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4 个结果
  • 简介:“要有创造”指导语效应(effectsofexplicitinstructionsto“becreative”),是指在创造力测验或实验任务中,明确要求“要有创造”(becreative)的指导语,能够促进被试的创造表现的现象。该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最大化表现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注意控制理论。在指导语中对“创造”作出解释、创造任务的类型以及被试特征,都会影响“要有创造”指导语效应的产生。在创造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要有创造”指导语效应发生的机制,从设置创造目标、根据任务特征施加精细指导、结合学生特征实施个性化教学三个方面,设计创造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 标签: 创造力 要有创造性 指导语效应 创造性教学
  • 简介:本文从幼儿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角度切入,论述了幼儿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创设适合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开展一些培养儿童的创新个性品质的活动;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 标签: 幼儿教师 幼儿创造性 培养
  • 简介:创造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探讨创造的内部发生机制将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随着脑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初级思维过程与创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该领域相关研究的简单回顾,提出了有关创造源事件激活能力的假说,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了展望。以期能最终揭示出创造的内部机制。

  • 标签: 原型 创造性 源事件 初级思维过程
  • 简介:以整群取样的方式选取650名小学儿童,采用社会创造故事情境问卷、小学儿童社会创造倾向问卷,分别测量了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同时采用小五人格学生问卷中的开放分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以及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中的(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分量表,考察了儿童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的特点和性质。结果表明:(1)二者的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的创造得分总体上呈现“倒z形”的发展趋势,而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倾向总体上呈现“U形”发展趋势;(2)两种社会创造与经验开放、自尊及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呈现不同的相关,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与经验开放、自尊及网络交往偏好均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与经验开放、自尊之间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而且与网络交往偏好无显著相关;(3)经验开放、自尊和网络交往偏好均可以显著地预测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创造,而难以预测问题情境中的社会创造。这表明,社会创造可能存在状态与特质之分。

  • 标签: 状态创造性 特质创造性 社会创造性 小学儿童
  • 简介: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与“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表现的新颖、有效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表现的新颖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的观点不一致。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的态度是谨慎的,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 标签: 自我-他人 解释水平 社会动机 创造力
  • 简介:物理问题创造解决是一个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交替运行的过程,而表象对问题的创造解决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自编的物理问题对天津市某中学109名高二理科学生进行物理问题创造解决测验,探讨高中理科学生物理问题创造解决中的表象特征。验证了表象与物理问题创造解决中的发散思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聚合思维无显著相关。对109名高二理科学生K聚类分析发现: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高创造和中等程度创造的学生人数较少,而低创造的学生人数较多;表象丰富很高和较高的学生较少,表象丰富较低的学生较多。

  • 标签: 物理问题创造性解决 表象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 简介:<正>教育工作者研究创造力的测量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构成创造力的多因素性质使这种测量产生困难。但研究的趋向已集中于作为创造行为的基础的一些共同因素(参阅戴维斯和奥萨利文,1980;克莱恩,1982)。人们提出独到的思想组合和形成新知识的认识能力,以及导向"创造

  • 标签: 创造性思维 计算机辅助教学 解决问题 创造力 全体学生 计算机技术
  • 简介:以科学发明创造题目为实验材料,采用"一对一"的实验范式,对创造问题解决中的创造倾向与原型位置效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实验考察了不同创造倾向个体在创造问题解决中的原型位置效应,创造倾向包括想象力、冒险、好奇、挑战四个因素,结果发现:创造倾向总分、好奇、挑战对原型位置效应有影响,而且原型位置效应随着创造倾向、好奇、挑战的降低而显著;想象力、冒险对原型位置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 标签: 原型位置 创造性倾向 好奇性 挑战性
  • 简介:从中国和美国中部地区选取小学儿童236人,采用状态社会创造开放问卷和教师领导方式结构式问卷考察了儿童状态社会创造的文化差异及其与教师领导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美国儿童在社会性问题解决中表现出较强的流畅和变通性等创造思维品质,但中国儿童表现出较强的适当、有效和冒险等社会适应和人格状态;(2)状态社会创造总体上存在着国别与年级之间的交互作用,美国的四年级儿童状态社会创造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儿童;(3)教师领导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中美儿童的状态社会创造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 标签: 状态社会创造性 跨文化研究 儿童
  • 简介:本文介绍了关于创造研究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了它们对于环境因素影响创造行为产生的观点,以及环境因素与创造行为关系中动机的中介作用思想。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探索环境影响因素的结构与动机中介的机制是进一步研究创造行为的方向。

  • 标签: 社会心理学 生态学理论 内在训练观点 进化系统观
  • 简介:以124名本科生为被试,通过划分利手程度(实验一)与添加眼动刺激(实验二)的方法,系统考察了大脑半球互动对创造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1)与强右利手被试相比,混合利手被试在创造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上的得分更高;(2)与非眼动组被试相比,眼动组被试在创造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测验上的表现更好;(3)大脑半球互动与问题情境在灵活性品质上存在交互作用,大脑半球互动对开放性问题灵活性品质的影响大于封闭性问题。

  • 标签: 半球互动 利手程度 双边水平眼动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
  • 简介:本研究采用图形创造思维测验,以中国和德国的5及7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进行了连续三年的测验,测验的内容是要求被试在所呈现的30个几何图形中途出4个以建立一种类比关系,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构成类比结果,对测试的评判分为:产生性、灵活性、新颖、精致和聚合5个方面。结果发现:(1)在产生性思维方面,平常及超常的中国儿童均高于德国儿童,且中德双方的高智儿童在连续三年内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2)三年中,所测的各组被试中德国儿童的递增情况均优于中国儿童;(3)在创造思维的各项指标中,中德儿童的发展显示出差异;(4)中德双方儿童均表现出性别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 标签: 图表类比 产生性 灵活性 新颖性 精致性
  • 简介:<正>发明家认为,他试验过了他所知道的技术设备的一切可能的组合,并分析了完成自己课题的一切方法,但是,却没有想出自己所需要的结构。这些毫无结果的探索使他精疲力尽,他只好停下来,去从事其它的工作。有一次,他在完成另一项看来与使其烦恼的技术课题毫无关系的工作时,却突然间

  • 标签: 创造性思维 启发法 启发式 控制论 技术课题 解决问题
  • 简介:以105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认知抑制能力与创造科学问题提出之间的关系,以及认知风格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与创造科学问题提出之间呈现正相关,对于个体在开放性情境下的问题提出流畅、灵活性和独创可以起到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于封闭性问题情境下的预测作用则并不显著。(2)认知风格在认知抑制能力与开放性情境下的创造科学问题提出之间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认知抑制能力高的个体具有更强的场独立倾向.进而在开放性情境下的创造科学问题提出活动中表现更好。

  • 标签: 认知抑制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 认知风格 中介作用
  • 简介: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由一种观点想到另一种观点,由一种景象想到另一种景象,由原因想到结果,由结果想到原因,这种思维活动叫做联想。联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世界上许多事物的发现与创造,都是与联想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应重视联想能力的培

  • 标签: 发现创造 联想发现
  • 简介:采用修订的威廉斯创造思维量表筛选出创造力水平低和创造力水平高的两组儿童,随机分配到头脑风暴法训练组、强制联想法训练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5周的创造力训练。结果显示,在创造力的开放和精密维度上.头脑风暴法对创造力水平低的儿童的创造力提高具有显著的效应;两种训练方法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的创造力成绩提高不起作用。儿童的创造力训练应考虑个体原有的创造力水平之间的差异和方法的有效

  • 标签: 创造力 头脑风暴法 强制联想法 训练
  • 简介:学习判断是元认知监测的一种重要形式,指个体对已经学过的项目在以后回忆测验中成绩的预见性判断.练习伴随低估效应(underconfidencewithpractice,UWPeffect)是学习判断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指学习判断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出现的低估倾向.本研究利用重复学习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UWP效应的产生机制,检验提取流畅假说和记忆去偏差假说.实验一证实了UWP效应的稳定性,但实验结果并不支持提取流畅假说.实验二通过选取正向词对和反向词对作为实验材料,证实编码流畅与提取流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UWP效应,并支持记忆去偏差假说对UWP效应的产生机制的解释.

  • 标签: 学习判断 练习伴随低估效应 提取流畅性
  • 简介:<正>一、引言经典决策理论把决策看成在一些赌博中作出一种选择,而每一种赌博则是一项具体的行动,或许会导致某种结果。这里假定,决策者比较了解各种可能的备择行动,而唯一不确定的是,他们不大知道这些备择行动方案是否会真正产生所预期的结果。因此,我们认为,备择行动具有赌博的特征。通过运用某种决策规则,就可以作出选择,比如使期望效用最大,从而选择备择行动中最佳的行动。

  • 标签: 决策者 行动计划 映象理论 心理模型 兼容性 因果关系
  • 简介:<正>引言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文明的原动力。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历史,长期的封建意识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压抑和摧残了个人。怎样教会幼儿创造地学习和思考,培养其创造能力,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急待研究的具体问题。实施怎样的教育,给予何种训练才能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使他们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呢?本实验试图针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尝试。一、幼儿创造力培养的现状和实验设想

  • 标签: 幼儿创造力 幼儿教师 幼儿园 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 创造性
  • 简介:作为西方心理学两大方法论之一,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有一个发展过程。首先,现象学是以“假象学”的面目立于世的,在黑格尔的诠释下现象学被解释为显现出来的意识,之后现象学才成为胡塞尔口中的“现象学”。现象学是胡塞尔关于“现象”的研究,它强调自我的先验维度,把意识的研究放在首位,强调意向性,要求“面向事物本身”。作为一种方法论,现象学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如实描述,以问题为中心,坚持研究的整体性与先质后量并且反对还原的方法论,开创了西方心理学中人文主义取向的研究方法。

  • 标签: 现象学 现象 意识 西方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