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来源供肝时代的到来,应用离式肝移植(SLT)可以有效扩大供肝来源、减少患者移植等待时间,尤其是解决儿童器官短缺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多个移植中心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SLT,疗效不尽相同。现阶段需结合国际上移植技术先进国家的成熟经验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SLT共识,以进一步提高SLT的比例和疗效。本文结合专家经验,从供者及供肝评估,受者的选择标准和供、受者匹配,离方式和工具的选择,离供肝的血管、胆管分离和分配,SLT的围手术期处理以及器官分配等方面形成SLT的专家共识。

  • 标签: 劈离式肝移植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 移植物与受体者质量比 解剖变异 肝脂肪变性 终末期肝病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离式肝移植(SLT)和活体肝移植(LDLT)治疗胆道闭锁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暨肝移植中心行SLT的64例胆道闭锁患儿及同期实施LDLT的44例胆道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SLT的患儿中,男40例,女24例,移植时年龄为4~168个月,中位年龄为8个月;接受LDLT的患儿中,男24例,女20例。移植时年龄为4~24个月,中位年龄为7个月。将64例胆道闭锁患儿根据接受SLT手术时间的先后分为两组:SLT早期组32例(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和SLT技术成熟期组32例(2019年2月至2022年5月)。LDLT组和SLT组及SLT早期组和SLT技术成熟期组中胆道闭锁患儿移植肝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 确切概率法。生存分析采用 Kaplan-Meier 法和Log-rank 检验。结果LDLT组冷缺血时间[M(IQR)][218(65)min]、术中出血量[175(100)ml]及移植物与受者体重比(3.0±0.7)低于SLT组[500(130)min、200(250)ml及3.4±0.8](Z=-8.064、Z=-2.969、t=-2.048,P值均<0.05)。SLT技术成熟期组患儿冷缺血时间[457(158)min]及总住院时间[(37.4±22.4)d]低于SLT早期组[510(60)min及(53.0±39.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32、t=1.934,P值均<0.05)。LDLT组及SLT组术后1周内肝功能指标呈单峰变化,ALT、AST、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肌酐的峰值均出现于术后1 d,凝血酶原活动度峰值出现于术后3 d。术后7 d各项指标降至接近正常值。LDLT组患儿1、2、3年总体生存率均为95.5%,SLT技术成熟期组1、2、3年总体生存率均为9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T早期组患儿1、2、3年总体生存率均为90.2%,与SLT技术成熟期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SLT早期组的并发症主要为手术相关并发症(28.1%,9/32),SLT技术成熟期组并发症主要为非手术相关并发症(21.9%,7/32)。SLT组共有5例死亡,其中SLT早期组4例,SLT技术成熟期组1例。结论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SLT治疗儿童胆道闭锁可达到与LDLT相当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胆道闭锁 肝移植 劈离式肝移植 活体肝移植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离式肝移植手术的44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25例,年龄(49±12)岁。根据肝再生率(LRR)是否大于100%,分为两组:再生良好组(LRR≥100%,n=24)和再生不良组(LRR<100%,n=20)。比较两组受者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差异及术后生存率。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结果术后15、30、90、180 d的移植肝体积变化率分别为(117.04±7.00)%、(164.03±16.72)%、(180.98±26.30)%、(159.40±26.28)%。受者的体质量指数、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供肝脂肪变性和供肝类型是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再生良好组受者术后第2、3、4、5、6、7天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术后第1、2、3、4、5、6、7天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低于再生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良好组受者术后第5、6、7天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再生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良好组在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0天的每100 g肝质量门静脉流量情况均好于再生不良组。再生良好组和再生不良组受者术后6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8%和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受者的体质量指数、无肝期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供肝脂肪变性和供肝类型是离式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影响因素。肝再生不良受者的预后明显差于肝再生良好的受者。

  • 标签: 肝移植 肝再生 门静脉 肝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离式多米诺供肝辅助性肝移植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9月收治的3例、外院收治的1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1,男,22岁,诊断为Ⅱ型瓜氨酸血症(CTLN2);病例2(外院收治),男,59岁,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3,女,52岁,诊断为肝右叶肝细胞癌;病例4,女,51岁,诊断为肝右叶肝细胞癌。1例脑-心死亡供器官肝脏获取后离体离分成左半肝和右半肝(不含肝中静脉),分别行改良背驼式肝移植和经典原位肝移植植入病例1和病例2。病例1的肝脏在体原位离为左半肝和右半肝。病例3和病例4均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后。病例3将病例1的左半肝行背驼式辅助肝移植,病例4将病例1右半肝行背驼式辅助肝移植。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肝功能、肝脏影像学检查表现、并发症、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结果(1)术中情况:病例1、病例3、病例4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分别为400、370、39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0、1 300、1 600 mL,供肝冷缺血时间分别为230、152、135 min,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为1.2%、0.8%、1.1%。(2)随访情况:3例受者肝移植术后经B超检查均提示血流正常且痊愈出院,均获得术后1、6、12个月随访。病例1、病例3、病例4肝移植后1周肝功能良好且血氨、瓜氨酸浓度正常。病例1和病例3术后肝脏影像学检查均正常,病例4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示门静脉盗血致移植肝萎缩。①病例1肝移植术前、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0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为22.8、404.1、355.5、289.6、31.0、23.1、42.1、25.8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31.5、517.7、327.6、172.9、15.9、21.4、47.5、29.7 U/L,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3.8、92.1、87.4、79.7、90.1、130.6、33.8、25.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分别为2.3、47.0、44.1、47.1、57.4、70.9、24.7、9.7 μmol/L。术前瓜氨酸为999.0 μmol/L、血氨为196.0 μmol/L,术后瓜氨酸为14.6 μmol/L、血氨为9.0 μmol/L。病例1术后未发生肝移植相关并发症,已随访3年,仍生存。②病例3肝移植术前、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0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ALT分别为21.3、143.9、182.0、132.0、17.2、10.1、17.6、16.8 U/L,AST分别为20.0、291.0、227.5、106.4、15.8、10.8、17.1、19.4 U/L,TBil分别为6.8、50.9、45.0、34.0、32.4、22.3、12.8、14.9 μmol/L,DBil分别为2.5、18.4、17.2、14.9、14.8、12.1、3.6、4.4 μmol/L。术后瓜氨酸为24.9 μmol/L、血氨为16.0 μmol/L。病例3术后未发生肝移植相关并发症,已随访3年,仍生存。③病例4肝移植术前、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0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ALT分别为35.0、268.7、682.0、425.8、57.5、34.0、29.4、18.1 U/L,AST分别为37.0、419.1、436.2、139.5、35.2、32.4、54.7、32.8 U/L,TBil分别为7.1、64.2、41.4、17.6、34.2、48.7、14.1、21.8 μmol/L,DBil分别为2.8、18.9、16.1、6.0、14.6、26.7、3.9、11.8 μmol/L。术后瓜氨酸为8.4 μmol/L、血氨为47.0 μmol/L。病例4肝右叶移植物术后1周由于门静脉右支盗血而出现萎缩,B超检查提示肝动脉和肝静脉回流均通畅,术后3个月停用免疫抑制剂,随访期间未发生排斥反应、胆汁漏、胆道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9个月因肺转移死亡。结论离式多米诺供肝辅助性肝移植可用于治疗代谢性肝病和晚期肝细胞癌。

  • 标签: 肝肿瘤 成人瓜氨酸血症Ⅱ型 多米诺肝移植 劈离肝移植 辅助肝移植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核方法治疗维吾尔族患者假性剥脱综合征(PEX)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全军眼科中心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维吾尔族患者PEX性白内障122例(122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拦截核病例作为观察组,60例(60眼);预核病例作为试验组,62例(62眼)。比较两组术后1 d、1周及3个月的视力、角膜水肿及角膜内皮损失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有效超声时间为(14.50±5.63)s,较试验组(12.32±7.34)s长(t=15.12,P<0.05);试验组术后1 d、1周的视力优于观察组(Z=-5.070,-6.230;均P<0.001),术后1 d、3 d的角膜水肿程度低于观察组(Z=-3.490,-3.710;均P<0.001)。试验组角膜内皮丢失率较观察组较少(t=2.110,P=0.001)。结论与拦截核相比较,预核技术在维吾尔族PEX患者白内障术中超声时间较短、能量较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较少,视力恢复较快。

  • 标签: 假性剥脱综合征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预劈核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乳化手术中应用压核进钩核技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运城市中心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73例(73眼)白内障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患者分为压核进钩核组(37眼)及乳化核组(36眼)。比较两组术中超声乳化时间、角膜参数、术后角膜水肿情况及视力等。结果乳化核组的超声乳化时间为(22.52±2.59)min长于压核进钩核组的(12.39±1.32)min(t=21.14,P<0.001);超声能量为(12.21±3.32)%高于压核进钩核组的(6.71±2.86)%(t=8.97,P<0.001);乳化核组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1 958.26±189.23)个/mm2,低于压核进钩核组的(2 137.41±248.57)个/mm2(t=3.46,P<0.001),且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22.23±5.17)%、角膜中央厚度(588.75±50.11)μm高于压核进钩核组的(16.35±3.18)%和(561.82±49.10)μm(t=6.24,2.32;P<0.001,<0.001)。手术后压核进钩核组角膜水肿轻于乳化核组,且视力优于乳化核组(Z=5.15,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应用压核进钩核可缩短超声乳化时间,通过降低超声能量,保障角膜内皮安全性,更好地提高视力且并发症较轻。

  • 标签: 超声乳化术,白内障 压核进钩劈核 角膜 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右半肝-左半肝离式肝移植在成人-成人或成人-大体重儿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完成的4例完全右半肝-左半肝离式肝移植的供受者临床资料,分析离式肝移植的手术方式、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相关预后。结果4例完全右半肝-左半肝离式肝移植的受者包括3例成人和1例大体重儿童(45 kg),年龄范围14~48岁,体重范围45~61 kg,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分别为21、12、41和30。移植物质量与受者体质量比为0.85%~1.35%。冷缺血时间457~650 min,手术时长460~575 min。4例患者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顺利,均未出现小肝综合征。随访至术后6个月,其中1例出现胆道吻合口漏,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后治愈;1例出现胆道狭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后反复胆道感染;1例术后6个月死于肺部感染。结论在严格病例选择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完全右半肝-左半肝离式肝移植。

  • 标签: 肝移植 劈离式 完全右半肝-左半肝 技术改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LDLT)技术应用于成人完全离式肝移植(fSLT)的疗效并比较左半供肝(LHG)和右半供肝(RHG)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实施的25例fSLT的供受者资料。13例fSLT供者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M(IQR)]38(19)岁(范围:25~56岁),身高168(5)cm(范围:160~175 cm),体重65(9)kg(范围:50~75 kg)。25例受者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 52(14)岁(范围:35~71岁);原发性肝癌15例,良性终末期肝病10例;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0(9)(范围:7~23)。按供肝类型将受者分为LHG组和RHG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技术特点。随访截至2022年1月。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按LDLT技术实施原位完全左右半肝离,获取有效左半供肝和右半供肝13对,获取时间230(53)min(范围:125~352 min),获取出血量250(100)ml(范围:150~1 000 ml)。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13个LHG和12个RHG用于本中心25例等待者。与RHG组(12例)相比,LHG组(13例)女性和良性终末期肝病占比高,体重和供肝质量较轻(P值均<0.05)。总移植物和受者体重比(GRWR)为1.2(0.4)%(范围:0.7%~1.9%),其中LHG组为1.1(0.5)%(范围:0.7%~1.6%),RHG组为1.3(0.5)%(范围:0.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脉管分配方面,肝中静脉主干均归LHG组,腹腔干、门静脉主干和胆总管分配给LHG和RHG的比例分别为10∶3(P=0.009)、9∶4(P>0.05)和4∶9(P=0.027);腔静脉前期12例归LHG,后期1例分别归LHG和RHG(P<0.01)。总体冷缺血时间和无肝期分别为240(90)min(范围:138~420 min)和50(16)min(范围:31~98 min),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4(138)min(范围:294~680 min)和 800(640)ml(范围:200~5 000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HG组3例受者的GRWR≤0.8%,术后有小肝综合征表现,经处理后好转。术后发生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Ⅲ级并发症6例(24.0%),其中LHG组4例(4/13),RHG组2例(2/12),经再手术及介入等处理好转5例,术后2周死于继发严重感染1例,术后住院病死率为4.0%,两组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赖精准的供受者评估和LDLT技术的应用,成人间原位fSLT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是可以接受的。

  • 标签: 肝移植 肝肿瘤 劈离式肝移植 原位肝劈离 成人间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8 mm微切口预核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E)治疗核性白内障的效果及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12月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120例核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1.8 mm微切口预核PE治疗60例(预核组),采用1.8 mm微切口未核PE治疗60例(未核组)。记录两组有效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1 d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全眼散光程度、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预核组有效超声时间和超声能量明显低于未核组[(44.04 ± 8.93) s比(59.03 ± 9.98) s和(11.29 ± 1.08)%比(14.15 ± 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39和5.289,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前1 d和术后1 d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核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未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全眼散光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核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明显大于未核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变异系数明显小于未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微切口预核PE治疗核性白内障,可以有效改善术前全眼散光程度,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度更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好。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视力,眼睛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 预劈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8 mm微切口预核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E)治疗核性白内障的效果及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12月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120例核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1.8 mm微切口预核PE治疗60例(预核组),采用1.8 mm微切口未核PE治疗60例(未核组)。记录两组有效超声时间、超声能量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1 d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全眼散光程度、角膜内皮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预核组有效超声时间和超声能量明显低于未核组[(44.04 ± 8.93) s比(59.03 ± 9.98) s和(11.29 ± 1.08)%比(14.15 ± 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39和5.289,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前1 d和术后1 d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核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未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全眼散光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核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明显大于未核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变异系数明显小于未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微切口预核PE治疗核性白内障,可以有效改善术前全眼散光程度,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度更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更好。

  • 标签: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视力,眼睛 角膜内皮细胞损失 预劈核
  • 简介:摘要糖尿病精准型能为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因研究、并发症防治及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按照现行的糖尿病型方案,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随着科技与研究手段的进步以及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糖尿病在传统分型基础上出现了型越来越细的倾向,使用的指标也越来越多。本文就官方机构与民间学术团体对糖尿病的型进展做一回顾,并就糖尿病精准型的困惑与未来方向提出看法。

  • 标签: 糖尿病,1型 糖尿病,2型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疾病进程特点,探索新型判断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型标准,为制定更为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纳入两所三甲医院确诊ACLF患者388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检查信息、诊疗经过等信息,收集自诊断ACLF起第1、3、7、14、21、28 d和第12周或好转出院前、肝移植或病死前24 h的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趋势,将其在4周内以及12周内的变化情况分为:升高至> 40%,升高但仍≤ 40%,进行性下降或持续不升;而总胆红素(TBil)变化趋势分为:下降程度≥50%,下降程度< 50%,进行性升高或者持续不降;筛选符合动态型要求的患者,综合每个患者在第4、12周PTA、TBil变化趋势以及其预后情况,制定转归动态型,采用χ2检验分析各分型ACLF患者临床特点。结果经过筛选,共262例患者入组,在病程第4周,有45%的患者PTA升高至> 40%,40.8%的患者TBil下降50%,病程进展至12周时,累计有65.3%患者PTA升高至> 40%,63.4%患者TBil下降50%;结合患者在第4、12周的预后情况,将患者病情演变过程分成5种类型:A型:快速进展型60例(22.9%);B型:快速恢复型82例(31.3%);C型:缓慢进展型48例(18.3%);D型:缓慢恢复型43例(16.4%);E型:缓慢持续型29例(11.1%)。快速进展型患者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急性肾损伤的比例分别为16.7%、33.3%、33.3%;而上述并发症在快速恢复型中仅占3.7%、7.3%、12.2%,χ2值分别为14.411、20.060、12.140,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真菌感染率在病死或肝移植患者(即快速进展型与缓慢进展型患者)中分别为21.7%、10.4%,在快速恢复型、缓慢恢复型和缓慢持续型患者中分别为1.2%、14%、6.9%,快速进展型与快速恢复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925,P < 0.05。结论ACLF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可分为快速进展型、快速恢复型、缓慢进展型、缓慢恢复型、缓慢持续型,肝病基础、伴有真菌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急性肾损伤均可影响ACLF病情发展。

  • 标签: 肝衰竭,慢加急性 临床特点 转归动态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加速康复理念在严重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的意义。方法成都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应用加速康复方法治疗37例Neer型属于3部或4部骨折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29例(内固定组)、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8例(关节置换组)。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难度、术后患者骨愈合情况以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手术治疗疗效并总结手术治疗体会及加速康复经验。结果内固定组和关节置换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引流管放置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速康复理念始终贯穿于术前病情评估、术中细节处理、术后功能锻炼等整个治疗过程中。术后随访,内固定组有27例术后3个月时达到骨愈合,1例因术后2个月时外伤再发骨折行翻修手术,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予患肢悬吊,术后5个月时达到骨愈合。关节置换组8例患者均在术后3 ~ 4个月达到术后骨性愈合,术后无肩峰骨折及肩胛骨骨折病例。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无显著差异,内固定组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严重的肱骨近端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方案。加速康复治疗理念自始至终贯穿于肱骨近端骨折的诊治过程中,对术后疗效影响显著。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肱骨头置换术 加速康复
  • 简介:摘要基于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和细胞空泡毒素A等毒力因子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型,与其致病能力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密切相关。现就目前Hp型的常见类型、常用方法,以及这些型与其致病能力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螺杆菌,幽门 血清分型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细胞空泡毒素A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胃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排名第三。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较复杂,分子型方法有利于帮助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预后。胃癌的型方法有很多,包括病理组织学分型、分子型以及免疫型等。本文通过介绍几种常见的型方法,分析不同分型方法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为精准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食管胃结合部癌由于肿瘤部位的特殊性,外科手术需同时满足肿瘤切缘阴性、淋巴结清扫及消化道重建安全性,因此日益受到食管胃外科医师的关注和重视。目前Siewert及Nishi型以肿瘤中心为型依据,难以在术前、术中对肿瘤中心进行直观、精准地评估与定位。因此,上述型对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方式、径路选择及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实际指导作用受限。笔者系统分析Siewert及Nishi型的局限性,探讨食管浸润长度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在手术径路选择中的作用,并据此提出以食管浸润长度为核心改良型的设想:(1)肿瘤上缘或下缘累及食管胃结合部(EGJ)区的恶性肿瘤均认为是食管胃结合部癌。(2)肿瘤上缘位于EGJ上>3.0 cm为Ⅰ型。(3)肿瘤上缘位于EGJ上0~3.0 cm为Ⅱ型。(4)肿瘤上缘位于EGJ下0~2.0 cm为Ⅲ型。

  • 标签: 胃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癌 Siewert分型 Nishi分型 食管浸润长度 改良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