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佛教以缘起论为哲学基础,以众生平等为核心价值,以尊重生命、爱护环境为行为规范,以净土为终极理想,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佛教生态伦理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借鉴,并为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条路径。

  • 标签: 佛教 生态伦理 生态文明
  • 简介:一、现实的定义现实的定义:顾名思义,现,就是现在;实,就是真实。说现在,既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虽然它和过去未来也有联系,但我们说的是现在。实,是真实。也就是说这一个境界不是幻想的,不是臆断的,不是空洞的,这就是现实。哲学上讲现实,科学上也讲现实,但是佛教所讲的现实,既有理论,也有教义,也有实证。

  • 标签: 佛教哲学 定义 真实 教义
  • 简介:佛法与世间法的关系,是“不即不离”的不二法门。无论“二谛融随三昧印”,还是“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都能证明和说明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紧密相连,因为拥有人身,是学佛的基本条件。由此,可以改变一般人久已的困惑,即佛法与世间法的矛盾与对立。如此,如同莲花要感恩它下面的泥与水的滋润,而高原陆地不会生长莲花。

  • 标签: 修行 不二法门 佛法 莲花 三昧 二谛
  • 简介:在中国的传统哲学中,一直有所谓的“义利之辨”,传统的儒家哲学往往将义和利对立,因此大多耻于言利。佛教在传人中国的历史过程中,出于弘化的目的,自然要随顺这种财富观念,所以,从表面上看,佛教似乎更强调世俗财富与出世修行之间的对立性。另外,佛教是一种宗教,最终指向出世的彼岸世界,必然要强调超越世间与克服世俗的欲念,而财富经常被理解为欲望的象征,这更强化了财富与佛法的对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 标签: 财富观念 佛教 “义利之辨” 传统哲学 儒家哲学 彼岸世界
  • 简介:引言大凡宗教都有超世之维,但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宗教也有它的现世性。所以,一个宗教信仰健全的人,不可能因为想往天堂,就对现实的形势和声音视若无睹,听若罔闻。就基督信仰而言,根据《圣经》的总体启示,基督徒不仅具有明显的终极盼望,而且也具有强烈的现世责任。那么,当面对今天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明及不同的意识形态正在同一个世界相遇,甚至相碰撞,以至危及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时,不能逃

  • 标签: 社会视角 宗教信仰 意义 耶稣 社会实体 健全的人
  • 简介:本文从本体、境界与现实型态三个方面诠释“生活即修行”的涵义:一、“生活即修行”的本体在于“般若法性”,是理悟与实践并重;二、其境界是“平常心是道”,提倡在生活中要有真实的体悟,培养去执、自由、宁静、灵性之心;三、“生活即修行”只关涉修道个体,与寺院等组织无关,寺院的制度性生活必须是出世、批判世俗意义的生活,必须强调只有出家、禁欲主义的生活才是修行.

  • 标签: 生活即修行 性在作用 平常心是道 制度性生活
  • 简介:宗教在当代中国能够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基督教道德的二律性,即行为道德律和心理道德律,是基督教教化功能的重大特征。

  • 标签: 基督教道德 教化 践行
  • 简介:法眼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中最后创立的一个派别。它始于五代,盛行宋初。其宗脉。历经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寿(904—975)三代。因南唐主李璟曾缢号文益为“大法昭禅师”,故名之。

  • 标签: 法眼宗 禅师 中国佛教 经文 禅宗 派别
  • 简介:佛教的缘起说是其教主释迦牟尼证悟的一种关于宇宙人生的理论。它既是佛教理论的基石、核心,又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重温这一学说,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而且对于我们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 标签: 生态环境 因果关系 缘起说 大乘佛教 空相应缘起 无自性
  • 简介:论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意义肖雨慈悲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也是它济世救人利物的一种奉献精神,还是关于生态环境的一种伦理道德。当前,它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所以,特加论之,且请方家指...

  • 标签: 生态环境 大乘佛教 《大智度论》 《大乘义章》 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简介:萨义德的《东方学》(Orientalism)对有着数百年历史、与殖民主义共久长的东方学作了一次彻底的清算,近年来在西方学术界引起巨大震撼。这一局限于伊斯兰研究的批判,到20世纪90年代在印度研究中也引发了回应。英国德尔比大学的亚洲哲学和比较宗教学教授理查德·金(R:chardKing)在前不久出版的《东方学与宗教》一书中,就印度教中的东方学话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反思是当今印度教研究的最新成果。

  • 标签: 印度教 东方学话语 历史发展 宗教信仰 文化批判
  • 简介:道教是根植于我国古代宗教基础上,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学说为核心,追求今生今世长生不老的一个宗教。《度人经》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坐忘论》云:“神仙之道,以长生为本。”道教积极倡导世人从善去恶,济人济物。不仅要重视人的生命,而且也要重视自然界的和谐及自然界中所有生灵的生命。道教认为宇宙间万物都是由“道”化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 标签: 道教 古代宗教 贵生 神仙 道性 生命
  • 简介: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认为,“无论在哪里,我们若发现上帝的道,被人纯正宣讲,听到,而且圣礼也按照基督的吩咐施行,毫无疑问,那里就有了上帝的真教会”由此我们知道,真正的教会有两个标志:(1)宣讲上帝的道;(2)执行圣礼。

  • 标签: 圣礼 教会管理 中国 基督教 教会建设
  • 简介:本文重点分析了路德在宗教改革时期提出的重要神学观念之一—天职观。简单描述路德天职观提出的背景后,本文重点通过路德的三大改教檄文对天职观的含义进行词源和文本分析,同时强调路德神学诠释的处境化特点,最后指出路德的天职观在当今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它把基督徒从消极出世引向积极入世,用敬业精神去成就事业,用爱心去服务人群——荣神益人。

  • 标签: 路德 天职 属世的呼召 敬业精神
  • 简介:去年10月前后,中国天主教界开展了抵制梵蒂冈册封120名“在中国致命”的所谓“圣人”的斗争。首先是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发表声明,对罗马教廷“企图借封圣歪曲和篡改历史的行径表示愤慨”。10月1日,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严正指出:梵蒂冈把“作恶多端的罪人册封为圣人,这是对中国人民的公然挑衅,是为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翻案,是对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爱国行动的极大侮辱。

  • 标签: 社会主义社会 抵制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中国天主教主教团 意义 帝国主义侵略
  • 简介:互联网络的问世和普及,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与社会文化,而且改变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不仅仅是传播模式的一场革命,而且是全球化浪潮中影响人类从思想到生活的一场全面革命。当这个世界进入了网络化时代,就真正进入了一体化时代,才真正把佛陀所言的“一多互摄、重重无尽之因陀罗网”华严境界开显出来。

  • 标签: 网络化时代 传播模式 普及 历程 中文 社会文化
  • 简介:宗教这一社会现象虽然古老,但是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却不可小视,处理好宗教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关于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讨论中,讨论者的出发点多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制度,从宗教在伦理道德、心理抚慰、终极关怀、文化传统

  • 标签: 中国 社会主义制度 宗教工作 社会道德
  • 简介:佛教教育有二种模式。一是师徒相接的口口相传教育方式;二是学校课堂知识讲解的教育方式。近现代中国佛教教育模式,以佛学院课堂授课为主,成果累累,培养了许多有用的增才。能够适合时代,与时代同步的增才却唯数甚少。对此,作者分析了现代中国佛教教育培养出来的六种人才的情况,指出唯有“不为财色名利的僧人才拟合标准,只是在普度众生方面略有不足”。但是以离开教界行居士护法方向的人才,弘法最得力。所以,现代中国佛教教育,应把居士教育纳入其内,内外并弘,正法久住,实现人间净土

  • 标签: 佛教教育 居士佛教 佛学院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 佛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