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阐述传统思维下的侦查的口供中心主义为基点,对造成口供中心主义的根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指出传统侦查程序是与现代法治理念相背离的,于当今法治社会的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价值理论是格格不入的。以思辨式的思维提出了构建法治视野下的侦查程序,并就讯问的法治化要素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期能给我国侦查程序的革命带来灵感。

  • 标签: 口供中心主义 根源 法治化要素
  • 简介:为了保证正确执法,依法查清案件事实真相,依法惩治犯罪分子,侦查主体不仅需要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更应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这就涉及到如何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的问题.只有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才有助于切实提高侦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保证侦查人员驾驭侦查工作,主动出击,有的放矢.

  • 标签: 侦查讯问主体 知识结构 侦查人员 侦查讯问工作
  • 简介:立法与相关执法质量考核标准对侦查笔录制作的规范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实践中,对不规范的讯问笔录制作行为常见的处置方式包括撤销、重新实施、弥补更正和不处置等,这些处置方式有的并不合法或不可取.对不规范的讯问笔录制作行为予以规范、合理、成体系的程序性处置是当前侦查笔录制作规范化的一个路径.

  • 标签: 程序性处置 撤销 重新实施 弥补更正 不处置
  • 简介:检察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在刑事诉讼中具有证据的属性,而且不会突破现行法定证据种类。赋予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资格,必须规范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制作过程,确立统一的技术规范、确定事前告知义务、完善始后全程和档案保存制度等。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作为证据,基于其特殊性,应该在示证提请权、举示决定权、示证过程等方面作出特别规定。

  • 标签: 检察机关 侦查讯问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证据属性
  • 简介:近年来,我国刑事错案的曝光率上升,侦查人员非法讯问行为也几经公开,国家司法公信力遭到严重破坏。伴随人权保障理念进入大众视野,为严格规范我国侦查机关执法行为,重塑司法公正形象,录音录像被引入至侦查过程中,成为期间监督手段。公安部门及检察部门先后出台《公安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工作规定》、《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等操作性规范对侦查录音录像制度进行全面规定,但其中就侦查录音录像资料保存方式的规定仍采用传统的硬件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时代显得十分违和,长此以往也将为侦查资料的留存带来诸多问题,因此,科学构建侦查录音录像信息管理系统是时代需求。

  • 标签: 侦查讯问 录音录像 信息管理系统 刑事诉讼 科学设计
  • 简介:侦查全程录音录像制度自出台至今已十年有余,学界对该项制度的理解也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对域外经验的借鉴也让该项制度获得了广泛认可,学界对全程录音录像制度的完整性也形成了以全程性(不得选择性录制)和录音录像资料与相关讯问笔录的同步性为主要内容的狭义理解,这反映了学界现有理解的局限性,因而有必要将全程录音录像制度完整性置于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理解,并辅之以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正确理解,方能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 标签: 讯问 全程录音录像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 简介:侦查犯罪嫌疑人的目的就是要获取口供。讯问权力的行使,在一定程度上使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相对遭到侵害,刑讯逼供等侵权行为便不断发生,形成非法证据。因此,加强对侦查中非法证据形成途径的研究,并据此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措施,将有助于遏制侦查中非法证据的形成。

  • 标签: 贞查讯问制度 非法证据 犯罪嫌疑人 侦查行为 《刑事诉讼法》 刑讯逼供
  • 简介: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颁布,首次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法条;而与此同时,各地频频报道一系列冤假错案。这些冤假错案背后往往存在着严重的非法讯问手段;而这些非法讯问手段的存在根源在于我国“职权式”侦查模式的弊端;“抗辩式”侦查模式的构建,意在增强犯罪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制衡在讯问程序中对侦查人员行为的制约,从而保障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的基本权益。

  • 标签: “抗辩式”侦查讯问模式 刑讯逼供 非法证据 冤假错案
  • 简介:司法实践中,部分地区在办理个别职务犯罪案件中存在着先传唤犯罪嫌疑人,在传唤即将结束时立即转为拘传,拘传时间临近结束时决定拘留后,继续在检察机关办案区讯问犯罪嫌疑人一段时间(24小时内)才将其送看守所羁押的做法。有的先以证人身份询问或协调纪检监察机关通知或要求被调查对象到检察机关接受调查,询问结束后立即立案并传唤或拘传。笔者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化建议。

  • 标签: 职务犯罪侦查 时限问题 讯问 犯罪嫌疑人 职务犯罪案件 纪检监察机关
  • 简介:沉默权问题与侦查是紧密相关的,沉默权制度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到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中行为策略的实施和利益的分配。传统上关于沉默权问题的探讨过于抽象和意识形态化,无法使人得出对沉默权的理性认识。以经济学的市场商品理论来理解沉默权,从该视角审视这一制度,帮助研究者们全面、理性地认识沉默权,并借此分析侦查的互动状态,得出沉默权制度有利于保护无辜者的结论。

  • 标签: 侦查讯问 沉默权 市场 商品
  • 简介:《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提出“对重大案件,人民检察院驻看守所检察人员应当在侦查终结前询问犯罪嫌疑人,核查是否存在刑讯逼供、非法取证情形,并同步录音录像”。此举旨在规范侦查机关取证行为,保证其合法性,对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讯问合法性核查的概述、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 标签: 侦查终结 重大案件 合法性 核查 讯问 同步录音录像
  • 简介:讯问的策略方法可分为一般的策略方法和分类的策略方法.一般的策略方法是讯问中常用的不局限于某一类犯罪嫌疑人的策略方法,它研究的是矛盾的普遍性.根据侦查实践,一般的策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标签: 策略方法 讯问策略 试论讯问
  • 简介:欺骗性讯问因不具备非法的肉体强制,在一定限度内不影响自由意志而具有一定合法空间。美、英立法对其容忍度较高,司法中非明显违背嫌疑人自由意志即为合法;德、日规定相对严格,立法禁止欺骗性讯问,仅有明显不影响自由意志的欺骗才入“诡计”、“策略”之范畴而属合法。我国目前立法呈现出禁止欺骗性讯问,但未禁止此法所获证据的矛盾局面,综合考量中国的刑侦国情,德、日的立法模式更具借鉴意义。我国应在立法中禁止违背自由意志的欺骗性讯问,酌情采用符合自由意志的欺骗性讯问,并以合法原则、必要原则和比例原则权衡合法与非法、违背与尊重自由意志之界限。

  • 标签: 刑事侦查 欺骗性讯问 自由意志 心理强制 人权保护
  • 简介:  诱惑侦查,又称之为:刺激侦查、诱饵侦查侦查陷阱、侦查圈套,其作为法律专业术语,最早源于美国,日本的犯罪侦查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该词.作为一种侦查手段,在我国侦查实务界已得到认同并广为采用,同时也受到法学界和广大百姓的强烈关注.  ……

  • 标签: 侦查手段 特殊侦查 诱惑侦查
  • 简介: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要求,审查逮捕阶段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办案人思想上忽视提讯的重要作用,审查案件不负责任,常常在讯问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 标签: 讯问 审查 逮捕 最高人民检察院 犯罪嫌疑人 不负责任
  • 简介:公诉人在庭审中的指控,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得以实现,一是“问”,二是“举”,三是“辩”。“问”是对被告人、被害人、证人以及专家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讯(询)问。“举”即是对全案证据的出示、分析与论证。“辩”则是对案件定性、量刑的辩论。“问、举、辩”都是指控的重要手段,不可偏废。三者之间互有联系,但又各有侧重。整个公诉指控中问是前提,举是基础,辩是焦点。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对庭审过程已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因此“问、举、辩”三者在庭审中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不能轻易缩小或放弃。但是在诉讼实践中,不少公诉人往往偏重于“举”和“辩”,而轻“问”,甚至错误地认为对讯(询)问无须加强,进而将讯(询)问当成“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当然表现。所以对庭审讯(询)问或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者信马由缰走走过场。这种讯(询)问形式势必难以达到充分揭示犯罪的公诉目的,往往使法庭调查难以深入,旁听群众如坠云雾,难辨是非。即使在此后公诉人能够通过严密的举证体系用证据证实其犯罪事实也难以消除讯(询)问时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取得良好的庭审效果。

  • 标签: 公诉人 讯问技巧 庭审过程 专家证人 犯罪事实 诉讼参与人
  • 简介:恐怖主义犯罪案件的侦查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复杂性和保密性等特征,证据收集的难度远大于普通刑事案件。面对严峻的反恐形势,各国都在研究如何通过修改法律,强化反恐侦查权,赋予侦查机关反恐特别侦查措施,有效打击恐怖主义犯罪。

  • 标签: 恐怖主义犯罪 反恐侦查权 反恐侦查特别措施
  • 简介:夜来无事闲翻书。读杨立新的《审讯轶事》(载《法学家茶座》第七辑)。文章开宗明义,审讯分为讯问和询问。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对被告人的审讯,叫做讯问,是审讯的意思,对证人的审问,叫做询问。这样的确分开了对被告人和证人审讯的不同。在民事审判工作中,对当事人的审讯叫做讯问,对其他当事人和证人的审讯叫做询问。

  • 标签: 讯问 民事诉讼 《法学家茶座》 程序 刑事审判工作 民事审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