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及发展,脑血管搭桥的适应证、技术及治疗策略也随之出现了重大变化。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本文结合近年来脑血管搭桥技术的新进展,对其主要技术和策略进行多中心总结,其中着重叙述脑血管搭桥的分类、术前准备、中处理、常见搭桥方法、术后处理,并对常用的颞浅动脉搭桥、颌内动脉搭桥的方法做简要概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STA-MCA-EDAMS)治疗烟雾病的效果。方法抽取临汾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0例烟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研究组25例行STA-MCA-EDAMS,对照组25例行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EDAMS)。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脑血流量。结果研究组治疗优良率为92.00%(23/25),低于对照组的72.00%(18/25),P<0.05。术前,两组脑血流量检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术后3个月两组脑血流量检测值均较术前增加,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脑血流量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TA-MCA-EDAMS手术方案治疗烟雾病效果显著。

  • 标签: 烟雾病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 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 血管重建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颌动脉翼状肌段的解剖特点,探讨上颌动脉显露技术在脑血管搭桥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完整尸头标本12具,其中女3具、男9具,年龄50~80岁(平均64岁)。尸头标本经乳胶灌注后,采用翼点入路,切除颧弓,显露上颌动脉翼状肌段。观察记录两侧上颌动脉走行的特点、与翼外肌的位置关系,测量上颌动脉翼状肌段到颞下嵴的间距。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0月—2021年4月收治的2例脑血管搭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2、38岁。1例患者诊断为基底动脉冗扩合并动脉瘤,一期行优势侧椎动脉介入闭塞,二期行上颌动脉-桡动脉-小脑上动脉搭桥;另1例患者诊断为脑梗死、前床突脑膜瘤、左侧颈内动脉末端重度狭窄,行上颌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脑膜瘤切除。2例患者均经翼点入路、切除颧弓显露上颌动脉,完成血管搭桥手术。观察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以及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1)尸头标本12具均成功暴露了两侧上颌动脉的翼状肌段,未发生颅神经损伤。上颌动脉经翼外肌外侧走行17侧,其翼状肌段到颞下嵴的长度为8.2~18.4(13.2±4.2)mm;上颌动脉经翼外肌内侧走行7侧,其翼腭窝段均较短,无法上提至颞下嵴,故未记录其可游离长度。(2)2例患者均成功显露上颌动脉的翼状肌段,顺利完成脑血管搭桥手术。病例1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稳定;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CTA),见桥血管通畅、基底动脉动脉瘤大小无明显变化。病例2术后左上肢肌力由术前2级下降至0级;术后3个月电话随访无再发脑缺血症状,患肢肌力恢复到4级,CTA显示桥血管闭塞。结论翼点联合颧弓切除可安全有效地显露上颌动脉翼状肌段。翼外肌外侧走行的上颌动脉相对长且表浅,是实施脑血管搭桥的一种较好的供体血管。

  • 标签: 上颌动脉 血管搭桥 翼点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循证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搭桥患者167例,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效果,并对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患者中麻醉时间为(294.06±41.17)min,手术时间为(341.12±50.25)min,灌注时间为(119.58±19.86)min,呼吸机辅助时间为(12.74±6.12)h,住ICU时间为(2.51±0.67)d,术后24 h引流量为(470.35±141.28)mL,住院时间为(17.30±3.89)d。围期发生压疮6例,心律失常2例,术后出血及心包填塞2例,呼吸系统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78%(13/167)。患者术前、术后均无明显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患者对围期护理满意度为97.01%(162/167)。结论临床护士应定期对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取长补短,以促进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更快恢复。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外科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围手术期医护 手术前护理 手术中护理 手术后并发症 循证护理
  • 作者: 舒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4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研究全方位支持渗透护理在心脏搭桥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9月至2022年11月期间120例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观察组接受全方位支持渗透护理。收集比较两组的围期治疗配合度与护理满意度评分数据。结果:在生理检查、心理检查、饮食控制、麻醉、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等方面,观察组患者的配合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方位支持渗透护理在心脏搭桥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提高围期的治疗配合度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全方位支持渗透护理;心脏搭桥术;围术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内没有心肌梗死发生;2例患者出现脑梗塞,1例为CEA同侧,另一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的CEA对侧脑梗塞,2例患者均未遗留后遗症。围手术期无死亡。成功随访17例(1~103个月,中位数24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术后8个月出现脑梗塞;1例患者术后43个月再发心肌梗死。没有颈动脉再狭窄或二次手术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91%。结论CEA联合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无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或死亡发生,围手术期脑梗塞发生较少,远期生存率高,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颈动脉狭窄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期心理护理对于冠状动脉搭桥(CABG)患者心理应激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并择期行CABG的冠心病(CAD)患者144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围期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围期心理护理干预。在术前7 d、术前1 d、术后7 d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应激、心理弹性、生理应激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术前1 d观察组焦虑评分为(7.85±1.15)分、抑郁评分为(7.96±0.8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7 d观察组焦虑评分为(4.65±1.01)分、抑郁评分为(4.96±0.4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1 d观察组CD-RISC评分为(79.68±6.88)分、术后7 d观察组CD-RISC评分为(89.69±8.0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1 d、术后7 d观察组血清NE、AngⅡ、AL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总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非常满意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期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行CABG冠心病患者的应激心理,有利于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术后恢复。

  • 标签: 围术期 心理护理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心病 心理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高压氧处理对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血清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pTau)及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80例预行冠状动脉搭桥患者,依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3.01±8.16)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4.51±7.90)岁。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高压氧处理措施。术后1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Tau、pTau及Aβ1-42水平,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比较两组术后认知功能水平、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Tau、pTau水平低于对照组,Aβ1-42水平高于对照组(t=5.690、7.054、10.300,均P<0.001);术后,观察组MoCA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776,3.688、2.860、6.870、4.308、2.611、5.908、4.567,均P<0.05);观察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5/40)比 32.5%(1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8,P=0.03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5,P=0.723)。结论术前高压氧处理能够减轻冠状动脉搭桥后血清Tau、pTau、Aβ1-42水平异常变化,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降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高压氧 冠状动脉搭桥术 Tau蛋白 磷酸化Tau蛋白 β-淀粉样蛋白1-42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搭桥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围期常规护理模式组采取围期常规护理模式,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采取围期双心路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心功能改善时间、心理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左心室主血分数(LVEF)、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值、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疗效更高(P<0.05)。治疗前,围期常规护理模式组和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LVEF、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值、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LVEF、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值、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变化幅度更显著(P<0.05)。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心功能改善时间、心理改善时间较围期常规护理模式组有优势(P<0.05)。双心路径护理模式组和围期常规护理模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双心同治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改善心功能,改善心理状态。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围手术期 双心路径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干预对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患者遵医行为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61.48±5.31)岁;观察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61.73±5.84)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常规宣教、术前准备、术后体征监测、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包括深化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术前准备、中配合、术后康复,两组均持续干预至患者出院前。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情绪控制评分(90.75±5.46)分、健康行为评分(90.86±5.34)分、治疗与护理配合评分(93.62±4.27)分、应对方式评分(88.23±6.24)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1.45±6.53)分、(82.16±5.42)分、(84.53±6.05)分、(78.82±6.9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5.23±1.14)h、ICU监护时间(1.91±0.65)d、下床活动时间(2.15±0.37)d、住院时间(10.89±1.67)d,均短于对照组的(7.46±1.75)h、(2.63±0.82)d、(3.42±0.64)d、(13.28±2.5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52%(3/46),低于对照组的23.91%(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2,P=0.020)。结论个体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患者遵医行为,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

  • 标签: 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搭桥术 个体化护理干预 遵医行为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流量搭桥治疗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采用低流量搭桥治疗的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其中6例行颈内动脉闭塞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1例行颈内动脉缩窄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中采用荧光素血管造影和(或)血管超声检查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情况。术后行影像学随访评估动脉瘤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7例患者中评估桥血管均通畅。术后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预后良好;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随访6~4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出血,6例动脉瘤消失,1例动脉瘤缩小;mRS 0分者5例,1分者1例,3分者1例。结论初步观察显示,低流量搭桥治疗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海绵窦 巨大 低流量搭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颈总动脉-SA搭桥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结论颈总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流量搭桥治疗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5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例采用低流量搭桥治疗的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其中6例行颈内动脉闭塞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1例行颈内动脉缩窄联合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中采用荧光素血管造影和(或)血管超声检查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情况。术后行影像学随访评估动脉瘤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7例患者中评估桥血管均通畅。术后1例患者发生脑梗死,预后良好;无一例患者死亡。术后随访6~4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出血,6例动脉瘤消失,1例动脉瘤缩小;mRS 0分者5例,1分者1例,3分者1例。结论初步观察显示,低流量搭桥治疗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海绵窦 巨大 低流量搭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SA)搭桥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于复合手术室行颈总动脉-SA搭桥的11例SA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脑缺血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中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提示椎动脉盗血消失,吻合血管通畅。2例患者中显露SA时,发生淋巴管破裂。无一例患者发生神经损伤及卒中。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SA盗血综合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由术前的(27.6±9.7)mmHg降至术后的(7.3±1.9)mmHg(P<0.01,1 mmHg=0.133 kPa),患侧与健侧收缩压比值由术前的0.55±0.11提高至0.86±0.30(P<0.01)。所有患者人工血管及吻合口无明显狭窄,患侧无肢体缺血及脑缺血表现。结论颈总动脉-SA治疗有脑缺血症状的SA闭塞患者手术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锁骨下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血管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中自体血回收回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录入中国心外科数据库(CCSR)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1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中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回输(n=76);对照组中未使用自体血回收装置并输注库存血(n=76),因中被排除4例,实际对照组7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时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术后24 h引流量、库血输注量、肺功能、肾功能等参数,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输血量、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改变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库血输注量减少,肺功能、肾功能等显著改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血液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未发生输血相关性发热、过敏反应等,而对照组出现严重发热反应3例、过敏反应1例。结论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中自体血回收回输可明显减少异体血输注量和输血不良反应,肺功能、肾功能均得到更好保护,术后凝血及恢复情况与输注库存血患者无明显差异。

  • 标签: 冠心病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 自体血回收 异体血 自体输血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病因,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因冠状动脉内膜增生或血栓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抗栓治疗无效的患儿,冠状动脉搭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现对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川崎病患儿应用冠状动脉搭桥的治疗现状、手术指征、桥血管选择及预后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脑利钠肽对家兔冠脉搭桥静脉桥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30只家兔建立冠脉搭桥,并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将耳缘静脉注射0.1 mg/(kg·d)和0.3 mg/(kg·d),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同时选取10只家兔作为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4组家兔治疗6个月后,观察静脉桥狭窄程度、炎性因子和内皮功能。结果与模型组(40.27±7.90)%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血管狭窄程度(34.12±5.09)%和(26.74±4.88)%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1、3.901,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血管狭窄程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P<0.05)。与模型组[(298.44±15.39)、(326.65±17.33)、(154.32±18.64) pg/ml]比较,低剂量组静脉桥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230.29±12.92)、(285.60±15.20)、(119.32±12.67) pg/m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1、4.282、4.389,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104.44±10.78)、(230.32±12.66)、(95.24±10.09) pg/ml]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0、2.714、2.391,P<0.05)。与模型组[(120.39±19.48) μmol/ml、(12.65±1.07) ng/ml、(37.90±4.19) pg/ml]比较,低剂量组静脉桥内皮功能因子水平ET-1和vWF[(103.47±14.89) μmol/ml、(10.39±1.20) ng/ml]显著下降,NO水平[(51.36±6.19) pg/m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4、3.709、3.100,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家兔静脉桥内皮功能因子ET-1和vWF[(87.29±9.03) μmol/ml、(230.32±12.66) ng/ml],NO水平显著增加[(64.22±5.2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2.115、2.003,P<0.05)。结论重组脑利钠肽可显著改善动脉搭桥后静脉桥内皮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对静脉桥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重组脑利钠肽 动脉搭桥术 静脉桥 内皮功能 炎性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3岁,体重65~81 kg,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TG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胸橫肌平面阻滞,于双侧肋间内肌与胸橫肌之间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20 ml。术后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补救镇痛,维持术后VAS评分≤4分。记录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皮肤瘙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TG组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发生率降低(P<0.05)。未见皮肤瘙痒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期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麻醉,全身 神经传导阻滞 胸横肌平面
  • 简介:摘要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普及,术后谵妄成为影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预后的一大难题。术后谵妄不仅影响患者的临床转归,导致机体功能下降、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且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增加密切相关。本文报道一例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搭桥后并发谵妄,讨论发生谵妄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诊治经验,以期引起临床工作者对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搭桥后发生谵妄的关注,并为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搭桥后谵妄的诊疗和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血液透析 谵妄 冠状动脉搭桥术 血液灌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导向的容量管理策略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3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补液。研究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股动脉置管+PiCCO模块连接,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CVP、心脏指数(CI)、ITBVI、EVLWI,准确评估患者容量状况,以CI 3.0~5.0 L/(min·m2),ITBVI 800~1 000 ml/m2,EVLWI 3.0~7.0 ml/kg为参考值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中根据CI、ITBVI、EVLWI动态变化调整补液,监测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 MAP)、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肾功能等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及术后30 d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组织灌注改善,尿量明显增加(P<0.05),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P<0.05),血乳酸浓度明显降低(P<0.05),急性肺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比15.0%、5.0%比10.0%)(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5.0%比15.0%)(P<0.05)。ICU停留时间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CI、ITBVI、EVLWI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有效优化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患者的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输出量,保证微循环灌注,维持机体氧供需平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降低ICU停留时间与住院时间。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 心指数 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血管外肺水指数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