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含量锌加入钛种植体表面涂层后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钛种植体分为PEO-Zn组(n=36)和PEO-Ca/P组(n=36),应用等离子体电解氧化法(PEO)在其表面制备磷酸活性涂层,PEO-Zn组采用含锌涂层,PEO-Ca/P组为不含锌的涂层。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两组涂层表面形貌,X线衍射仪分析涂层晶相结构。将种植体72颗植入18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骨,每侧2颗。术后对大耳白兔进行双荧光标记,分别于植入术后4周、8周与12周取两组带种植体的骨组织,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新骨形成,采集图像测量荧光条带间距计算骨矿化沉积率;应用亚甲基蓝-碱性品红法染色观察骨组织与种植体结合长度,计算骨接触率。结果扫描电镜可见两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膜内层致密,外层呈粗糙的多级孔洞状结构。X线衍射仪分析显示PEO-Ca/P组中元素主要以CaO和羟基磷灰石(HA)存在,PEO-Zn组中锌元素主要是以Zn3P2和ZnO存在。各时间点两组种植体周围均显现二甲酚橙与黄绿素标记的荧光带,呈条状,两荧光带间距离明显。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骨矿化沉积率均高于PEO-Ca/P组(5.25±0.59比4.79±0.43,4.62±0.54比4.18±0.50,4.90±0.54比4.44±0.53,均P<0.05),4周时PEO-Zn组骨矿化沉积率最快(P<0.05)。两组种植体在植入后各时间点均能与骨组织不同程度紧密连接,呈骨性结合。植入后4、8、12周PEO-Zn组的骨接触率高于PEO-Ca/P组(32.69±7.43比28.06±8.15,51.95±5.41比47.03±6.13,73.91±8.15比61.73±11.84,均P<0.05),12周时PEO-Zn的骨接触率最高(P<0.05)。结论PEO法制备的含锌磷酸涂层,提高了种植体生物活性,加速了骨组织的形成与改建,促进了种植体-骨界面的整合。

  • 标签: 磷酸钙类 活性涂层 牙种植体 骨整合 等离子体电解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酸骨水泥(CPC)支架负载大黄素(EMO)对成骨细胞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首先制备骨水泥支架,将EMO粉末与CPC粉末(1∶9)均匀混合,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EMO-CPC组);将0.36 g CPC粉末加入柠檬酸搅拌后,注入聚四氟乙烯模具(CPC组)。比较两组大体形貌、凝结时间(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提取原代成骨细胞,并与两组支架共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两组共培养3 d后的表征;通过细胞活性与毒性检测试剂盒行活/死细胞染色和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MTT)比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存活率、毒性及增殖活力,并对两组支架行骨桥蛋白(OPN)免疫荧光染色,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OPN蛋白荧光表达情况;共培养7 d后,通过四唑硝基蓝/5-溴-4-氯-3-吲哚基-磷酸盐(NBT/BCIP)染色法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观察两组成骨活性;共培养14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法检测两组成骨活性。结果两组支架扫描电镜下均呈现相对光滑平整的形貌结构。EMO-CPC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可注射率及压缩强度与C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扫描电镜显示,共培养3 d后成骨细胞集簇黏附于EMO-CPC支架表面,形态良好;EMO-CPC组细胞存活率达(98.2 ± 0.1)%,CPC组为(90.2 ± 0.1)%(P < 0.05);EMO-CPC组细胞增殖活力较CPC组更强(P < 0.05)。OPN特异性染色显示,EMO-CPC组OPN蛋白荧光表达更强;共培养7 d后,EMO-CPC组ALP表达高于CPC组。共培养14 d后,EMO-CPC组茜素红染色强度更为显著,成骨活性更强。结论EMO-CPC支架较CPC支架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增殖能力及成骨活性,为成骨细胞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 标签: 大黄素 成骨细胞 细胞增殖 成骨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胸腰段骨折患者,23例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并结合磷酸骨水泥伤椎内注射强化手术治疗(磷酸骨水泥注射强化组),26例采用单纯经皮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单纯内固定组)。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 w及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腰椎ODI评分,伤椎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9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3.5±2.2)个月,随访率100%。两组患者的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日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磷酸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手术时间长于单纯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1,P=0.001)。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显示:在伤椎前缘压缩比、Cobb角、ODI评分及VAS评分方面,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9,F=17.830,F=3.351,F=3.840,P<0.05),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923,F=352.555,F=956.735,F=347.468,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伤椎前缘压缩比均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较术后下降,且磷酸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压缩比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末次随访较术后增加,磷酸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术后和末次随访Cobb角均优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ODI评分逐步降低,且磷酸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ODI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两组VAS评分逐渐降低,且磷酸骨水泥注射强化组末次随访VAS评分低于单纯内固定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磷酸骨水泥伤椎强化治疗胸腰段骨折,可有效的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早期椎体内支撑强度,改善患者功能,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丢失,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将α-半水硫酸(α-CSH)、磷酸(OCP)与RGD多肽(RGD)复合,探究该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制备材料浸提液备用并作为实验组,α-CSH组、α-CSH/OCP组、α-CSH/OCP/RGD组。CCK-8实验将材料浸提液与前期实验保存的第3代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以完全培养液、0.64%苯酚溶液作为阴性及阳性对照,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状态,评估材料的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实验:将材料浸提液注入购自武汉万千佳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MK小鼠(6个月龄,18~22 g)腹腔内,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通过观察小鼠的生物学行为及死亡情况评估材料的急性毒性作用。皮内刺激实验将材料浸提液注入新西兰大白兔(3个月龄,2.0~2.5 kg)背部脊柱两侧皮肤,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通过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的情况评估材料的皮内刺激反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CK-8实验中α-CSH组1、3、5、7 d时BMSCs的相对增殖率(RGR)分别为85.87%、91.49%、91.30%、91.20%;α-CSH/OCP组分别为86.99%、92.53%、94.11%、89.98%;α-CSH/OCP/RGD组分别为91.45%、97.40%、97.66%、95.10%,3种材料浸提液共培养的BMSCs的RGR均>80%,按照细胞毒性分级其为0~1级,说明材料无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实验小鼠术后一般情况、行为活动、神经反应方面均未见异常,说明材料无急性毒性作用。皮内刺激实验中α-CSH组、α-CSH/OCP组、α-CSH/OCP/RGD组材料的原发刺激指数(PII)分别为0.125、0.250、0,均在0.0~0.4范围内,其反应类型为极轻微型。结论α-CSH/OCP/RGD多肽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标签: α-半水硫酸钙/磷酸八钙/RGD多肽 复合材料 生物相容性
  • 简介:摘要由创伤、感染、肿瘤等因素引起的骨缺损是骨科临床的棘手问题,促进骨再生与修复是治疗的关键点和难点。对于大段骨缺损,除自体骨移植外,常需要采用人工骨材料。β-磷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和骨诱导性能,且因其载药性能较优,被深入研究并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β-磷酸复合材料负载不同药物在创伤、感染、肿瘤性骨缺损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β-磷酸三钙 骨缺损 骨再生 骨代用品 药物释放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β-磷酸(β-TCP)仿生骨支架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关生物性能,并观察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5~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支架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两组大白兔按造模术后采集标本的时间不同又分为两个亚组,每组5只。两组大白兔均于左侧股骨用环钻钻取直径约5 mm、长约10 mm的圆柱形松质骨块,建立股骨髁骨缺损模型。空白组截取的10个松质骨标本,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进行扫描,获得骨缺损标本的结构影像学数据,通过3D生物打印系统设计出相应的仿生骨支架模型,再以β-TCP作为打印材料,打印出20枚仿生骨支架。取10枚β-TCP支架测量高度、直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β-TCP支架孔道形态结构特点,测量大孔的直径和孔隙率,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β-TCP支架的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空白组10只大白兔造模后不植入任何材料。支架组10只大白兔在造模后,将制备的10枚β-TCP支架植入骨缺损处。分别于术后第6、12周使用耳缘静脉推注空气方法处死空白组和支架组的各亚组大白兔,于骨缺损部位或植骨部位上下离断、截取长约10 mm骨段,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骨组织生长情况;采用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标准对骨组织修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20枚圆柱体β-TCP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结构形态相似。支架高度(9.97±0.08)mm、直径(5.09±0.07)mm,松质骨标本高度(9.96±0.39)mm、直径(5.01±0.22)mm,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扫描电镜观察到支架表面及内部呈均匀多孔状,孔径相互连通,大小相仿,孔隙分布较均匀,在大孔侧壁布满了微孔,外形多为近似圆形;其中大孔直径为(223.02±18.20)μm,孔隙率为74.02%±1.38%。松质骨标本大孔直径(227.02±31.20)μm,孔隙率为76.02%±3.29%,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支架的抗压强度为(2.93±0.65)MPa,弹性模量为95~190 MPa。骨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第6周,支架组植骨处可见较成熟的骨组织,骨小梁和骨髓组织增多,新生骨正在逐渐覆盖植骨材料,周围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出现少量新生骨并向材料内长入;空白组的骨缺损处周围有少量类骨组织形成,大量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生长,未见明显成骨细胞及骨小梁结构。术后12周,支架组植骨处出现成熟的骨小梁和骨髓组织,有编织骨形成,新生骨量较多,部分材料已被吸收降解,材料存留较少;空白组的骨缺损处见少量骨组织从缺损边缘向内长入,大部分被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填充。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术后6周、12周支架组分别为(5.2±0.3)、(8.1±1.2)分,空白组分别为(1.3±0.5)、(4.5±0.6)分,支架组评分均大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1、12.672, P值均<0.05)。结论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β-TCP仿生骨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的骨组织解剖结构形态相似,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可以提供个体化的仿生骨支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效果良好。

  • 标签: 组织支架 β-磷酸三钙 三维打印技术 动物实验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N,O-羧甲基壳聚糖(N,O-CMCS)/磷酸(TCP)修复兔下颌骨骨缺损的实验效果。方法选用16只健康成年纯种新西兰白兔,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A组为空白对照,B组为空白对照+HBO处理,C组为N,O-CMCS/TCP处理,D组为N,O-CMCS/TCP+HBO处理。在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制备1.2 cm×1.0 cm矩形节段性骨缺损,将N,O-CMCS/TCP复合体置入骨缺损区,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HBO治疗,12周后处死动物,取兔下颌骨行X线检查,HE染色组织学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下颌骨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其他3组比较,D组的新西兰白兔成骨性能和骨缺损修复效果最为显著。结论N,O-CMCS/TCP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理化性能和骨传导性,HBO处理能促进新骨形成,两者联合产生满意的骨缺损修复效果。

  • 标签: N,O-羧甲基壳聚糖 磷酸三钙 复合材料 高压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的男性患者在肠镜检查前日晚和当日晨以磷酸钠盐口服溶液45 ml加入750 ml以上温水稀释后服用2次行肠道准备。肠镜检查后,患者出现腹部胀满症状,18 d后发现血清肌酐(Scr)升高,峰值达175 μmol/L。肠镜检查35 d后Scr 168 μmol/L,采用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组肌酐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为38.54 ml/min。肾穿刺病理示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伴磷酸沉积,诊断为急性磷酸盐肾病。建议患者多饮水,给予呋塞米利尿等对症治疗,5个月后Scr恢复至105 μmol/L。

  • 标签: 磷酸盐类 急性肾损伤 肾钙质沉积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亚单位4(Nox4)在草酸结石患者肾乳头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检索Randall斑芯片,按照GSE73680的样本描述,将样本分为无结石对照组(6例)和草酸结石组(24例)。采用GEO2R分析正常人肾乳头和草酸肾结石患者肾乳头组织中Nox4及成骨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差异变化。采用高处理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免疫荧光技术(IF)检测Nox4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ox4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的表达,化学发光法测定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GEO2R分析结果显示Nox4在草酸结石组表达升高,差异表达倍数为0.726倍(t=2.040,P<0.05),基质Gla蛋白(MGP)在草酸结石组表达下降,差异表达倍数为-1.228倍(t=-1.230,P>0.05),骨素(OCN)在草酸结石组表达升高,差异表达倍数为0.439倍(t=1.241,P>0.05),骨保护素(OPG)在草酸结石组表达升高,差异表达倍数为0.639倍(t=0.888,P>0.05),骨桥蛋白(OPN)在草酸结石组表达升高,差异表达倍数为1.664倍(t=1.171,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高处理的NRK-52E细胞中Nox4的平均荧光吸光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651、1.446、1.480,t=8.023、6.477,P<0.05)。Western blot显示相对于未处理的正常对照组,高处理的NRK-52E细胞中Nox4的表达明显增加(0.426、0.594、0.734,t=28.954、53.082,P<0.01),BMP-2表达也呈增高趋势(0.242、0.472、0.676,t=12.765、14.257,P<0.01)。此外,高处理NRK-52E细胞后,MDA含量增加(0.188、0.390、0.650,t=2.679、6.686,P<0.05),SOD活性下降(40.630、38.060、36.230,t=4.079、10.390,P<0.05)。结论Nox4在肾结石患者肾乳头中表达明显增加,Nox4介导的氧化应激可能在肾结石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草酸钙结石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亚单位4 氧化应激 成骨相关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发现蛋白磷酸酶家族在不同的脑区进行的生物调控在抑郁症研究中一直很受重视,其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1(protein phosphatase 1,PP1)可通过其在突触处催化细胞中大部分磷酸丝氨酸和磷酸苏氨酸的去磷酸化来控制突触可塑性。尽管PP1及其去磷酸化参与了许多关键的生物过程,但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综述各种证据,支持PP1及其去磷酸化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疾病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1 去磷酸化 抑郁症 突触可塑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Ⅱ型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INPP4B)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观察INPP4B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其调节机制。方法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INPP4B的表达水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IHH4细胞中敲减INPP4B表达,采用系列体外试验检查INPP4B表达水平改变对IHH4细胞功能的影响。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性t检验,并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非参数分析。结果RT-PCR结果显示,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有22例INPP4B mRNA水平明显升高,癌组织中INPP4B的高表达率为73.3%(22/3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3%,1/30)(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21例INPP4B蛋白呈上调表达,与RT-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5.5%。在IHH4细胞中敲减INPP4B表达可上调上皮型黏蛋白(E-cadherin)表达3.61倍(χ2=33.800,P<0.05);下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表达0.24倍(χ2=14.300,P<0.05)、下调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3(SGK3)表达0.18倍(χ2=19.400,P<0.05)、下调卷曲蛋白(Twist)表达0.31倍(χ2=8.700,P<0.05)和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0.25倍(χ2=15.800,P<0.05);但敲减INPP4B表达对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影响很小,仅下调0.96倍(χ2=0.000,P>0.05)。噻唑蓝(MTT)增殖试验表明,敲减INPP4B表达可显著抑制IHH4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138±11)个]比较,敲减INPP4B表达组[(76±9)个]的体外集落数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2,P<0.05)。刮痕愈合试验结果表明,敲减INPP4B表达组和对照组的IHH4细胞刮痕愈合率分别为(33.48±0.05)%和(93.2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82,P<0.01)。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敲减INPP4B表达组和对照组的IHH4细胞迁移细胞数分别为8(4,16)个和129(94,18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P<0.01)。结论INPP4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对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体外细胞水平敲减INPP4B表达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提示INPP4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起促癌作用。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Ⅱ型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多参数比较上尿路一水草酸结石与混合结石的临床价值,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泌尿系结石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12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结石离体行红外光谱分成一水草酸组(42例)和混合结石组(7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源CT检查,获得两组结石的双源CT多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一水草酸组的双能比、双能指数、原子序数均低于混合结石组,而能谱曲线斜率高于混合结石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结石组的结石在不同的单能量CT值比一水草酸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比对于鉴别一水草酸结石与混合结石效果最好,特异度为72.2%,敏感度为91.8%,双能量指数、原子序数及能谱曲线斜率也可对两者进行鉴别。结论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前行双源CT检查,通过结石CT多参数有助于鉴别上尿路一水草酸结石与混合结石,有助于为临床医生个体化治疗泌尿系结石提供重要价值。

  • 标签: 尿路结石 肾结石 草酸钙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腹膜透析液(LCD)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清磷代谢、肾损伤分子-1(KIM-1)、白细胞介素-18(IL-18)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CR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离子浓度分为标准腹膜透析液(SCD)组(离子浓度1.75 mmol/L,48例)和LCD组(离子浓度1.25 mmol/L,52例)。比较两组血、血磷、磷乘积、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iPTH达标率、KIM-1、IL-18、肾功能[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24 h尿蛋白、白蛋白(ALB)]及3年生存率。结果治疗后,LCD组血、血磷及磷乘积水平分别为(2.10±0.85)mmol/L、(1.40±0.52)mmol/L、(40.81±7.63)mg2/dl2,低于SCD组的(2.54±1.17)mmol/L、(1.72±0.92)mmol/L、(50.12±9.67)mg2/dl2 (P<0.05)。治疗前后,两组iPTH水平、iPTH达标率、KIM-1、IL-18、BUN、Scr、UA、24 h尿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LCD组3年生存率(94.23%,49/52)高于SCD组(81.25%,39/48),P<0.05。结论LCD可改善CRF患者的磷代谢,维持血清PTH水平及甲状旁腺功能稳定,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慢性肾功能衰竭 低钙腹膜透析液 标准钙腹膜透析液 钙磷代谢 肾损伤分子-1 白细胞介素-18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的神经功能、血脂、血清MMP-9、HMGB1、IL-33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MMP-9、HMGB1、IL-33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27%)与对照组(18.1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均较好,但瑞舒伐他汀更有利于降低患者血清MMP-9、HMGB1、IL-33水平,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 标签: 脑梗死 瑞舒伐他汀钙 阿托伐他汀钙
  • 简介:摘要低磷酸酶血症(HPP)是由编码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NSALP)的基因变异导致功能缺失引起的。HPP的症状、体征和并发症非常多变,包括骨骼低矿化、磷酸盐代谢障碍、反复发生的骨折、疼痛、活动受限、牙齿过早脱落、生长发育迟缓和癫痫等。针对HPP有不同的治疗尝试,Asfotase alfa是一种骨靶向重组TNSALP,能够显著降低围生期和婴儿HPP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同时可改善生长发育、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这种酶替代疗法耐受性良好,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中度。现就近年来对该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低磷酸酶血症 酶替代治疗 管理
  • 简介:摘要肾结石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可的是异常的尿液状况或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导致肾乳头上皮下斑(Randall斑块)或者阻塞肾小管的结石晶体(Randall栓)的形成,然后过饱和的晶体聚集在Randall斑块或栓上进而形成结石。然而,肾乳头斑病变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表现形式还包括肾乳头锚定结石、肾乳头隐窝内结石、肾乳头尖端糜烂、外生型肾乳头等肾乳头病变。本文着重介绍Randall斑块学说的发展进程,和Randall斑块的形成和转变机制,以及上述不同类型肾乳头斑病变的表现和临床处理方式,对Randall斑块、伴随结石的肾乳头病变、与结石相关的肾乳头病变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肾结石 Randall斑块 肾乳头钙斑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