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图曾做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在自己所著的《趣味心理学》一书前言的结尾中写着,“请不要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可是根据观察和统计的结果,大多数读者都采取了与作者告诫相反的行为,偏偏不看前面的章节,而首先翻看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这就是逆反心理的作用。

  • 标签: 普拉
  • 简介:<正>逆反心理属于情感范畴。逆反的人,看到外界无视他或她的“自我”的独立存在,于是产生了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同阻碍他确立“自我”的外界作对的一种心理情感。这种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当代大学生也毫不例外。本文试就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若干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同志们。一、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特点及其危害大学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对领导批评某种不良现象,(如随地丢酒

  • 标签: 当代大学生 逆反心理 青春期 人际关系 自我教育 自我意识
  • 简介:中学生消极逆反心理,冲击了德育效果,一直是一中学生德育中的难题。本文分析了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的特点,略及诱发中学生在德育中产生消极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中学生德育中的消极逆反心理的几种解决方法。

  • 标签: 中学生 消极逆反心理 德育 调适
  • 简介:据报道,近年来一些家长反映我的儿子胆子越来越小,连上厕所也要人陪;我的孩子开始爱说脏话,爱打架了;我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流行于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观看恐怖电影所至,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 标签: 青少年心理 恐怖电影 观看 注意力 孩子
  • 简介:<正>日本把青少年的劣迹行为和犯罪行为称为问题行为。有时称它为非行。问题行为意味着逸脱了法律和社会习惯等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学校,从教育观点出发,应首先以是否阻碍学生发展作为判断的标准去看待问题行为。日本从教育指导的角度,把问题行为分为反社会性的(指违反法律和社会习惯等社会规范的行为)和非社会性的(指不能积极适应或不肯力求适应的逃避行为)。此外,

  • 标签: 青少年问题行为 犯罪青少年 性行为 不良行为 社会规范 吸烟
  • 简介: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自我分量表》对44063份小学五年级到大学阶段我国青少年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体自我得分从小学五年到高中一年下降明显,高中阶段变化不大,高三到大学阶段略有上升。构成整体自我的各维度、因子也大多具有相同的年级变化特点。

  • 标签: 青少年 心理健康素质 自我
  • 简介: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获得了27项研究和42个独立效应量,共包含25911名被试。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元分析发现,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r=0.47),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有显著的负相关(r=–0.38)。调节效应分析表明,群体类型和消极结果类型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干预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减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儿童青少年 心理弹性 心理健康 元分析
  • 简介:本文详细阐明了心理健康素质的操作定义,介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的构建和内容,特别是调查表初步编制的过程和结果,并对调查表的各类心理测量学指标和量表编制的理念进行了详细讨论。

  • 标签: 心理健康素质 调查表 编制 编制理念
  • 简介: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不同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是常态的;(2)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得分出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 标签: 年级 青少年 认知风格 心理健康素质
  • 简介: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 标签: 年级 青少年 归因风格 心理健康素质
  • 简介: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4063名青少年的应对风格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在应对风格的行为—生理策略、行为—表达策略、认知—表达策略、防御策略和混合策略上,我国青少年的得分从小学五年级逐渐上升至初二年级,之后下降,到高三年级和大学回升。(2)在认知—情境策略和行为—情境策略上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阶段逐渐下降,从高三年级后开始回升。

  • 标签: 心理健康素质 应对风格 青少年 发展
  • 简介: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4063名青少年人际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我国青少年人际素质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2)青少年在整体人际素质及人际交往、人际调控、人际知觉等各维度上的年级变化呈现一定差异,整体人际素质与人际交往、人际调控维度得分随年级增长呈现下降趋势,人际知觉维度得分随年级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 标签: 青少年 人际心理健康素质 年级差异
  • 简介: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青少年网民已是第一大用户群体。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却成了让人忧心的问题,据我们多项研究的结果,其比例约为5.40%;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维、分离一个体化过程、虚拟自我、自我认同、依恋关系、人格、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生活压力等与其互联网服务偏好、“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也编制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内容分析,提出了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评价指标。

  • 标签: 青少年 网络成瘾 影响因素 健康上网
  • 简介:选取44063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考察我国青少年动力系统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发展状况良好;(2)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年级变化趋势表现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初一年级略有上升,初二年级有所下降,之后起伏波动,高三年级得分最低,但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迅速上升,大学阶段得分最高;(3)我国青少年在动力系统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但在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年级变化趋势。

  • 标签: 青少年 心理健康素质 动力系统
  • 简介:青少年心理问题、品德不良和违法犯罪与他们的社会支持有关。社会支持系统中,教师的肯定、支持、师生关系最令青少年不满;青少年主观体验的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方面存在问题较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应建立、完善并引导青少年有效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 标签: 青少年 社会支持 心理健康 违法犯罪
  • 简介:用访谈法探讨8个已求助和5个未求助家庭的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比较已求助者和未求助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认识的差异。结果显示,青少年和父母从6个方面描述心理咨询:功能、形式、适用问题、服务提供者、求助者和效果,各方面提及次数最多的分别是问题解决、谈话法、心理困扰、心理医生、心理有病的人和有帮助;误解包括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有病的人,只有严重问题才需要求助。已求助者比未求助者更了解心理咨询,提及问题解决、心理困扰和有帮助的次数更多。青少年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老师处理正常群体的心理困扰;父母更多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医生处理心理疾病。青少年和父母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趋于理性和准确,但仍有误解需要澄清。

  • 标签: 青少年 父母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认识
  • 简介:青少年的成长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大问题,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站在历史的高度把青少年的成长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把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寄托在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上。

  • 标签: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健康 青少年成长 读物 诠释 专家
  • 简介:几乎整个20世纪.有关青少年的消极“缺陷”观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公共健康等诸多学科中都占据了主导地位(LeFrteretal.,2008)。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积极青少年发展观(PositiveYouthDevelopmentPerspective.PYD)超越了这一传统观点.它关注青少年自身具备的健康发展的潜力和社会希望他们拥有的积极品质与发展结果。换言之.PYD是在“优势”观的基础上探讨并致力于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

  • 标签: 青少年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 公共健康 传统观点 社会学 心理学
  • 简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交友活动也异常活跃,以各种需求为目的而涌现的交友群体层出不穷。这也为网络交友埋下了诸多隐患,尤其是对青少年朋友来说,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涉世不深,思想单纯,容易冲动,稍有不慎,就容易上当受骗,近几年来发生的一桩桩骇人听闻的青少年因网络交友所发生的案件,为热衷于网络交友的青少年敲响了警钟。

  • 标签: 青少年 网络交友 网友 身心发育 互联网 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