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宪法人之图像,系以'兼具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人之图像,以彰显'永续发展'之国家目标。能源税最主要的宪法界限在于绞杀税之禁止、寓禁于征之禁止,以及不得逾越比例原则。环境公课主要指规费、受益费及特别公课,虽与环境税同样具诱导管制目的,唯因其有对待给付,宪法上要求权限划分和基本权自与环境税不同。能源税宪法上的实质正当性,须有助于权衡诱导管制目的与量能原则,而在确保人性尊严之生存基准取得实质正当性。能源税制定首先须确立为中央税或地方税;若为中央税,立法之初宜予地方参与之权,其税捐收入宜予地方充分之保障。能源税之差别待遇,其节能减碳与手段间是否具实质关联,须具体判断,而不能以抽象之双重红利正当化。能源税如过苛致职业无法永续经营,有违职业自由。从财产权保障观点,亦要求课征能源税后,使企业仍得永续经营。

  • 标签: 环境国家 环境税 能源税 非税公课 宪法界限 生态理性
  • 简介:中国三十多年体制改革的成就充分显示了竞争政策的成效。当改革进一步深化,资源配置方式实行全面转变的时候,中央政府及时提出了'确立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定位,现有政策体系的重构,就是要以竞争理念指导和影响其他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将这些公共政策纳入竞争政策的价值体系之中。竞争政策定位为国家基本经济政策,既是对以往体制改革实践的理性总结,更是对未来重构经济政策体系的严峻挑战。为推进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的确立,应当在制定竞争政策总体规划、在竞争政策目标下完善竞争法律实施、推进公平竞争审查、改革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弘扬竞争文化、全面提升消费者地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努力。

  • 标签: 体制改革 竞争政策 基本经济政策 定位
  • 简介:当翻开法律思想史教材,在“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一章中,总能看见“三巨头”^[1]之一的汉斯·凯尔森(HansKelsen,1881-1973)。由这位奥地利学者开创的纯粹法学,在20世纪的法哲学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对欧美法学(尤其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也在相当程度上启发和推动了我国的法学建设。

  • 标签: 法律思想史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现代性 国家 读法 纯粹法学
  • 简介:财政存量资金由各预算单位占有和使用,具有反公地财产的属性,表现为所有权“权利束”与决策权的分散.财政存量资金反公地属性导致存量资金使用不足,归集和盘活遇到诸多阻力.从理论角度,公共选择理论和博弈论为财政存量资金出现反公地属性原因提供了很好的解说;从制度角度,宏观财政制度和微观预算法律制度都是财政存量资金形成的直接原因.法律治理措施为:通过弱化预算单位控制权实现从权利上避免反公地悲剧的出现,通过取缔违规财政专户实现从物理上避免反公地悲剧的出现,通过调整预算周期实现从技术上避免反公地悲剧的出现.

  • 标签: 财政存量资金 反公地财产 法律治理
  • 简介:伴随着资源稀缺性与支出扩张之间矛盾的不断加剧,如何维系财政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话题。预算是控制资源分配的基本途径,对调节财政收支水平、实现财政可持续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有预算法框架下,预算控制机制失效,预算运行过程面临支出刚性增长、债务风险累积、绩效约束滞后等诸多挑战,无法适应财政可持续的发展要求。预算法应当建立与总额控制相契合的预算程序,将风险控制引入政府债预算管理过程,强化绩效与预算整合的绩效控制,实现财政可持续目标。

  • 标签: 财政可持续 预算法 总额控制 债务控制 绩效预算
  • 简介:作为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一项重大政治改革,对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整合反腐败工作力量,深入推进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标签: 反腐败工作 国家监察 体制改革 监察体制 整合 基调
  • 简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投资都客观存在并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巨大。这源于其可以有效地弥补市场唯利性缺陷,我国过去30年的经济建设经验足以证明这一点。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也取得了巨大成效,今后应以国有企业的经济调节性为主,细化各类国有企业并推进分类改革。目前学界及有关国家机关尚未普遍认可国家投资经营法这一概念。国家调节说把国家投资经营法视为经济法的一个独立子部门,具有理论合理性,对现实也具有限强的解释力。

  • 标签: 国家投资 国有企业 国家投资经营法 国家调节说
  • 简介:国家监察法立法涉及国家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必须慎重处理各种相关法律主体的地位、权限、责任和各法律主体相互关系的调整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下述六项:

  • 标签: 国家政治制度 监察法 立法 法律主体
  • 简介: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国家赔偿法》自施行以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还有一些欠缺的地方对于不完善的地方,新法进行了修改,但是新法对于相关条款的修改力度和深度都尚显不足,仍留有缺憾,有待进一步改进。

  • 标签: 国家赔偿法 归责原则 精神损害赔偿
  • 简介: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以消极的方式违反行政作为义务的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表现,因此,追究行政主体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是控制行政主体不作为、督促其履行行政作为义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以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为研究对象,对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问题及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在国家赔偿的司法实践中存在三个典型问题: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程序适用、举证责任的分担和赔偿责任的承担,文章通过对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问题进行系统地研究,提出建立和完善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监督机制的构想。

  • 标签: 行政不作为 国家赔偿 赔偿责任
  • 简介:文化宪法作为对宪法上文化条款做体系化解释的重要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如何处理'国家与文化之关系'这一问题上,理论界存有不同意见。'国家与文化之关系'的类型学说作为一组分析工具可以有一定的功用,但不可对其附加宪法规范的属性,尤其在处理经历过巨大变迁的八二宪法时,这一分析工具更不宜成为文化宪法之理论建构的先入之见,应当回归到以宪法第47条之文化权条款为中心的路径,寻求一套有关文化宪法的融贯论述。

  • 标签: 文化宪法 国家与文化之关系 国家对文化之基本态度文化权
  • 简介:国家主义主张社会公益优位于个人私利,强调国家的统一、稳定与秩序,并要求在立法过程中体现统治阶级的政策性目标。当下中国的经济法制与经济法基础理论均呈现出国家主义色彩,环保税法尤为突出,它作为一部重要的法律文本,亟待改进。国家应当进一步通过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来保障环保税法制的统一,实现环保税法的具体规定与其他法律的协调,并通过设置累进税率和改革配套税制等措施保障国家政策性目标的实现。

  • 标签: 国家主义 环保税法 经济法
  • 简介:财政补贴是政府将已取得的部分财政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接受者,是单方面的、无偿的支付,也是一种'负的税收'。在性质上,财政补贴属于财政转移支付的范畴,其功能在于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活动,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等方面极具价值与意义。然则,时下我国财政补贴刚性、补贴不规范等问题突出。而在税法上,财政性补贴根据不同情况可能是不征税收入,也可能是免税收入,还可能是应税收入,故而有着不同的评估标准和评价机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补贴应以公共利益为准则①,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财政补贴的税法规制应遵循量能课税、受比例原则约束,并对收入类型作区别处理。

  • 标签: 财政补贴 正当基础 可税性 税法评估
  • 简介:循证矫正源起循证医学,并随着循证实践兴起而逐渐发展。这种源于实践科学的、专业的矫正模式目前已在西方国家司法领域广泛开展,并形成了完备的循证矫正方法体系。我国的循证矫正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试点,并得以初步发展,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应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循证矫正方法,以实现我国循证矫正方法的突破。

  • 标签: 循证矫正 循证矫正方法 循证证据系统 矫正技术体系
  • 简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意见入就进一步落实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提出要求。根据意见,国家机关须充分利用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制定过程、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向社会开展普法,并建立法官检察官等以案释法制度。

  • 标签: 国家机关 责任制 普法 印发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 简介:国家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或学说,意指在秩序建构中'为了国家、倚重国家'。国家主义法律观就是在法律认识与法治实践中坚持国家主义的立场。关于国家主义及国家主义法律观的研究早已有之。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诸多现象可以建构性地使用国家主义这一概念来概括。国家主义在推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最终指向对国家主义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层面的反思。

  • 标签: 国家主义 法治 立场 反思
  • 简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是失地农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解除失地农民的生存危机、维护社会底线公平、体现政府公共责任的有效路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仰赖国家履行相应义务,国家义务是社会救助权实现的根本保障。在诸多国家义务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国家尊重义务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国家尊重义务具有维护人性尊严与防御失地农民免受公权力侵害的功能。它要求失地农民有尊严、自由、平等地享受社会保障。

  • 标签: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权 国家尊重义务 层级定位
  • 简介:改革後监察委员会所主导的新职务犯罪侦查体制呈现了非常鲜明的特点,其一,一改以往“多头反腐”的局面,提高了职务犯罪侦查主体的地位,确保反腐朝纵深方向发展;其二,保留并拓展了原有的侦查手段及强制措施;其三,对“法外”的党纪侦查手段及强制措施进行了“合法化”重塑,回应国际社会及国内各界的质疑和批评;其四,确立了更为立体式的腐败治理模式。

  • 标签: 监察委员会 侦查权 国家 职务犯罪 强制措施 侦查手段
  • 简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涉及宪法体制下国家权力体系的发展,是改革与中国宪法发展这一理论命题在当下的现实呈现。在以人大制度为核心的宪法体制下,多元的权力包容体系为创设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国家监察权提供了宪法空间。按照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思路,即将创设的国家监察委员会或者国家监察权,在宪法体制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而不同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将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形成分工和协作关系,实现国家监察权力的全覆盖;同时,将整合现有的行政监察权、部分检察机关职权以形成新的国家权力类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关系到中国宪法体制发展,需要通过宪法修改、相关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实现对改革成果的确认。与此同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也反映出中国宪法体制发展的路径调整。

  • 标签: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宪法体制 国家权力 监察权 合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