1 d、术后1、3和7 d时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中文版)评价认知功能,记录术后7 d内认知功能障碍(MoCA评分<26分)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N组术后各时点时MoCA评分升高,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27% vs.17%),T2~4时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升高,动脉-颈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和脑氧摄取率降低,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降低(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改善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认知功能,可能与改善术中脑氧代谢及减轻脑损伤有关。

  • 标签: 尼莫地平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认知功能障碍 老年人
  • 简介:摘要1例74岁男性患者因肺腺癌在原有厄洛替尼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美曲塞化疗。首次给予培美曲塞80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用药后第3天患者出现全身皮疹,并逐渐出现口腔黏膜溃疡、肛周及阴囊部皮肤破溃,诊断为剥脱性皮炎。用药后第6天患者出现腹泻,并逐渐加重,从3~4次/d至10~12次/d。用药后第9天出现Ⅳ度骨髓抑制,白细胞计数(WBC)0.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1×109/L,红细胞计数(RBC)2.04×1012/L,血红蛋白(Hb)65 g/L,血小板计数(PLT)77×109/L。尽管给予积极抗过敏、止泻、刺激血细胞再生药物治疗,患者骨髓抑制进行性加重。用药后第15天,WBC 0.1×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RBC 2.53×1012/L,Hb 80 g/L,PLT 1×109/L。患者家属放弃治疗,用药后第18天患者死亡。

  • 标签: 培美曲塞 抗肿瘤药 皮炎,剥脱性 腹泻 全血细胞减少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