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4 个结果
  • 简介:在目前法学研究中法理学内外部界限比较模糊情况下,对其进行必要界定是有价值。界定不同学科标准有内容要素标准和形式要素标准两类。法学是以内容要素标准来区分学科,同时必须发现其中所包含个别-一般和规范-描述这两对形式要素标准。法理学是从一般性角度对法律研究,以此区别于法教义学和法律史学,构成了法理学外部界限,这种一般性研究是无法被取消。依据规范性和描述性,法理学内部又可再分为规范法理学与描述法理学。规范法理学与政治哲学、伦理学紧密关联,统摄于实践哲学。描述法理学再可分为经验法理学与分析法理学,前者试图通过经验调查得出有关法律普遍认知,后者则更接近于有关法律本质性论断。

  • 标签: 法理学 一般性 规范性 描述性
  • 简介:自法理学引入中国,由于意识形态原因,"法治之理"尽管高度被强调却仍未得到有效重视。与之相随,法理学科以及研究者身份地位也在传统政治与现代法治之间来回摇摆。然而,在当下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之理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核心内容和法学原理政治行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重要支撑,中国现实社会也需要用法治之理进行打量和改变。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法治中国建设关键作用来看,我们只有在构建了成熟法治之理基础上,才能用法治理想改变中国。在此过程,需要基于法理学科和法理学身份焦虑以及法治中国建设需求,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问题和思维方式上缺陷进行反思。

  • 标签: 法治 法理学 法学理论体系 法治中国 法治思维
  • 简介:英关刑法正当防卫,包括自身防卫、防卫他人、防卫财产和执法防卫等,规定得比较详细和具体,易于操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防卫紧迫性、必要性、防卫行为和侵害行为比例关系以及所谓合理相信问题。都有较大分歧,尤其是美国模范刑法典一些规定,虽然有一些创新,但似乎在有些问题上走得太远。关于防卫人主观条件,模范刑法典认为,只要防卫人相信有不法侵害存在,无论行为人认识是否合理,都可以进行防卫,甚至一些主观上有过错的人,也可以以正当防卫提出合法辩护,这就显得有些不合常理。笔者观点是,应将防卫人主观认识分为合理认识和不合理认识。如果是合理认识,就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如果是不合理认识,由于防卫人存在过错,就不应认定为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涉及防卫人和侵害人双方,如果能很好地平衡他们之间利益关系。就可以既维护好刑法正当性,又保护好当事人合法权益。

  • 标签: 自身防卫 防卫他人 防卫财产 执法防卫 紧迫性 必要性
  • 简介:《国家赔偿法》(1995)第28条规定"对财产权造成其他损害,按照直接损失给予赔偿",《国家赔偿法》(2010)第36条继续沿袭了该规定。"直接损失"概念从民法引进,但其目的和理念却与民法大相径庭,学界对直接损失定义加深了司法实践困惑,使得国家赔偿法上直接损失理论不能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指引,反致理论与实践出现背离。本文通过对司法实践中法院对直接损失认定标准与学者所设计理论进行对照,辅以民法上相关概念考察,试图揭示当前国家赔偿法直接损失理论存在缺陷,并进而提出两个优化方案:即国家赔偿标准上直接适用民法规定理想方案,以及对直接损失作重新解释稳妥方案。在保持现有国家赔偿制度稳定性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赔偿标准理论上自洽与事实上扩大受害人赔偿范围融合。

  • 标签: 国家赔偿 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
  • 简介:在任意拍卖,出卖人身份的确定须以拍卖中三方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得到澄清为前提。委托人与拍卖人之间成立是委托合同,而非行纪合同。拍卖人在以委托人名义出卖时,发生直接代理效果;在名义不明或者以自己名义出卖时,根据代理法上“知悉”标准,发生直接代理或者间接代理效果。通过拍卖建立买卖合同的当事人因此有不同答案。拍卖人与竞买人之间通常还存在居间合同。拍卖人同时充当拍卖委托人代理人和竞买人居间人时,原则上无利益冲突。因此《拍卖法》第40条第1款是在拍卖人未以委托人名义活动时,买受人主张买卖合同违约救济请求权基础;第61条第1款前段则为买受人主张居间合同违约救济请求权基础。

  • 标签: 任意拍卖 居间合同 代理效果二元论违约责任
  • 简介:比例平等条款是约定贷款银团就其在银团贷款协议项下贷款债权清偿与借款人其他没有物权担保债权人享有平等待遇条款;比例平等条款项下债务是借款人承担直接、无条件、无担保、非从属性、一般性债务;比例平等条款属于债权性质约定,具有相对性,其仅在不与法律或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相冲突范围内具有约束贷款银团与借款人法律效力;比例平等条款基本功能是在借款人无力清偿全部债务情况下确保贷款银团或参贷行所享有的贷款债权在清偿时与借款人任何其他没有物权担保或法定优先权债权居于平等地位,该功能在借款人为公司法人、政府或政府部门等不同法律主体情况下有不同体现。

  • 标签: 银团贷款 比例平等 条款
  • 简介:非利益相关者是舆情事件分析中出现一个新概念,在涉警舆情分析尤其是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处置中有着非常重要意义。从分析非利益相关者角色入手,对其价值进行了理性地辨析,进而分析其产生深层原因,并提出了涉警舆情危机事件对非利益相关者导控措施。提出应站在国家治理高度,以国家治理现代化思维去探寻对策,做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实现涉警舆情事件警民和谐。

  • 标签: 涉警舆情 非利益相关者 导控
  • 简介:媒体对民事诉讼制度具有强大影响力,它不仅影响特定情况下民事诉讼裁判作出,也影响更广泛民事诉讼制度,因为媒体报道影响民事诉讼不同参与者决定作出。本文探讨媒体对民事诉讼所作报道本质,公众和法律从业者对民事诉讼制度看法,以及媒体报道对于陪审团成员、法官、民事诉讼当事人和政策决策者在作出有关决定时潜在影响。总体而言,该研究表明,目前美国媒体对民事诉讼报道大多都曲解了事实,并在不同角度影响了人们对民事诉讼制度认识,也影响了民事诉讼结果作出。然而,现有的研究仍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

  • 标签: 媒体 民事诉讼 扭曲 影响
  • 简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当先增量性改革,后存量国企改革,但应防止片面强调增量改革避重就轻;混合所有仅是近期目标而非终极目标,防止"为改而改",配套改革必不可少;应转变传统"控股"思维,以金股制、优先股、加权股等股权制度创新体现国有资本主导性,同时满足民间投资者追求股东平等合理诉求;坚持员工持股与外部投资者平等原则,维护改革公开公正;坚持内资与外资平等原则,不设"负面清单"。国企改革应规则先行,依法推进。

  • 标签: 国企改革 存量与增量 资本平等 股权创新 配套改革
  • 简介:阿伦特在其《人境况》中将人实践分为劳动、工作和行动三种类型。劳动和工作分别是与人生物性和世界性相关联境况,而行动则是与人独创性与多样性境况相关联。她将行动解释为一种特殊、追求主体性自由政治伦理,即体现在人出生、创造和追求幸福生命过程、主张各种权利权利。行动理论这种主体性自由能够克服人在劳动和工作境况生命贬值和工具化趋势,以人性尊严和主体性心境挑战各种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行动主体性自由不同于随心所欲擅断行为,它能以人类本性良知和宽恕来矫正行动本身不可逆转性和不可预测性局限。人类行动作为追求自由社会现象将遵循一种自觉与宽恕原则,以便建构当今政治生活道德生态。

  • 标签: 行动自由 参与式民主 多样性极权主义
  • 简介:法律行为制度信赖保护包括积极信赖保护与消极信赖保护。积极信赖保护效果是使法律行为发生约束力或者使其效果归属于一方当事人,从而使信赖方获得预期利益。关于积极信赖保护、私法自治与法律行为效力关系,应采交叉论。法律行为效力与积极信赖保护在适用领域上存在交叉之处,有瑕疵法律行为效力需要以信赖原则为基础,无瑕疵法律行为效力一般不需要求助于信赖原则。积极信赖保护应采用多元归责原则。就法律行为效果归属而言,积极信赖保护效果不因当事人行使撤销权而消除。我国民法典总则相关规则设计应当充分体现积极信赖保护原则。

  • 标签: 积极信赖保护 消极信赖保护 私法自治 法律行为 民法典
  • 简介:无论从解释论概念应有含义出发,还是基于制度目的等考量,撤回上诉都不能等同上诉审撤诉,前者也不能涵盖或替代后者。否定上诉审撤诉制度独立性或将两者混同,不仅有违民事诉讼处分权主义基本要求,也造成我国司法实务难题与困境。基于民事诉讼处分权原则完整性要求,必须在撤回上诉制度之外单独设定上诉审撤诉制度。与此同时,基于当事人平等原则、诉讼经济等因素考量,应当在撤诉要件与撤诉法律效果方面限制原告在上诉审撤诉。

  • 标签: 上诉审 撤诉 撤回上诉 撤诉要件
  • 简介:保护当事人合理期待是合同法隐含基本原则,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院开始将之作为解释保险合同时普遍适用方法,据此否定合同对承保范围明确规定,重构合同权利义务。将这一作为兜底性条款抽象法律原则事实上转化为优先适用具体法律规则。这种做法既未能消减不公平条款,也有悖于保险营业技术特性,因而不值采行。但另一方面,保险作为公共物品属性和保险市场固有的结构性利益失衡表明,仍有必要实现合理期待从具体解释规则向如给付均衡一般抽象矫正原则回归。这也可弥补基于给付均衡原则司法审查不及于核心给付条款局限。

  • 标签: 合理期待 说明义务 不利解释 法律规则 法律原则
  • 简介:我同意“科学是现代社会中轴和现代社会进步强大驱动力,它深刻地影响人类生产、生活乃至人生,塑造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判断,不过要把“进步”二字改为“演化”,因为进步二字似乎表达是科学对于社会影响只有正面的价值。这是不够,事实上,科学演化对于社会影响,不只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后果。科学演化至今,已经与技术、资本、权力结合得非常紧密,成为当代社会座架,这倒是不争事实。

  • 标签: 当代哲学 实践维度 现代社会进步 精神功能 现代思想 思想领域
  • 简介:关于应否在合理使用阶段无条件坚持受控行为细分这一问题,尚需深入研究。赞成者认为即使数项受控行为效果一致,其合理使用评价仍相互独立,不必也不应统一。反对者则认为,对于效果上无法分割数项受控行为,应当统一定性。谷歌图书案为两种思路适用与效果提供了优质样本。统一定性在立法、司法、比较法及著作权基本理论方面更具说服力,因而值得遵循。但适用时需要严格把握条件。

  • 标签: 著作权法 受控行为 合理使用 谷歌图书
  • 简介: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终其一生都有可能不与刑法发生关系,但其必定会与他人发生民事关系。在“民刑不分,以刑为主”,民事立法相对较少清代,人们相互之间必定发生着大量民商事关系,那么,当时社会是以什么来调整着这些民事关系呢?

  • 标签: 借贷契约 伦理道德 清代 约束力 民事关系 民商事关系
  • 简介:侵权法法益区分保护具有思想和技术两个层面,分别对应着是否要区分保护以及如何区分保护这两个不同问题。就是否要区分保护而言,法益区分保护思想是一种制度共识,具有体系理性和价值理性,仍值得肯定。就如何区分保护而言,以制定法实证主义为方法基础德国法规范技术会带来保护不足等问题;我国侵权法并未采取此种规范技术,妥当解释方案应以动态系统作为方法基础,以“具有法律相关性损害”概念作为规范前提,认为规范隐含了法益区分标准是法益价值和社会典型公开性,容纳了多元化考量因素,并承认实质性论证规则,授权司法者进行更为动态和弹性化综合权衡。

  • 标签: 侵权 保护对象 法益区分保护
  • 简介:对于挪用公款罪“归个人使用”,我国司法实践、刑法理论乃至立法机关传统上把其中“个人”解释为公款利用人,把“使用”解释为三种类型公款利用行为。同时,为了满足司法实践扩大该罪处罚范围现实需要,先后出台司法解释、立法解释不断扩张“归个人使用”适用范围:将公款利用人扩张到企业、单位等非“个人”主体,将“挪而未用”、“挪而不用”等行为也作为犯罪来处理。但是,按照传统解释逻辑,这样做法始终有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嫌疑。如果把“归个人使用”“个人”解释为公款挪用人(即作为“个人”国家工作人员),把“使用”解释为不按公款规定用途而改变公款支配关系行为(即公款“挪用”行为),就可以一方面满足扩大处罚范围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排除相关司法解释、立法解释规定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嫌疑。

  • 标签: 挪用公款罪 归个人使用 罪刑法定原则
  • 简介:一般生效判决和指导性案例在约束力方面实有判决效力与案例效力之分。指导性案例编撰应以有益于实现案例效力为目标,其具体过程表现出值得关注方法论特征。指导性案例编撰既要立足于既有生效判决文书,运用案件事实剪裁和判决结果采编方法实现对案件文本剪辑,同时又要通过判决理由提取和裁判要点著作完成对案例裁判要旨著述。

  • 标签: 指导性案例 案例效力 编撰方法 文本剪辑 要旨著述
  • 简介: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如何构建良好社会治理日益成为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重要课题。社会本质是"生活世界",而国家"中央辐射式治理"具有先天缺陷,两者共同作用决定了现代社会治理必然是民间法与国家法多元规范治理。在社会治理,民间法基于其以交往为基础、以互相理解为目的社会自我生成特性而有着独特作用,一方面是整合社会秩序,一方面是整合社会伦理。从民间法与国家机关、民间组织、社会参与者三个主体之间内在关系进行分析,民间法可以通过与立法与司法互动规范化、以民间组织为载体实现规则再生成和激发社会参与者主体自觉与治理能力三个途径介入社会治理。

  • 标签: 民间法 社会治理 多元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