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和第七卷中论述的实践推理形式排除在审思之外是不恰当的,事实上跟第三卷的所谓"手段-目的"样式一样,亚里士多德在第六和第七卷中所谓"规则-案例"样式同样在讨论审思的形式。第六、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理性的审思称为关于实践行动的推理,但是它完全不同于理论三段论,称之为实践三段论有误导之嫌。区别于理论推理,实践推理的大前提都跟人的善好、规范性的"应当"、欲望有关。而人的善好和幸福这个领域并不是理论思考的范围。实践理性所关涉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对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出现欲望和大前提冲突、大前提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一个真正有实践智慧的人,会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努斯觉察到具体的道德特征,从而把握到适用的大前提。

  • 标签: 审思 手段-目的 规则-案例 实践推理
  • 简介:当前,在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友爱团结的人际关系环境。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著作中,对于友爱的研究占据重要篇幅。亚里士多德从个体德性生活视阈出发,从与城邦共同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视角拓展了柏拉图的友爱概念,并且提出了友爱的三种性质,即善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实用的友爱。这三种友爱为我们对友爱的理解与人际和谐的追求从不同层次提出了不同的道德的境界和要求,它有利于我们全社会共同建设和谐的人际环境。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对于促进我们主动关爱他人、对家庭亲情关系的现代理解、社会交往中实现最大限度的“正义的回报”等方面有着极其有益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友爱 德性 人际交往 人际和谐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区分,对他而言,欲望是设定目的的,思虑为实现欲望目的而寻求手段或工具。对于这个区分的解释,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持休谟主义的解读,认为理性是为欲望服务的;另一种持理智主义立场,认为理性思虑不会局限在寻求手段方面,在某种意义上,理性思虑可以设定目的。本文在分析这两种解读各自的合理之处与存在的问题之后,进而考察一种被以上两种解释所忽略的情况,以此尝试提出一种可以兼容两种立场的解读。

  • 标签: 思虑手段 目的德性 实践智慧
  • 简介:道德选择理论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三个方面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一、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理论前提;二、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依据;三、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目标。其次,从西方哲学史的宏观背景中就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的成败得失进行讨论。通过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道德选择 理性 中道 幸福
  • 简介: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分别代表了世界神话的伦理化和非伦理化的两端。具体体现在:一是对神祗和英雄的塑造上的尚“德”与尚“力”;二是神祗和英雄形象的世俗与严肃;三是神祗和英雄是崇尚个体意识还是群体精神;四是对神祉和英雄评价上是坚持善恶二元对立的价值观,还是审美化的多元价值观。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伦理性和非伦理性的区别。

  • 标签: 神话 神祗 英雄人物 伦理性 非伦理性
  • 简介:在荀子看来,儒家之道既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形而上旨归,也吸纳了政治(礼、法)和伦理(仁、义)的多重维度。在儒家之道中,外在的礼法制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仁义等伦理道德情感的教化方式。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既包含了在心灵活动层面的理论思辨,也涵盖了在实践活动层面的德性实践活动和外在善。对二者而言,设立法律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惩罚坏人和维护社会的秩序,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人们德性的塑造。

  • 标签: 德性 礼法 幸福 荀子 亚里士多德
  • 简介:中西哲学家越来越希望更好地解读儒家和早期儒家,中西哲学对话的根源就是这种需要。本文认为,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找到某种积极的路径在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中达成共识。以此为前提,本文探讨了儒家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在道与善、"人"的概念、"人"的潜能以及实现潜能的方法等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 标签: 共识 比较 儒家 亚里士多德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欲望概念,并在其道德哲学研究中对这个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区分了一般而论的欲望和具体的欲望形式,前者通常被认为是灵魂中与理性相对的部分,后者则根据其目标以及追求方式的不同而区分为欲求、冲动和想望。其中,想望作为一种特殊的欲望,本身便包含了对价值的敏感并且自然地与理性判断一致。本文试图指出,一般而论的欲望概念难以为人类行为的多重动机及其相互间的竞争关系给出恰当的说明,而一种经过区分的欲望概念则突破了理性与欲望对立的传统思路,不仅使我们对人性的复杂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观察人类行为并对其作出恰当的道德评价。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欲望 理性 灵魂 不自制
  • 简介:国杰先生走了。我们伦理学工作者都很沉痛,都在深情地缅怀他。先生是我1957年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本科时的高班同学。接触中感到他待人诚恳友善、和蔼可亲,有兄长之风,也知道他博学慎思,个人藏书很多。记忆最深的还是他作为伦理学教研室的老师,在我们读大五时为我们班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座。当时学校为扩充哲学本科班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我们班开设了伦理学、美学和自然辩证法讲座,这些讲座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 标签: 罗国杰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基础理论知识 大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 伦理学
  • 简介:古典的政治与道德融合关系体现在:政治与道德在内容上互相重合也互相补充,途径上互相推动;二者既有共同目标,也有共同前提。在上述问题上,古典政治与现代政治具有重要区别,二者难以兼容,因此,古典政治的现代意义是受限的,它不能解决现代政治的所有问题。只有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古典政治的部分原则补充到现代政治之中,才能发挥古典政治在维护共同价值秩序、确立政治的优先地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标签: 政治 德性 城邦 亚里士多德
  • 简介:国杰先生奠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基础。他肯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独特性,确立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学科地位;他廓清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的基本问题;他指出了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正确态度是批判继承;他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基本原则来进行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而他牢记在心的是要让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

  • 标签: 罗国杰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批判继承
  • 简介:国杰是我的老同学、老同事、老领导。1956年人大哲学系在全国提前特招本科生,我们同时考入,成为命定的老同学。但我是高中毕业直接考入的,他是从上海市委“调干”到人大读哲学系的。早年,他在河南读完中学,在上海曾就读于同济大学法学院,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从事革命活动,1949年后又在上海虹口区委和市委做过多年党务工作。论年龄他比我大八岁,论经历和学识他是我的前辈和老师。他为人正派、清廉,可谓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

  • 标签: 罗国杰 地下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 1949年 高中毕业 同济大学
  • 简介:2015年3月9日,国杰教授与世长辞,伦理学界沉痛哀悼。国杰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他不仅是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奠基者、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创建者,而且是中国第一份伦理学专业期刊、中国伦理学学会会刊《道德与文明》(原名《伦理学与精神文明》)的主要发起者、创办者,并先后担任主编、编委会主任。

  • 标签: 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 罗国杰 教授 中国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 简介:国杰先生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于他以敏锐的目光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构建起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他勇于担当并自觉承担社会道德体系理论构建的社会责任的精神给我们以深刻启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以为通过改革所建立的社会体制提供道义辩护和道德支持;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将其内容和要求转化为道德规范,使之对人们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我国目前道德状况堪忧的问题更使得道德体系构建成为迫切的需要。我国道德体系的实践构建需要理论构建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伦理学理论工作者要向国杰先生学习,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努力完成我国道德体系理论构建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 标签: 罗国杰 当代中国道德体系 理论构建 实践构建
  • 简介:在近六十年的学术研究生涯中,国杰教授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创建新中国伦理学的宏大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出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其著作等身、卓见非凡,为伦理学从业者和学生所敬仰。在其多达数十卷的著述中,1980年在《哲学研究》第6期发表的题为《论科学技术、物质生活与道德的关系》一文,为国内学术界较早关注这一课题的力作,为奠定和开拓我国科技伦理学、生态伦理学乃至整个应用伦理学确定了基本的理论原则和规范。

  • 标签: 中国伦理学 道德进步 罗国杰 辩证统一 科技发展 教授
  • 简介:今年10月,在刚刚结束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上,与会学者深深感到:马克思还活着,马克思的灵魂一直与我们同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中国,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看青年。这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但也有些人尤其是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漠不关心甚至嗤之以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与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组织策划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丛书。

  • 标签: 国杰 伦理学家 中国传统道德 道德品质 道德修养 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