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传统冲突法建立在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学说基础之上,其哲学基础是19世纪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冲突法理论不考虑各国法律背后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实现了冲突法的非政治性。随着冷战的结束,新自由主义复兴。中国国际私法在近年来无论在理论还是在立法上长期受自由主义范式影响,尤其是在2010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扩张和惯常居所原则的扩大化为标志,绝对的自由主义范式主导了立法思维。中国国际私法必须破除绝对自由主义范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成分,并结合当代中国冲突法实践,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冲突法新道路。

  • 标签: 法律冲突 国际私法 自由主义 政治哲学
  • 简介:国际通信法是现代国际法专业化发展的产物,其界域包括两类通信领域的国际事务:一是国际通信活动的规制,二是通信制度的国际协调;其主体具有鲜明的多元化特征,被国际通信法赋予国际人格并参加国际通信法律关系的实体,不仅有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还有法人和个人。国际通信法是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其规范具有普遍性、区域性和双边性三个不同层次,分属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世界贸易组织等众多国际体制。归于国际通信通道法、国际通信服务法和国际通信行为法三个不同板块,由此形成了国际通信法的立体网络架构。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有关通信的立法相对滞后。因此,有必要熟悉通信领域的国际规则.加强国际通信法的研究。

  • 标签: 国际通信法 界域 主体 架构
  • 简介:本文采用法制传统与传承的分析进路,遵循法制变革的逻辑思路,重点比较、梳理并分析了法、德、美、英、日、俄等西方国家学位法律制度与学位政策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健全我国学位法律制度提供域外参考与借鉴。

  • 标签: 学位制度 法律视角 国际比较
  • 简介:研讨中国特色国际法理论的必要性,需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国际法观,也就是认识和分析国际法的妥当方式、看待和审视国际法的正确心态。国际法观有多个维度,从国家立场、国家利益、民族文化的角度看,可以作这样的论断:不唯可以拥有一国特色的国际法理论,而且,国际法源自国家实践,国家的单边、双边、多边等不同层面的实践,还构造了具有一国或者区域特色的国际法原则和规范。理由在于,首先,国际法通过大量的单边行为、双边条约、多边条约以及一些很可能是少数国家所遵行的习惯的方式碎片化地存在。

  • 标签: 国际法理论 中国特色 法学研究 国家立场 转型 国际法原则
  • 简介:十多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吹散了世纪初种种预测和理想愿景的迷雾。看似强大的“一超”在强力维护旧秩序的“成功”中显得力不从心。“多级”中的区域组织虽常常发起以西方价值观为导向的国际干涉,也往往事与愿违。国家实力的提升和继续发展的要求成为新兴国家谋求变革国际秩序的内在动力。围堵是徒劳的,引领国际秩序变革的动力正缓慢东移。看似依旧寒冷的海洋已经脉动起变革的暖流。

  • 标签: 国际形势 变革 法学研究 繁荣 国际秩序 西方价值观
  • 简介:国际社会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全球各个水域的非法捕鱼的法律管制。在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后,公海上的非法捕鱼在今天仍然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目前,对公海非法捕鱼的国际法律管制措施主要是:船旗国责任、港口国措施和市场国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在面对支配公海的自由原则和船旗国管辖原则时显得比较无力。全球性国际组织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协助船旗国、港口国加强能力建设,以便应对公海的非法捕鱼。

  • 标签: 非法捕鱼 公海自由 船旗国责任
  • 简介:国际法虽为天下之公器,但无往不具有民族文化之特征。国家的立场与理论是国际法良性发展的基础。当代世界国际法组织化、宪政化的客观趋势使得展示中国国际法理论具有可能性。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逐渐提高、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逐渐加强,导致了对于国际法话语权和理论的需求,而这与国际法中国理论的实际欠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鉴于中国通过国际法律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并且通过学术积累初步形成了自身研究的根基,所以有可能通过理论界的自觉努力,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界的制度性沟通而构建中国国际法的特色理论、形成中国国际法实践的鲜明立场;与此同时,需要在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制度设计、行为方式、语言的国际沟通、系统互动等各方面为形成中国国际理论进行努力。

  • 标签: 国际法 中国理论 构建 路径
  • 简介:学者个人在符合学术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其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怕与爱的情绪,是正当而无可指责的;而且,对特定理论和实践立场的赞成或批判,赞成中所流露的爱,批判中所表示的怕,正是学者学术研究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 标签: 中国国际私法 “爱” “怕” 学术研究 学者 批判
  • 简介: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规定,岛屿及特殊类型岩礁享有不同的法律地位,该条文给出了岛屿的定义却没有明晰岩礁的内涵和外延,导致实践中频繁出现岛礁辨析的争议,而岛礁辨析也是海权争夺的先决问题。明确岛屿的“自然属性”和岩礁的“社会经济属性”是界定二者的关键,从岛礁辨析的法律问题出发,运用国际法学基本原理,结合地理学信息以及岛礁事实经济价值加以详细剖析,进一步细化岛礁辨析的标准,以期在实践中为中国主张南沙群岛的海域主权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岛屿 岩礁 自然属性 社会经济属性
  • 简介:<正>引言相比于刑法学和国际法学,国际刑法学产生的时间较晚,是国际法学和刑法学交叉的产物,其理论的发展程度相应的也较低。一般来说,法学理论最终都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归责问题,即哪个主体承担责任的问题,而这在刑法学和国际法学的理论中都相对比较完善。在国际刑法中,个人责任原则是责任理论中的一项基础性的理论。个人责任原则是个人国际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即任何人都应当对自己所实施的国际犯罪行为承担国际刑事责任,而不能以任何借口推卸和逃避其应当承担的国际刑事责任。[1]也就

  • 标签: 国际刑法 国际法学 刑法学理论 刑事责任原则 国际刑事法庭 模范刑法典
  • 简介:2013年5月25~26日,2013年中国国际法学术年会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术界、国家有关部门的近300名代表与会。开幕式前,学会召开理事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李适时为会长的新一届学会领导和常务理事,选举黄惠康、郑启荣、李鸣、李成钢、黄进、余劲松、李兆杰、曾令良、张海文为副会长,

  • 标签: 学术年会 国际法 年会综述 中国 和平 当代
  • 简介:本文论及的是最近在韩国商事仲裁委员会仲裁中出现的一个问题,即一个韩国公司的印章和一个德国公司的签章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可能符合当事人的合同和仲裁准据法的签字要求。在此语境下,本文从西方和亚洲的视野出发探讨签字之目的所在,以及在国际和各国的仲裁法规定中作为仲裁协议形式有效性前提的书面和签字要求。作者认为该案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可能发生的错误和误解来源的文化成见现象。即使在国际仲裁法律和实践和谐度递增的时代,仲裁用户和执业者应当处事谨慎并时刻保持警觉,因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对一个就其本质而言既简单又明显的事项做出完全不同的解栗奎.

  • 标签: 国际商事仲裁 印章 签字 签章 文化成见
  • 简介:国家在勘探开发国际海底区域过程中应承担何种义务和责任是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国际海洋法法庭海底争端分庭对此问题的咨询意见围绕着“谨慎处理”这一核心义务展开。“谨慎处理”义务要求国家须在其法律体系内采取一切必要和适当的措施,其内容还可以从国家承担的直接义务中进一步揭示出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应平等地承担“谨慎处理”义务和直接义务及其责任,但发达国家应在能力建设上援助发展中国家。

  • 标签: 国际海底区域 “谨慎处理”义务 海底争端分庭
  • 简介:曾几何时,国际经济法学是年轻学子趋之若骛、一些国内部门法学望之兴叹的显学。它充满活力,总是将最新的国际动态、国外理论呈现在学者面前,在中国对外开放的经济建设中,为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今,在国家经济建设上到一个新台阶,需要深化改革之际,国际经济法学的总体研究状况却并未有突出发展。近几年,常闻有发文章难的感慨。学界之内,恐应自我反思研究的现状,以期进入良性发展方向。

  • 标签: 国际经济法学 法学研究 中国 国家经济建设 经济法制建设 部门法学
  • 简介:有关国家豁免与国际强行法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早已有之。随着人权保护观念的兴起和普遍管辖原则等理论的发展,国际强行法规则如禁止侵略、奴役、贩卖人口、酷刑、种族灭绝、种族歧视与隔离,对国家豁免理论普遍的权威地位提出了挑战。然而,在国际司法实践中却罕见作出基于国际强行法的判决,国家豁免的优势地位似乎依然牢固。本文拟从国家豁免理论的基本概念及演变历程入手,论述近年来因人权保护观念的兴起和普遍管辖权等理论的提出对国际强行法与国家豁免之间关系的冲击和影响。同时,通过联合国国际法院德国诉意大利案等判例以及人权保护与国家主权豁免无冲突的角度,详细阐述国家豁免与国际强行法二者的关系,并得出两者并不矛盾、可相协调的观点和结论。最后,笔者对国际强行法与国家豁免关系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并对我国应如何在坚持绝对豁免主义与保护人权二者之间作出平衡的问题上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 标签: 国家豁免 国际强行法 司法实践
  • 简介: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自1948年开展以来,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可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霸权主义迅速滋生,维和行动本身也因此凸显出较以往不同的特性,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与其宗旨不相符的、有违人道主义的行为。冷战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数量、措施、职能、主体、对象等五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联合国维和行动适用国际人道法已成定局,目前最重要的是针对挑战做好积极应对,使联合国维和行动更好地在国际人道法的框架下运行。

  • 标签: 维和行动的变化 国际人道法适用 挑战与应对
  • 简介: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商业价值,但作为晚近发现的资源,现有的国际法尚未对其法律属性做出明确规定。国际社会基于各自利益考量,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从各国的争议出发,分析公海自由原则和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的历史发展和内容,并结合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本身的特征,对该资源的法律属性进行论证,同时为中国如何应对该资源的开发提出建议,以期在该资源开发利用争夺战中,取得与中国地位相符的一席之地。

  • 标签: 国际海底区域 生物资源 法律属性 公海自由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 简介: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是国际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也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由此形成了不同派别的主张。影响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最深层次因素是主权,不同的主权观决定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异。主权又决定于其所处时代的情势。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发展的新动向对传统的主权观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从“主权”与“治权”两个维度去理解和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主权观,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 主权 治权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以下简称买卖合同解释)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均有规定欠款利息偿付义务的条款。买卖合同解释第24条第3款规定,卖方要求买方赔偿其逾期付款造成的损失,法院可在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参照逾期罚息利率标准计算。公约第7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拖欠任何金额,另一方当事人都有权对这些款额收取利息,且该利息不适用公约的免责条款。我国是公约成员国,我国法院审理的很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案件都应直接适用公约,如有公约的立法空缺未涉及的问题,应根据国际私法规则确定的准据法来解决。上述案件如涉及利息偿付问题,仅凭公约第78条无法确定计算利息的利率,需要进一步寻找准据法来确定利率。如果准据法为中国法,买卖合同解释第24条是我国买卖合同领域唯一关于欠款利息偿付的规定,因此该条是我国填补公约第78条立法空缺的法律条文。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与公约第78条相比,买卖合同解释第24务关于利息的规定存在单向性、惩罚性和不可免责性几个特点,在国际贸易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可能会给确定利息偿付义务时的法律适用造成一定障碍。

  • 标签: 欠款利息 资金成本 公约第78条 损害赔偿 基准利率 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