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妇女组织或机构所推进妇女权益事业是全球公共产品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说,其妇女组织或机构在这一公共产品中贡献力,势必影响该国国际形象.本文借鉴费舍尔公共外交续谱,结合具体案例,对妇女组织公共外交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妇女组织 外交模式 全球公共产品 公共外交 妇女权益 国际形象
  • 简介:随着一些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知名度上升,吸引了大量国际公众关注,其公共外交功能受到诸多国家重视,已被各国政府广泛用来提升本国在国际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其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是较为典型个案.作为知名跨区域政府间国际组织,APEC能够聚集强大国际传播资源,助力成员国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播传统文化.

  • 标签: 政府间国际组织 公共外交 APEC 功能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社会知名度
  • 简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战略竞争;与周边部分邻国海洋争端困扰;沿线国家政局变幻及经济结构脆弱可能引发投资风险;地区冲突外溢与非传统安全挑战。这些风险与挑战虽无法回避并可能使中国与沿线国家政策对接存在困难,但尚不足以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寸步难行。中国应冷静看待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风险与挑战,统筹考虑"一带一路"实施进程,妥善处理安全议题,建立综合性风险预防机制,真正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周边外交
  • 简介:长期以来,中央媒体依靠自身强大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媒体外交"形式产生了积极公共外交效应,是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话语权"排头兵"。而布局中央媒体高端智库建设,使其成为"国家软实力重要载体",在中国公共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发挥公共外交潜力基本条件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指出:专家团队(研发思想产品)与对外传播(传播思想产品)是智库建设两个"车

  • 标签: 公共外交 传播思想 国际话语权 韩方明 传播能力 人民日报社
  • 简介: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这是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发展大手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海洋强国”大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提升在世界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来自国内外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在对机遇与挑战分析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区域合作 周边外交 对外开放
  • 简介: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意味着中国将走海陆兼顾发展道路,也是对国内政学两界长期以来海陆战略争论阶段性总结。2014年11月初在互联互通伙伴对话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宣布中国将秉承"亲、诚、惠、容"理念,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打造和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和亚洲腾飞和共同繁荣。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即是这一战略侧翼。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有利于维护我国西部地缘安全、能源安全及维护民族团结。中国面临着美国自阿富汗撤军、乌克兰危机等带来机遇,但同时也隐藏着许多潜在困难与挑战,中国只有把握机遇,正视困难和挑战才能顺利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 标签: “一带一路” 利益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
  • 简介:欧盟价值观外交是欧盟外交手段中极为重要一环.作为一个高度一体化地区性政治经济实体,欧盟价值观外交是建立在成员国对价值观一致认同基础之上进行.无论是欧盟在中东欧地区扩张,还是乌克兰危机,都同欧盟价值观外交密不可分,也体现了这一外交手段重要性和有效性.从欧盟价值观外交中中国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对内明确价值观,对外讲好价值观,外交手段求成效不求时效.

  • 标签: 价值观外交 欧盟 中国 外交手段 中东欧地区 经济实体
  • 简介:欧盟和东盟作为两个重要区域性组织,受政治文化、成员构成和机构目标等因素影响,在公共外交策略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差异.随着数字化外交和网络外交兴起,以及一些新议题出现,每个国际组织公共外交都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新形势需要.而这些经验将对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 东盟 欧盟 区域性组织 政治文化
  • 简介:《江边对话》(赵启正、帕罗著,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堪称成功对话典范。对话双方不仅成功完成了一次和谐的人际交往,还向世界示范了一种立场迥异、甚至许多观念完全对立两个国家或两种文明之间和谐交流和精彩对话。两位智者反思并未限于自身,还有对人类命运更深广反思。

  • 标签: 江边对话 赵启正 人类命运 人际交往 新世界出版社 人类社会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政府借助大众文化、对外宣传和ODA等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公共外交攻势。除上述日本惯用公共外交手法之外,近年来,日本公共外交政策出现调整也值得关注。为充分开展公共外交,日本政府在其内阁官房设立协调政府外宣"内阁对外宣传室",此外,日本外务省内还设有二级局机构"广报文化交流部",专门负责开展对外宣传和相关公共外交工作。为进一步增强日本软

  • 标签: 公共外交 对外宣传 内阁官房 外交攻势 政策调整 文化交流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后期,阿拉伯小说开启了“现代性转向”历程.一方面汲取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段;另一方面,在重建本土文化价值成为全社会近乎必然选择面前,阿拉伯小说呈现出向民族文化传统回归特征。在此互动中,民族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视点,文学现代性实验也被赋予了重要民族特色。本文尝试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后期力作《平民史诗》为例,在把握其创作主旨基础上,分析该小说对民间传奇这一阿拉伯传统叙事形式借鉴.通过对伊斯兰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现代阐释,来透视上述互动关系。

  • 标签: 现代性转向 互动 民间传奇 苏菲思想 《平民史诗》
  • 简介:2015年6月26-28日,由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察哈尔学会共同主办,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承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支持第二届公共外交地校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民族(地方)文化国际转播.来自全国各地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 标签: 中国民族文化 国际传播 面向东南亚 中国-东盟 经验 实践
  • 简介:汉传佛教是中华文明瑰宝.自佛教传入中华以来,佛教慈善便以其无私济世思想,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法苑珠林》云:“菩萨兴行救济为先,诸佛出世大悲为本.”大乘佛教以慈悲济世,救度一切众生苦难为修行愿望,海内外佛教团体以此为修行资粮,开展一系列社会活动.汉传佛教正逐渐为西方社会所接受,为西方文化所吸纳.

  • 标签: 汉传佛教 加拿大 传播 中华文明 西方文化 佛教传入
  • 简介:在冷战时期,为取得“人心之争”胜利,美苏两国政府都打出“宗教牌”,积极利用各种宗教组织开展对外宗教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两国在指导思想上都将宗教视为一种外交工具,目的是为本国外交提供“合法性”,而开展领域主要在舆论宣传领域.

  • 标签: 宗教组织 冷战时期 外交 美苏 交流活动 舆论宣传
  • 简介: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形成以18世纪瓦哈比运动兴起为标志。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官方乌莱玛宗教权威削弱、外来思想影响,以及国内、国际政治环境变化,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经历了多元化发展。本文根据政治立场、参与政治与否以及对暴力活动态度三个方面,将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划分为五个类型,以此来探讨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发展和演化过程。

  • 标签: 沙特阿拉伯 萨拉菲主义 瓦哈比主义
  • 简介:《伊斯兰、科学和来自历史挑战》一书回顾了伊斯兰科学历史及其对西方科学思想发展做出贡献,它强调穆斯林学者——通过浩繁翻译和注释,并且利用同时代现实和可靠科学知识来校验翻译过来文献正确性——在使希腊文化遗产得以复苏过程中作用。事实上,达拉勒这本书最显著成就在于其对阿拉伯学者在最初接触希腊文化时表现所做研究,这项研究展现了阿拉伯学者富有创造性一面,例如,他们并不是简单地从事于机械翻译过程;他们煞费苦心地改进、注疏并且更正了原材料。

  • 标签: 伊斯兰 科学 思想史
  • 简介:在早期伊斯兰史上,得益于著名翻译运动,包括数学、哲学、医学、逻辑、天文等众多学科在内科学知识被整合进了伊斯兰智识传统之中,在接下来数百年中,科学分支学科与宗教教育课程结合不仅没有损害科学活动自主性,反而使其获得了广泛社会支持,纵观世界史,穆斯林科学实践规模和深度都是空前,这为后来西方现代科学兴起也奠定了基础。伊斯兰史上宗教与科学关系到底如何,在认识论上又是否可以分离,都有待回到穆斯林智识史中加以再探析。

  • 标签: 伊斯兰科学史 科学与宗教 穆斯林社会
  • 简介:在开展公共外交过程中,中华医药当可被认真运用,甚至应该被作为锐器来普遍使用,因为这颗具有数千年灿烂历史中华民族瑰宝本身就具有其自然无限魅力,并可被好好发掘。中华医药应助力公共外交我在一篇短文中曾经这样说,人与人都会有交往,与本国人交往属于"内交",与其他国家人交往就应该属于"外交";外交并不神秘,也无奥妙,需要是在交往中时时、事事、处处能够体现国家主权、形象和政策。尽管此话被有些人看成笑谈,但我依然"痴心不改",顽固地坚持这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华医药 我在 内交 我国外交 中国外交战略
  • 简介:近年来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对公共外交研究出现几种新理论视角,包括新公共外交、游击外交、思想政治以及战略话语性公共外交.这些研究对国际关系以国家为中心传统研究范式提出了挑战,有助于拓展人们思维,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新国际背景下公共外交意义.

  • 标签: 公共外交 西方 国际关系学 传统研究 思想政治 国际背景
  • 简介:在中国加速崛起和美国重返亚太双重背景下,越南“大国平衡”战略逐渐转向以中关两国为核心“双向制衡”战略并获越共十一大通过。但此后主张联美制华强硬派并没有停止与主张“双向制衡”温和派争论。为此,越南新领导层实施了《中国工程》来研判中国崛起对越南影响以统一内部思想。该工程认为中国崛起不可阻挡,未来东亚极可能是中美G2格局,中国为确保复兴大局将力避对越使用武力,因而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使中美相互制约,同时在中国崛起前争取南海争端实现阶段性突破是越南最佳选择。2014年中越关系波折即是在上述背景下由越南造成,但斗争结果是越南重回“双向制衡”路线。

  • 标签: 中越关系 双向制衡 中国工程 981事件 反华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