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研究采用经典R/K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编码阶段和检索阶段异质情境流畅性对再认影响。实验1为2(异质情境:高流畅性预期情境和低流畅性预期情境)×2(测试词类型:目标词和分心词)混合实验设计,异质情境发生在编码阶段;实验2与实验1设计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异质情境发生在检索阶段。结果发现:异质情境发生在检索阶段时只对K反应产生影响,目标词在高流畅性情境中比低流畅性情境中K反应率更高,而分心词在低流畅性情境中比高流畅性情境中K反应率更高。研究表明,检索阶段异质情境流畅性只影响熟悉性再认,支持双系统加工理论。

  • 标签: 熟悉性再认 回想再认 异质情境流畅性 清晰度 检索阶段
  • 简介:以28名母语为韩语汉语学习者和28名汉语母语者为被试,运用眼动技术,阐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句子加工机制。研究发现:在句法歧义结构加工过程中,语义和语境在早期加工阶段即时起作用,符合句子加工理论中相互作用模型和基于制约模型。在本实验中,母语为韩语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接近汉语母语者水平,其L2句子晚期加工也与汉语母语者趋于一致,符合L2句子加工会聚假设。母语为韩语学习者汉语句子加工是限制性并行,符合相互作用模型和基于制约模型。

  • 标签: L2句子加工 眼动研究 句法歧义
  • 简介:为探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冒险行为影响机制,采用亲子关系问卷、同伴群体特征问卷及冒险行为问卷对山东省日照市三所普通中学1275名初一到高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支持与亲子冲突、不良同伴交往及冒险行为均呈负相关,亲子冲突与不良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均呈正相关,不良同伴交往与冒险行为呈正相关;(2)父母支持显著负向预测冒险行为,亲子冲突显著正向预测冒险行为,且两者预测作用都可以通过不良同伴交往中介作用实现;(3)在亲子冲突影响冒险行为这一模型中,不良同伴交往起中介作用,且中介后半路径受性别调节,具体表现为:与女生相比,男生结交不良同伴会参与更多冒险行为。结果提示,不良亲子关系和不良同伴交往都是青少年冒险行为重要预测因素,且不良亲子关系可以通过影响同伴交往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当亲子冲突较多时,尤其应当关注男孩同伴交往情况。

  • 标签: 亲子关系 不良同伴交往 冒险行为 青少年
  • 简介:视角采择是个体表征他人或自己所看到世界能力。个体在判断他人视角时总是会自动激活自己视角,但是当个体采取自己视角时,并不总是会自动激活他人视角。研究表明,当采取自己视角时,成人和儿童可以自动做一级视觉视角采择,二级视觉视角采择过程是非自动,且成人可以自动做空间视角采择。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探讨一级视觉视角采择自动性影响因素,实验设置和个体因素是否会影响二级视觉视角采择自动性,空间视角采择自动性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视角采择自动性是否与被试完成任务时所使用策略有关,以及视角采择自动性发展机制和脑神经机制。

  • 标签: 视觉视角采择 空间视角采择 自动性
  • 简介:以3045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价版父亲卷、青少年依恋问卷中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问卷、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情绪性维度进行测量,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协同教养生态模型和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父子依恋在父亲协同教养团结、贬低行为与青少年同伴依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青少年情绪性在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同伴依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情绪性调节了中介过程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当青少年情绪性升高时,父子依恋对青少年同伴依恋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协同教养相关理论,对加强青少年家庭中父亲协同教养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 标签: 父亲协同教养行为 父子依恋 同伴依恋 情绪性 青少年
  • 简介:旨在考察父亲养育、儿童气质与其社会性发展关系。让355名2岁儿童父亲报告自身养育方式、儿童气质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结果发现:(1)父亲越严厉,儿童内隐问题行为越多;父亲越鼓励成就与独立,儿童问题行为越少,社会能力越好;(2)儿童抑制控制能力越高,其社会能力越好;儿童越害羞,其内隐问题行为越多;(3)父亲严厉与儿童外显问题行为之间关系随儿童抑制控制能力不同而不同;父亲鼓励社交与保护与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会能力之间关系随儿童交际性不同而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养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随着儿童气质不同而不同。

  • 标签: 父亲 养育方式 气质 社会性发展
  • 简介:探讨流动儿童自卑对学习自我效能感中基本能力感与控制感差别效应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调节作用。运用问卷法以73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Bootstrap方法检验,结果显示:流动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在自卑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基本能力感与控制感)关系中有调节作用。表达抑制在自卑与基本能力感、控制感关系中调节作用均显著,并且N-宣泄越高自卑对基本能力感负向预测作用越强,P-宣泄越高自卑对控制感负向预测作用越弱;认知重评仅在自卑与控制感关系中调节作用显著,P-重视越高自卑对控制感负向预测作用越强,而N-重视越高自卑对控制感负向预测作用越弱。

  • 标签: 情绪调节策略 流动儿童 自卑 认知重评 表达抑制
  • 简介:为了探讨视觉工作记忆中非语义编码信息对注意捕获调节以及这种调节作用发生阶段,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范式,以二维抽象对称图形为材料,被试为17名大学生,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不同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影响注意捕获电生理机制。结果发现:(1)无效信息条件(同侧,对侧)下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条件;(2)同侧无效信息条件下N2pc波幅显著增大,两侧无效信息条件下P300波幅大于中性条件。结果表明,在注意加工中期阶段,与视觉工作记忆中非语义编码项目特征相同干扰刺激在视觉搜索过程中获得了注意资源竞争优势,干扰个体对靶刺激注意捕获,且该效应持续至注意晚期加工阶段。

  • 标签: 非语义编码 视觉工作记忆 注意捕获 N2pc P300
  • 简介:基于毕生控制理论,方便选取杭州市60~95岁老年人320名,采用问卷法考察了老年人控制策略使用现状和特点,并在控制了年龄、健康状况、日常活动数量后,探讨了老年人乐观、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以及控制策略中介作用。结果发现:低龄老年男性和女性更偏好选择初级和补偿初级策略,而高龄老年女性更偏好补偿初级策略;乐观和领悟社会支持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还可以通过选择初级策略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初级控制在老年人中依然具有首要性地位,老年人资源越丰富,越有可能采用积极控制策略(选择初级),进而提高主观幸福感,实现成功老龄化。

  • 标签: 老年人 乐观 领悟社会支持 控制策略 主观幸福感
  • 简介:使用追踪设计,以68对母婴为被试,探讨母亲养育质量、陪伴时间影响儿童共情发展机制。在婴儿期(9、14个月)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婴儿总时间与母亲参与互动时间;在儿童5岁时,采用"陌生人假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共情。结果发现:(1)婴儿期母亲恰当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行为共情,而对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预测则受到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调节:母亲恰当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陪伴总时间短儿童情绪共情与母亲陪伴总时间长儿童认知共情;(2)婴儿期母亲不协同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认知共情;(3)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情绪共情。

  • 标签: 婴儿 将心比心 母亲陪伴总时间 共情 调节作用
  • 简介: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利用2个预实验和1个正式实验,考察阈下不同情绪面孔注视线索提示效应。要求被试在具有表情与注视线索面孔呈现完毕后,快速而准确地对目标的位置进行判断。记录被试反应时间。结果显示,当被试未有意识觉察到注视线索与面孔表情时,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存在,并受到表情调节。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有效并伴有恐惧表情时,被试对于目标的判断更加迅速;当比较不同表情下线索无效与线索有效条件下反应时差异时发现,恐惧表情面孔出现时,线索无效与线索有效条件之间反应时差异最大。结果表明,阈下情绪刺激能够激发个体更原始生物性反应;在早期注意阶段,个体对于恐惧信息更加敏感,注意存在负向情绪偏差。

  • 标签: 阈下 注视朝向 面孔表情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注意偏向
  • 简介: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情景间语义关系对语义关联判断影响。实验1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以3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随机呈现情景图片做有语义关联和无语义关联判断。实验2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比较27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语义关联情景进行判断时眼动特征。结果发现:(1)与非语义关联情景相比,对语义关联情景材料判断反应时较短;(2)主题关系条件下瞳孔直径显著小于类别关系判断,凝视时间变化与语义关联判断反应一致;(3)主题兴趣区与类别兴趣区首次注视时间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兴趣区回视次数和回视路径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情景间语义关系可以促进语义关联判断,而类别语义关系判断可能会受低水平视觉加工干扰。

  • 标签: 真实情景 语义关系 语义关联判断 眼动
  • 简介:车文博教授几十年如一日,长期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文献翻译、学术研究、人才教育和知识传播工作,始终投身于中国理论心理学辛勤探索和耕耘。在人们思想观念还较为保守封闭年代,车教授就敢为人先、勇于面对学术“禁区”,在中国最早研究弗洛伊德。

  • 标签: 弗洛伊德主义 中国 主编 学术研究 理论心理学 文献翻译
  • 简介: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湖北省武汉市两所大学四个年级544名参与网络课堂大学生为被试,探讨网络师生交互与网络学习绩效之间关系,以及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和网络学习动机在其中序列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网络师生交互、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网络学习动机与网络学习绩效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2)网络师生交互对网络学习绩效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间接效应包含了两条路径:通过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作用和通过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网络学习动机序列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有助于理解网络师生交互对网络学习绩效作用机制,为未来网络教育开展提供建议。

  • 标签: 大学生 网络师生交互 网络自我效能感 网络学习动机 网络学习绩效
  • 简介: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Rosenberg自尊量表对57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物质主义和幸福感关系,以及自尊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青少年物质主义及其各维度与幸福感和自尊都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在物质主义与幸福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自尊在物质成功和物质中心与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物质快乐与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表明,青少年物质主义通过降低自尊间接影响个体幸福感水平。

  • 标签: 青少年 物质主义 幸福感 自尊 中介作用
  • 简介: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获得了27项研究和42个独立效应量,共包含25911名被试。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元分析发现,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有显著正相关(r=0.47),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有显著负相关(r=–0.38)。调节效应分析表明,群体类型和消极结果类型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干预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减少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儿童青少年 心理弹性 心理健康 元分析
  • 简介:为了探讨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情绪条件,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一包括2个实验,实验1对60名青少年、实验2对87名青少年进行行为实验;研究二使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学生羞耻感量表以及中学生内疚感量表等对723名普通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行为实验结果显示,内疚感和羞耻感均能有效诱发青少年自伤行为,而自伤行为能有效缓解青少年内疚感和羞耻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自伤与内疚感有明显负相关,与羞耻感有明显正相关。因此,维持青少年自伤行为自我惩罚功能情绪条件是羞耻感,而非内疚感。

  • 标签: 自伤 自我惩罚 内疚感 羞耻感 青少年
  • 简介:本研究旨在考察母亲外向性、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外向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湖南省常德市三所中学864名初中生及其母亲为被试,让母亲被试报告自己外向性水平,让初中生报告其外向性、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情况。结果表明:(1)母亲外向性不仅能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外向性,还能通过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外向性。且这一中介包括三条路径: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单独中介作用、母亲积极教养方式→同伴关系链式中介作用以及同伴关系单独中介作用;(2)"母亲外向性→母亲积极教养方式→青少年外向性"这一中介过程受到同伴关系调节。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母亲外向性对青少年外向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探讨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多重作用"有一定启示。

  • 标签: 外向性 积极教养方式 同伴关系 母亲 青少年
  • 简介:采用价值取向滑块测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普遍信任量表,对329名在校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了大一新生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与普遍信任之间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和普遍信任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和同情关注均可正向预测普遍信任;观点采择和同情关注在价值取向和普遍信任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大一新生群体中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和普遍信任之间动态关系提供了初步有效数据支撑。

  • 标签: 价值取向 观点采择 同情关注 普遍信任
  • 简介:为探讨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JW)、友谊质量量表(FQ)和网络社会支持量表(OSS)对来自河南省某3所高中518名高一学生进行两年追踪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一般公正世界信念高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2)青少年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呈逐步下滑趋势,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趋势则相对平稳;(3)友谊质量和网络社会支持均能分别解释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过程中个体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轨迹,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社会心态提供了有益建议。

  • 标签: 公正世界信念 友谊质量 网络社会支持 追踪研究 多水平分析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