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以来的阿拉伯变局及后续的暴力事件常令研究者感到疑惑.为了对这些现象提供解释,本文以解构主义的方法,采用8个变量对这些事件进行解读,并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专业研究者避免一概而论和刻板印象,而且能为非专业研究者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提供便利.

  • 标签: 解构视角 阿拉伯变局 失业合法性
  • 简介: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出现了新变量,两国在竞争与博弈中形成一些矛盾点。美国高度关注对华贸易逆差、汇率操纵、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业市场开放;中国十分关切美国外资审查、高技术产品出口、替代国调查。处理好这些矛盾一方面应明确中美关系的基本定位,通过深化中美经贸合作密切两国关系,拉近合作纽带;另一方面还应坚持自身发展战略不动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创造对美博弈的回旋空间,以博弈求合作。

  • 标签: 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领域 主要矛盾解构
  • 简介: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外交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见仁见智,但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一新兴理论出发分析公共外交原理的研究并不多,这就为拓展公共外交的建构主义理论范式创造了可能。作为建构主义的代表学说,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解释公共外交的原理:国际体系的规范结构催生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反作用于规范结构,而这一过程所建构的新身份界定国家利益。这一分析为中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

  • 标签: 原理温特 外交原理 建构主义理论
  • 简介:历史上,扬州是东南地区的大都会,连接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一直是对外交往的重要城市之一,多年来扬州充分挖掘和利用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崔致远、鉴真、普哈丁、马可·波罗等先贤为文化桥梁,不断加强对韩国、日本、中东、意大利等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形象和美誉度,扩大了在国际上的影响。其中,从2001年起,扬州以崔致远为主题,推动对韩国的全方位交往,逐渐将自身打造为中韩文化交流中心。

  • 标签: 城市形象 文化外交 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 普哈丁 中韩
  • 简介:由“中国因素”引发国际媒体大肆炒作的“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论”等,对我国公共外交提出了挑战.了解国际媒体中的中国印象,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2012年BBC纪录片TheChineseAreComing的解说词的文本用关键句提取并使用ReplacePioneer软件进行词频统计,这样可以解析中国在国际媒体报道中的印象,由此探寻其对建构中国形象的启示.

  • 标签: 中国形象 媒体报道 The 纪录片 BBC 国际
  • 简介:利用互联网新应用进行外交沟通,不仅在表面上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实际上也是媒介新技术在外交应用上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外交部利用微博开展公共外交这一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以期对这一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外交变化进行诠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微博外交”的现状及其在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总结现有新媒体公共外交模式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具体措施。

  • 标签: 国家形象 外交国家 外交小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