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南传上座部佛教是西双版纳傣泐全民信仰的宗教,其教义中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男洁女污,这种宗教的性别观念与傣泐男贵女贱的传统性别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制度。本文运用人类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分析方法,透过南传佛教的教义与实践层面,揭示其社会性别制度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文章还探讨了在全球化浪潮中,南传佛教的保存与如何消除性别歧视之间的关系问题。

  • 标签: 南传上座部佛教 性别歧视 女性能动性 社会性别分析
  • 简介:本文通过二分与四分、真心与妄心、一性与五性集中比较古唯识与新唯识的差异,试图探讨安慧、真谛之古唯识与护法、玄奘之新唯识的传承、思想之不同。

  • 标签: 古唯识 新唯识 安慧 真谛 护法 玄奘
  • 简介:性别歧视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在四个方面:祭祀活动中的男尊女卑;节日食俗中的男人至上;节日礼仪对妇女的束缚;特殊禁忌对女性人格的亵渎.

  • 标签: 五台山地区 传统节日 性别歧视
  • 简介:李洪志一贯将自己的“法轮功”攀附佛教,一度宣传自己是释迦牟尼再世,一度又说他的功力比释迦牟尼还高,而“法轮”一词也是从佛教中盗用的。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李洪志的“法轮功”与佛教境界的差异

  • 标签: “法轮功 邪教” 佛教 练功功法 修身目标 道德态度
  • 简介:伊利亚德在宗教研究中使用的比较法是共时性的。它并不注重不同宗教之间的差异。这种研究方法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对此,本文考察了宗教史研究中不同的研究方法,肯定了史密斯对伊利亚德忽略差异、强调同一的批评;同时作者也指出比较法在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比较法在理解宗教信仰、宗教行为以及宗教现象时确实起到了重要的解释学的作用。

  • 标签: 宗教行为 宗教研究 宗教史 解释学 宗教信仰 同一
  • 简介:西方学者很容易注意到,中国古代文明有一种明显的特征。按照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说法,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连续性的文明,它是以一种联系性的宇宙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把自己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形态的看法概括为五点,大意是。

  • 标签: 文明演进形态 终极神性 中国 文明起源 破裂性形态
  • 简介:祭山仪式是岷江上游羌族传统信仰中极具代表性的古老文化遗存,存在南部区域由释比主祭、北部区域由长老主祭的南、北差异。羌区南、北部祭山仪式的主祭人身份差异现象,与羌族语言和其他诸多文化现象所呈现的南、北区域差异一致,反映了羌族文化生态体系结构由南、北两大区域文化类型构成。羌族祭山仪式的释比主祭和长老主祭两种祭祀形式,对研究羌族传统信仰和羌族文化生态及藏羌彝走廊区域的传统信仰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羌族 祭山 传统信仰 区域差异
  • 简介: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传播日益多元化,具有轻便、环保、易于查阅等优点的电子书得到了很多读者的青睐。在当今教会中,不少弟兄姊妹在聚会、查经、灵修时,也纷纷使用电子版圣经、神学书籍、灵修著作等。电子书也改变了基督徒聚会的方式,十几年前,主日崇拜中,信徒翻着圣经,捧着《赞美诗》,而现在,很多人拿着手机(平板电脑),低着头,指尖划过屏幕。这种现象引发了教会内部的一些争论,不少牧者同工思考、

  • 标签: 电子书 日崇拜 纸质阅读 平板电脑 纸质书 上主
  • 简介:《汉书·董仲舒传》中有一语甚好:"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这句话的意思是:普通的玉石若不经过工匠的精心雕琢,其上就不可能形成错综华美的花纹;一个人若不勤奋好学,就不可能拥有完美的德行。此语意在讲论学习与求知的重要性,而学习和求知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阅读。读书很重要,对于我们基督教的教牧人员而言,也不例外。

  • 标签: 阅读 教牧人员 董仲舒 基督教 求知 学习
  • 简介:有人说:“女人出门总是少一件衣服。”而我们同样可以说:牧者侍奉总是少一本书!可见,阅读对于重视牧养工作的传道人来说,其重要性不容置疑。本期话题,我们将从牧者的角度谈谈阅读的问题,希望在这“e时代”中,唤回牧者回归书房,从而提升我们的内在素养以及牧养水平。

  • 标签: 阅读 牧养工作 内在素养 传道人 E时代 侍奉
  • 简介:读书,对现代人来说,成了一件十分奢侈、陌生而遥远的事,不是因为无书可读,而是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读"。网络、科技为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与方便,而人们在享受这种方便与快捷的同时其阅读与思维也慢慢被扼杀,有多少人愿意更多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各样信息?有多少人愿意或能够捧起一本书,花上一些时间来细细品味?

  • 标签: 阅读 灵魂 获取信息 被动接受 现代人
  • 简介: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离开阅读,我们几乎无法获取必要的生活资讯。本文所说的读书,也是阅读的一种,却不同于获取生活资讯的阅读。说到读书,杨绛曾有一个比喻。她说,读书就像访友,甚至比访友更方便有效,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拜访,随时可以中断,觉得有益就多访,无益就再见。

  • 标签: 阅读经典 扁平化 信仰 生活资讯 生活方式 现代人
  • 简介:中西方文化都对个人设置了一定的理想人格,说服引导激励民众向特定方向靠拢。西方的马丁·路德和中国的王阳明分别以因信称义和致良知学说将人们超凡入圣的路径内化。路德强调惟有凭借信仰才能称义成圣,阳明提出致良知才是通达圣人境界的正确途径。但他们在人成为圣人(圣徒)之前人性的状态、过程中应予否定的事项、实现路径、之后的心境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论宗旨。

  • 标签: 成圣 马丁·路德 王阳明 因信称义 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