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关于“嫉妒”的概念嫉妒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思想早就被人们大体以基本相近的意义来使用它。欧洲著名的伦理学家斯宾诺沙明确提出:嫉妒是“妨碍一个人努力或活动能力的情绪。”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的事业,乃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人相齐。”英国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品德上是个卑鄙者,必然嫉妒光明磊落的人,举凡

  • 标签: 嫉妒心理 弗兰西斯·培根 哲学家 防治 危害性 心理状态
  • 简介: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心理疾病时时刻刻都在困扰着人们。它使一些人失去理智、道德,甚至还造成他们走上一条不归路。目前在一些国家,一些新的心理病症又开始流行,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 标签: 危害身心健康 心理病症 身心健康心理
  • 简介:本研究整理了近年国内、国际对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儿童与青少年地震后PTSD的特点,症状影响因素,及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对震后儿童与青少年的PTSD干预问题提出建议。

  • 标签: 地震 儿童 青少年 PTSD
  • 简介:为考察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潜在症状结构,本研究采用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对汶川地震一年后的74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竞争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包括侵入性、回避性、麻木性、精神痛苦性唤起和焦虑性唤起等5个症状的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显著优于DSM-IV的PTSD模型、4维情感麻木模型和4维精神痛苦模型。效度分析的结果发现,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具有良好的外部区分效度。所有结果均表明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在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判定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有效标准。

  • 标签: 地震 青少年 PTSD 症状结构
  • 简介:<正>只生不养人们常常有个错误的育儿理念,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灾无病,能吃能睡,身体健壮,就是好孩子。根本就没有考虑孩子的心里到底有什么需求。把孩子交给父母、保姆、幼儿园就万事大吉;只想到有孩子的乐趣,没有尽到父母养育孩子的职责。总是以工作太忙和社交太多而没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致使孩子形成孤独的心理。时间越长,这种心理问题越严重。尤其要牺牲一点社交时

  • 标签: 家庭问题 心理变态 亲子关系 民主型家庭 萨提亚 学习动机
  • 简介:人们的心理,既有健康积极的,也有不健康消极的。怀有不健康消极心理的人,不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生产经营者,都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从这两种人的消极心理表现入手,分析了他们的社会危害性,指明了对这两种消极心理的预防和矫治方法.

  • 标签: 消极心理 社会危害性 消费心理 健康 消费者 青少年
  • 简介:目的:了解地震波及地区大学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感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控制圈量表(SOC)对1287名地震波及地区的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地震波及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佳,主要表现在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5个方面。(2)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社会支持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水平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心理控制感影响着社会支持水平,心理控制感强的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程度更高。结论:社会支持和心理控制感都是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两个重要因素,研究这二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探讨心理障碍产生的心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心理健康 问卷调查 非震区大学生 社会支持 心理控制感
  • 简介: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采用学习-再认实验任务,考察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地震亲历者(13个大学生、13个中学生)对威胁性刺激(地震相关图片)再认时记忆偏向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额叶-中央区,中学生经历组在旧的地震图片上P300成分的潜伏期显著短于大学生经历组;在顶叶-枕叶,中学生经历组在旧的地震图片上的P300峰值和LPC波幅显著大于大学生经历组。(2)对于经历组,地震图片均比中性图片对经历组诱发了更大的P300和LPC波幅。表明地震图片对中学生经历组的效应比对大学生经历组更大,地震经历组对地震相关图片有记忆偏向。

  • 标签: 地震亲历者 记忆偏向 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