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最近几十年,心理实验方法被广泛应用到法学研究中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合同法领域,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考察禀赋效应对默示条款的影响,也用实验方法研究影响违反合同的几个因素中哪个因素发挥最大的作用。在侵权法领域,实验被用来验证后视偏差和结果偏差等心理因素对侵权法因果关系判断的影响,并且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试图消除这些因素的干扰。在决定侵权赔偿数额时,人们也研究了禀赋效应对陪审团确定赔偿数额的影响。最后,实验也被用来研究惩罚性赔偿数额的影响因素,比如测试案件的伤害程度和被告的财富以及陪审员的个人心理因素是否会影响陪审员的决策。

  • 标签: 实验方法 禀赋效应 后视偏差 惩罚性赔偿
  • 简介:人人希求正义,正义是社会的主要价值.正义是一种伦理观念,根植于人类的本性.本文试图从心理的角度分析正义观念.本文通过研讨人类的本能和基本心理,得出结论:自我保存本能是正义存在的基础;时攻击性本能的压抑产生正义;以爱为基础的情感联系使正义稳固;人们心理的平衡需要正义.

  • 标签: 正义 心理学分析 心理平衡 价值取向 自我保存
  • 简介:刑法作为规范人类行为的强制性法律,其条文必然遵循人的基本心理规律。运用心理解析刑法奈文的规定,是促进刑法规范、科学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受贿罪条文为解析对象,从犯罪人、社会公众心理为切入点,结合反贪侦查实务反向解构条文本身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完善立法的具体内容,以此契合当前反腐的大政方针。

  • 标签: 受贿罪 心理认知 心理期待 犯罪预防
  • 简介:社会变革下的中国司法不信任源于人理性的自我保护。从认知心理角度切入,民众延承的传统认知基于对现代社会形态下显现'陌生'与'信息'的新认知与安全顾虑而演变出现两种背反的心理因子:'依附'与'怀疑'。在面对现代司法制度时,两种心理因子相互作用,滋生出先验的不信任者们,随着孱弱的司法制度被破坏,其缺陷被认知传递,从先验者到参与者再到普通民众,基于安全的'认知平衡'与高效的人际传播,司法的不信任随之成型。不信任的传染凸显了人的认知理性,司法信任重塑应当以制度为保障,以规则立信,可预期可置信地在传染源、传染受体与传染途径以及民众认识水平等方面予以修正与提高,并反射给民众认知,恢复民众对司法之信任。

  • 标签: 认知 行为博弈 认知框 司法失信
  • 简介:心理中,哲学解释学里的'前见'问题被细化成对人格、图式和偏见等问题的综合研究,而前见是如何具体影响主体的解释过程则体现在启动效应、心理定势、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一系列心理研究成果中。这些心理中的前见对于作为一种解释过程的法官审判行为以及最终的审判结果产生着各种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而需要通过司法制度的细化和改进来分别予以引导和制约。

  • 标签: 前见 审判行为 心理学 图式
  • 简介:调解是法官与当事人进行心理博弈的过程,在调解实践中,因调解程序和方法运用失当而导致调解效率不高、社会效果不佳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与调解人员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在认知上存在误区、盲区有关。调解效率和效果从哪里来?要从科学中来。心理作为一种科学文化资源,是值得我们充分研究、掌握和利用的。法官在调解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心理的技术性手段,逐步掌握当事人心理状态,从而提高案件调解成功率,促使审判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 标签: 民事诉讼调解 心理学 调解方法 技巧
  • 简介:<正>对辩诉交易的研究,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有个别的学者简单地介绍了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但没有在学术界形成研究热潮。对这一制度真正的重视是近两三年的事情,特别是2002年4月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参照美国的辩诉交易制度审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关注和争论。辩诉交易制度能否为中国所借鉴与引进,理论界众说纷纭,实务界褒贬不一。但是,对该问题的研究目前尚处初步阶段,有关人员对此问题的探究也仅限于表层。在我看来,对

  • 标签: 辩诉交易 证据开示 刑事诉讼法 控辩双方 伤害案件 刑事案件
  • 简介: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正面临一次重大变革,本文从心理角度解析了劳动教养制度转变为违法行为矫治制度关键点——用人格矫治替代强制劳动,说明了心理在此次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心理在劳教人员分类、违法行为矫治及教育矫治质量评估涔系中的应用。

  • 标签: 劳动教养制度 心理学角度 行为矫治 违法 人格矫治 制度转变
  • 简介:近年来土地犯罪案件频发,逐渐演变为有巨大负面影响的社会问题,对之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创造性地从犯罪心理的角度对土地行政人员职务犯罪进行解读和剖析,意在开辟土地犯罪研究领域内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路径。

  • 标签: 土地行政人员犯罪 犯罪心理形成机制 内外化机制 异化接触
  • 简介:心理领域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了近一百年。本文简要介绍了20世纪的法心理,并指出事实上已存有两次法心理运动,一次发生在20世纪前三十几年,另一次发生在20世纪的最后三十几年。尽管存有这些运动,但是为什么法心理运动对法学影响甚微呢(心理亦如此)?如果不去考虑——以及回答——此问题,可能就会导致运动的消亡。然而鉴于法律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影响)力,把心理应用到法律仍是评价法律是正确有效的以及确保心理的研究能够影响法律的重要和有益的方法。本文讨论了到目前为止,可能导致法心理运动相对失败的十二个原因。在探讨它们,并反思为此领域带来一些成就的因素之后,本文还讨论了可能对确保法心理领域持续的活力和影响力有所帮助的方法和策略。

  • 标签: 心理学理论 美国法 美国心理学协会 闵斯特伯格 研究成果 社会学法
  • 简介:即使在我们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情况下,民间法依然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人们仍然偏好以民间法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解决纠纷冲突的参照,这固然有十分复杂的原因,但文化心理原因不能不说是最重要的。为了保证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在法律观念、法律制定、法律运作和法律适用结果等不同层面充分考虑承载深厚文化心理基础的民间法。

  • 标签: 民间法 法治 文化心理 纠纷解决
  • 简介:<正>现代心理有一个基本原理:挫折会引发攻击性的情感。这就是著名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攻击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家多拉德等人提出的,主要用于说明人为什么会表现出攻击他人的越轨行为,后来的学者对它作了一些修正,现如今挫折攻击理

  • 标签: 挫折攻击理论 多拉德 秘密侦查 侦查人员 证明标准 司法实践
  • 简介:本文主要从人本主义心理中的自我实现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贝多芬在其所处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实现'的思想,强调了其'自我实现'的思想在他创作中的充分表现,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及其作品.

  • 标签: 贝多芬 人本主义心理学 自我实现理论 创作风格 个人主义
  • 简介:邓小平是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迎接中国新的文艺春天,吹送东风,焕发精神,形成氛围。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为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的实践和理论总结。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中国化
  • 简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重大成果是在同错误思想和理论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的形成,是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结果;邓小平理论是在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突破"两个凡是"束缚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一过程自身所体现的规律性,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重要思想武器和宝贵精神财富.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斗争 规律性认识
  • 简介: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理学的研究概括为“现代范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现代范式不能简单地否定,它是中国现代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30年法理学的发展存在着三对基本矛盾,即政治与学术的矛盾、普适性与本土性的矛盾、研究法律与尊重法律的矛盾。进入21世纪,中国理学研究应当实现从过去简单地将西方作为中国法制和法治建设的榜样、楷模或标准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向关注中国问题、用中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式的转变,确立中国理学研究的中国意识。

  • 标签: 现代化范式 中国法理学 理想图景
  • 简介:法学教育目的的实现及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对科学的教育规律及师生教育心理规律的准确掌握和正确运用的基础之上。为了使经济法学教学及课程设置能建立在更加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应通过明晰上述教育学、心理规律与经济法教学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探讨适应科学教育和心理规律的经济法教学模式。

  • 标签: 教学模式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