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9 个结果
  • 简介:人民调解制度及其运行一直为政府力量所推动,故既有制度及其实践均可概括为'政府推动型人民调解',探讨其意涵变迁对制度发展的面向选择极为重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人民调解的政治意义较为明显,社会意义相对薄弱;在改革开放之前,制度的社会意义有所提升,基本形成政治意义与社会意义并重之格局;改革开放以降,初期出现了重视社会意义及'去政治化'倾向,近年又呈现重新强调政治意义之趋势且势头明显。在尝试渐进式改革的人民调解自治化过程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坚持制度实践及改革的政府推动传统。

  • 标签: 人民调解 政府推动 制度意涵 历史社会学
  • 简介:在当前法治建设的进程中,确立对"见危不救"行为的法律规范,将在填补社会公力救济空白的同时,适度地把义务性道德适时提升以使之同社会发展与道德教化相适应。而这无论从社会学及经济学角度,抑或是以自然主义法学为指向来考察,都是完全符合我国的法治建设需要与满足法治社会的预期的。

  • 标签: 见危不救 道德法律化 惩戒标准
  • 简介:历史理论的乌托邦是赫勒提出的基于现存社会历史理论,这种乌托邦建立在自由价值基础上,力求符合理性的激进需求,最终指向了伦理的诉求。作为一种历史想象,乌托邦的核心是不断追求个体自由的实现。历史理论的乌托邦立足于“现在”,相信进步的观念。赫勒希望激进哲学所代表的乌托邦能够带动实践和行动,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 标签: 历史理论 乌托邦 需要
  • 简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个人信息已经突破传统人格权的范畴,成为具有商业价值可供流通的标的。目前,我国个人信息大范围泄漏事件时有发生,黑色产业链已经形成。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立法方面仍然进展缓慢,现存立法的碎片状况加剧了信息保护实施的不确定性。作为大陆法系的典型国家,德国《联邦信息保护法》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先后经历过3次大规模改革。在其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呈现出良性互动,成为推动德国个人信息保护发展的重要力量。以3次立法改革为视角,研究德国个人信息立法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提供域外经验。

  • 标签: 个人信息 信息自决 信息安全 个人信息立法
  • 简介:司法裁判的社会公众可接受性是落实司法为民理念的重要途径,是当前社会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若司法裁判无法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司法公信力就根本无法树立,司法改革也必将导致失败的结果。追本溯源,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是一个关于合目的性实现与否的命题。只有在司法裁判可接受性评价中,通过社会公众规定性判断力以及反思性判断力的有机统一实现司法裁判的合道德性,司法裁判才可能被社会公众所广泛接受。而具体落实司法裁判的合道德性,则是解决司法裁判社会公众可接受性问题的根本所在。

  • 标签: 社会公众 司法裁判 可接受性 判断力
  • 简介:湖北黄石的邵某45岁了他为了跟女性搭话,竟穿着假警服冒充警察,在路边不断找女性搭讪。2月29日,他被便衣民警当场抓获。(当街玩“制服诱惑”,作得一手好死!)江西省新余市水北镇人熊水华在外经商多年,资产过亿,想到老家条件不好,于是四兄弟捐资3600余万元,建了72套别墅送给乡亲。

  • 标签: 大观园 社会 新余市 江西省 女性
  • 简介:北京基层社会矛盾究竟呈现怎样的状况?本文通过到相关机构和部门进行走访和调查,以数据统计和事实描述的方式,对北京基层社会矛盾予以呈现。通过分析认为,当国家和政府以诚恳的态度、直面问题的勇气,与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全方位合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之时,矛盾会得到逐步化解。

  • 标签: 社会矛盾 信访 调解 仲裁
  • 简介:一、引言:社会理论与刑事法研究现代社会的刑事惩罚在法律理性化、科学性、经济发展等现代性话语下,逐渐在社会公众面前脱离了暴力与过度的认知。刑法解释与刑法教义学的革新、刑事运作的职业化与刑事司法的中立性也加速了刑事惩罚与人类社会原始复仇冲动的区分。不过,文明化进程并没有完全排除暴力的运用,而是使之从道德考虑中解脱出来,服从于理性的计算。[1]在大众媒体的报道中、在对恶性刑事案件的审判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刑罚民粹主义(penalpopulism)包装下的刑事运作的'惩罚性'。[2]此外,刑事惩罚的

  • 标签: 兼社会 刑法研究 加兰思想
  • 简介:法实证主义作为现当代西方重要的法哲学学群,同时具备繁复而共同的理论推演及冗长却连贯的问题历史。多个共同命题之联合构成稳定的“命题群”,由此可以瞥见其社会事实、(社会)规则、分离、权威等命题的步步推进及精心论证。加之由边沁、奥斯丁到哈特、拉兹及其后世经典著作家的贡献,此一“命题群”具备由观念史、前史、现代以至“粗糙”“精致”、分裂与深化的捍卫素材与历史纵深。通过对法实证主义问题意识、历史逻辑、理论贡献等进路整体上的论述,以及对学圈内重大争论与挑战的分析复现,大致可以呈现其历史演变之一般规律。而这完全可能有益于我们对于法实证主义理论及其现当代走向的认识与判断。

  • 标签: 法实证主义 命题群 问题史 英美法哲学
  • 简介:在陌生化的流动社会,转租现象极其普遍,但目前立法规制不足,有必要从比较法的视角探求各国转租立法的制度设计,以完善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建构一种'主体自由、例外限制'的区分主义转租模式。我国应区分合法转租与非法转租之情形,对其所涉当事人间的三面法律关系的处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附特约条款之关联合同间的效力进行分别考量,同时'买卖不破租赁'原则和优先购买权同样适用于转租制度。

  • 标签: 转租 关联合同 特约条款 无权处分 优先购买权
  • 简介:随着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走向大国的进程中,中国法治也应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期继续刊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显明所撰写的《走向大国的中国法治(下)》。

  • 标签: 社会行为 中国法治 导向 裁判 经济发展 综合国力
  • 简介:殖民国家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掠夺了大量文物,当代也有文物外流,但当前的国际公约体系对文物返还问题几近束手无策,而各国国内法更无法提供救济。本文反思了文物追索中的困难及其思想与制度根源,阐明了:前殖民国家对文物的非正当的占有,被近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私权神圣理念和私法保护所正当化,这一法律强权,截断了基于历史的权利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对历史的占有。

  • 标签: 文物返还 国际法 私有产权 法律殖民 历史主义
  • 简介: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增多的社会不满和抗争,社会稳定问题逐渐成了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现有研究还没有进行统合,缺乏较为全面的文献梳理和述评作为学术交锋和推进的基础。本文旨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当代社会稳定问题研究作出综述,统计其基本情况,并以概念界定、基本判断、主要表现、问题根源、有效对策为五个范畴梳理和评析相关文献的核心观点,最后对现有研究作出简单评价。

  • 标签: 社会稳定 综述 统计 观点梳理 评价
  • 简介:金融法研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概念法学”流行,缺乏对真实世界的关注;第二,简单法律移植进路泛滥,忽视中国本土问题;第三,“技术法学”与“社科法学”之间存在张力。在金融法研究的去概念化、本土化和社科化方面,“社科法学”范式作出了极大努力,但是,它远没有改变金融法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概念化、简单移植化和技术化问题。缺乏学术议题和学术范式的独立追求,超越“技术法学”具备难度,“社科法学”自身存在短板,这是“社科法学”还未能改变金融法研究格局的主要原因。“社科法学”的未来在于提高它的可接受度,实现金融法研究的“三派融合”,并形成金融法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 标签: 金融法 社科法学 移植法学 技术法学
  • 简介:现当代中国法制实践适应了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变迁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并从根本上回答了"法制现代化"、"法律与发展"、"法律与社会整合"、"法制建设的群众基础"等命题在中国语境下的具体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不仅是国家在认真总结现当代中国法制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国家法制实践的一次全面提升;同时,也是中国法治实践从"变革法制实践"向"常态化法治实践"迈进的重要开端。法治作为一项有目的的事业,不再只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工具,更是一种凝聚共识的治国方略和一种全新的组织和生活方式。

  • 标签: 依法治国 法制建设 代表 社会变革
  • 简介:环境法研究存在高外部引证率和低研究水准之间的“落差”,需要对社会科学知识在环境法研究中的运用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促进环境法领域的知识增长。针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表明,基于法教义学的解释是非常不充分的,有对经验事实进行选择性的“裁剪”以符合价值预设(政府和企业“合谋”侵害公民环境权益)之嫌,不足以从根本上揭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实践逻辑,也无助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有效、理性应对。根据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能够对当前中国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给出更具解释力的结论。环境法研究应当采取更为开放和多元化的研究路径,秉持“面向真实世界的环境法”的宗旨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将法教义学和相关社会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

  • 标签: 环境法 法教义学 社会科学知识 环境群体性事件
  • 简介:34岁的天涯论坛副主编金波因心脏骤停荤倒在北京地铁站台上不幸身亡后,有关社会急救体系的讨论又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 标签: 心肺复苏 急救 社会 系统 立法 地铁站
  • 简介:一、让与担保的定义让与担保属于非典型担保。非典型担保虽然不是民法所规定的担保物权,但是将其可描述为具有类似的债权担保功能的所有制度。虽然其包括船舶优先特权(《商法》861条)、担保上的抵消、代理领取、指定纳入等,但是在这里笔者所要阐述的是,物权法教材中与信托理论或物权期待权密切相关的让与担保、假登记担保、所有权保留等。~①非典型担保具有把不具备担

  • 标签: 功能法律 担保韩国 法律构成
  • 简介:医师的释明义务在传统德国医事刑法理论上占据重要位置,最近又借"假设同意"理论再次成为医事刑法上的热点问题。在《德国民法典》以立法形式确认医师的释明义务之前,释明义务的相关发展多由司法判例和学者讨论推进,而司法实践对医师释明义务的态度也并非一以贯之。本文试图梳理德国医事法实践中医师释明义务的发展历史,描述司法机关从反对到支持,再到不断扩张释明义务范围以至于不得不通过所谓"假设同意"制度进行限制的过程,进而分析假设同意制度在刑事政策上的合理性和教义学上的争议,以及在假设同意之外限制医师责任扩张及解释说明义务的其他途径。

  • 标签: 德国刑法 释明义务 假设同意 医事刑法
  • 简介:若想充分理解商法的"独立性"特征,不仅应当从体系维度加以分析,更需从历史维度加以阐释。具有"独立性"特征的商法体系建构于中世纪后期,其发展初期具有"自治法"的特征。进入到君主国时代之后,商法的独立性特征得到维持,但已从"自治法"变为"国家法"。商法法典化之后在形式上具有最强的独立性,但调整重心已从"商主体"转化为"商行为",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私法商法化"之后商法在形式上失去独立性,但是实质性的独立地位依然得到维持。法律秩序的宪法化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对于商法的"独立性"地位也有影响。商法"独立性"特征的历史考察对于我国民商法关系的重构和民法典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商法典 自治法 私法商法化 民商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