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传统的道德内化概念没有明确提出成年人与未成年人道德内化的巨大差异,没有把道德内化的逻辑层次、道德内化的现实发展、道德主体的身心成长过程进行明确划分,因而带来了一些理论上的问题,清理此概念及相关问题,有助于相关伦理学理论的完善。

  • 标签: 道德内化 主体性 反复性
  • 简介:首先对江畅教授在西方德性伦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就表示祝贺!江畅教授以300万字写就《西方德性思想》四卷本的皇皇巨著,并且是以不到五年时间写就,在国内几乎没有第二人有这样的高速度和这样惊人的高产。

  • 标签: 伦理思想史 德性 西方 教授 伦理研究 四卷本
  • 简介:本文将借鉴康德哲学的资源来重新思考自由与恶的问题。之所以以康德为中心,主要是因为康德与自由主义(Liberalism)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诉求,如在凯克斯看来,"自由主义归属给个人的核心重要性通过康德所表达的自主观念得到极大的提高";而在另一方面,康德与自由主义在诸如自主这样的基本概念层面并不完全相同,而康德哲学的复杂性与深刻性也许能为容纳这些基本价值提供另一种可能的空间。

  • 标签: 自由 善人
  • 简介:"道德勇气"是敢于捍卫道德的勇气,是解决道德困境的关键。拉什沃思·M.基德尔将"勇气"分为两类:"血气之勇"和"道德勇气",认为二者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后者为道德原则所驱动。他把"道德勇气"视作三个概念领域的交集:原则、危险和忍耐,认为"道德勇气"是一种义务论式的,而非后果论式的。实际上,真正的"道德勇气"呈现为一种"混合"样态,不仅包括行为者的动机和情感,更涉及对后果的审慎衡量。道德勇气能够通过实践逐渐获得,它不仅是一种德性,更是一种能力。

  • 标签: 基德尔 道德困境 道德勇气
  • 简介:伦理学中的人格是对一个人形成的稳定品格及道德行为的总体概括。它与人的道德品质密切相联,包含强烈的道德评价因素。法学中的人格不仅指向个人,还指向具备一定条件的团体。它无关乎人的道德品质,却蕴含着个人在法律上的地位与资格等指向与内涵。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缘起与归宿,前者是后者的制度确认与法律保障。法学中的人格概念是伦理人格在制度上的衍生品,它产生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均源于后者,只是在从思想到制度的演进过程中,其间的道德意蕴和伦理内涵被逐渐抽离,最终使两者渐行渐远。

  • 标签: 人格 伦理学 法学
  • 简介:在伦理学研究中,道德想象力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术语。对许多学者而言,道德想象力的合理性是一个悖论:我们既无法想象贫乏的道德,也无法任由想象力在伦理学领域的任意驰骋。康德关于两种同情的区分,承认了具有情感联结能力和理性认知能力的道德想象力(同情)的合理性,否定了同情心的道德价值。认知的与移情的道德想象力分别与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具有密切联系,二者对道德影响和作用的机制不同,将二者视为同一事物近乎矛盾。实际上,二者的矛盾与道德固有的高远性与卑近性的特质是相关的,我们可能无法破解这一矛盾,可行的选择是通过探究这一矛盾所形成的张力以确定道德想象力的范围。

  • 标签: 道德想象力 想象力 道德认知 道德理性 移情 同情心
  • 简介:晚近共和主义学者所着力阐发的“第三种自由概念”可以恰当地被理解为第二种消极自由概念。这种消极自由概念的恰切含义被阐释为“无支配”或“依赖之缺位”,从而在某些重要方面根本地不同于自由主义式的以退守至私人领域为特征的那种被阐释为“无干涉”的消极自由观。它最初源于罗马式传统在自权人与从权人之间所做的根本性区分,从而体现为一种基于主体而得以界定的自由理论,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与受启发于运动者不受外在障碍地持续其运动状态的那种基于行动自身而界定的自由理论之间不可公度。尽管共和主义式消极自由概念的独特性常常遭受来自各种学

  • 标签: 消极自由 共和主义 无支配 依赖之缺位
  • 简介:作为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契约观念与政治生活中的正当性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这一范畴有特定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背景,并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中有其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在西方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契约观念分别与政治服从的必要性、政治权威合法性和政府行为的范围与限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契约政治观念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治理的理想。更多还原

  • 标签: 契约 政治服从 合法性 政府行为
  • 简介:<正>近几年,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异常热乎起来。在这一热潮的推动下,传统伦理思想的整理与研究迅即兴起,并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朱贻庭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华东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便是这一领域新近的得力之作。该书延张岱年先生为顾问,共八章46万字,从殷周之际的以德配天到戴震的血气心知,集近三千年传统伦理思想

  • 标签: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天道 得力之作 墨子 殷周之际 宗法等级
  • 简介:《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的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原理;《道德经》中的“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的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人格的意义。

  • 标签: 《道德经》 道德
  • 简介:中世纪德性思想研究在国内尚待深入发掘,江畅教授《西方德性思想》(古代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阐述。在源流研究上,本书将神学德性思想放在西方德性伦理的谱系中加以定位与延展,揭示了神学德性对古希腊德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西方个人德性与社会德性的积极影响;在结构体系上,本书从上帝的存在及上帝与人的关系、人的行为及目的、上帝的恩典与宗教状态、神学德性德目四个方面开启了西方神学德性思想的研究体系;在神学德性的内涵上,本书对神学德性德目——信、望、爱进行了深度阐释与辨析。

  • 标签: 西方 中世纪 德性思想
  • 简介:负责任创新(RI)是近年来兴起于欧美科技伦理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对创新过程及其后果中"责任"问题的普遍关注引发了对责任伦理的深刻反思。本文从追溯作为负责任创新的理论来源之一的责任伦理入手,基于文献分析系统考察负责任创新中"责任"概念的理论框架,并提出负责任创新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技创新治理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负责任创新 责任伦理 概念框架 现实意义
  • 简介:本文通过辨析韦伯经济伦理概念的含义、韦伯对经济伦理的研究方法、"韦伯命题"等,说明中国经济伦理学界对韦伯经济伦理概念的理解是有欠缺的,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对相关文本的理解思路不恰当;其二,我们自身问题意识的错位与类比的错位。这些理解上的欠缺,对中国经济伦理研究产生了不良影响:由于对经济伦理概念的理解不当,导致研究方式的偏颇,从而未能抓住当代经济伦理研究的重心。

  • 标签: 韦伯 经济伦理 中国经济伦理研究 影响
  • 简介:《西方德性思想》是江畅教授三十年如一日,厚积薄发,在研读数百部西方原著并详加考证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和撰著的又一部力作。该著在国内首次系统阐释西方德性思想,填补了此项研究空白,为我国西方德性思想和德性论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8月12日,人民出版社和湖北大学共同举办了《西方德性思想》一书的出版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人民出版社编审张伟珍女士,美国迈阿密大学迈克尔·斯洛特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朱莉亚·德莱弗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万俊人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龚群教授,《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研究员,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主编李义天研究员,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戴茂堂教授,《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陈道德教授。各位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各抒己见,对江畅教授的《西方德性思想》予以了中肯的评价。这里我们摘登了部分专家的发言,以帮助读者理解江畅教授的新著。

  • 标签: 出版座谈会 德性思想 思想史 西方 《湖北大学学报》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简介:作为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契约观念与政治生活中的正当性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这一范畴有特定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背景,并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中有其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在西方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契约观念分别与政治服从的必要性、政治权威合法性和政府行为的范围与限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契约政治观念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治理的理想。

  • 标签: 契约 政治服从 合法性 政府行为
  • 简介:对“价值合理性”和“选择意识”的重视是哈贝马斯合理性概念的价值追求所在。在哈贝马斯看来,哲学自形而上学、黑格尔之后,正在向合理性理论归拢,这就赋予合理性以哲学准绳的使命,一切形态的哲学理论必当接受合理性的审视。康德、罗尔斯的道德义务论以不同的方式宣示着其理论的普遍性,但经由哈贝马斯合理性概念的审视之后,他们立论前提的“工具性”、“封闭性”和“主体性”等有限性特征暴露无遗。由此可见,把立论前提置于“开放性”和“主体间性”之上,有助于促进义务论的普遍性重建。

  • 标签: 哈贝马斯 合理性 义务论 康德 罗尔斯
  • 简介:在以儒、道、墨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核心思想无疑是内涵无比丰富的'天人合一'观念。但这个足以代表中国哲学核心思想的'天人合一'观念在当代并没有彰显出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中国哲学必须意识到,所谓'天人合一',本质上是人的'身心合一';'身心合一'是'天人合一'的基础;'身心合一'就是'天人合一'。身心分离的具体表现是'身先于心',即心被身远远地抛到了后面,当身先于心自然地成熟,达到了'生理青春期',具有了自我创造、自我复制的能力时,而心却由于'知障'的遮蔽仍处于无知、无明状态;所谓'身心合一',即心要急起穷追,使自己也像身那样成熟起来,拥有精神生命的自我创造、自我复制能力而与身并驾齐驱,达成身心二元分裂的和解,否则,人必'役于身''役于物'。中国哲学的这种自我意识是它完成自我超越和新生的必由之路。笔者想在简单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以现代人生哲学所提出的一个创造性概念——'精神青春期'为撬板,予'身心合一'观念和'天人合一'观念以全新的阐释。如是,则'天人合*朱鲁子(1961~),男,山东胶州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现代人生哲学、美学、宗教学。本文系2016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影中的环境意识流变研究'(16BC037)之阶段性成果。一'观念无与伦比的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充分彰显。可以期待,这一观念必将成为一个普遍的人类哲学范式。

  • 标签: “天人合一” “身心合一” “精神青春期” “身先于心” 撬板
  • 简介:美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现代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现代世界最年轻强势的帝国,而且近乎施蒂纳意义上的那个"唯一者"。一个基于"五湖四海"的多民族移民——甚至,最初还只是被放逐的败落者或流放者——所组成的年轻国家,建国不足两百年便能够取大英"日不落帝国"而代之,成为现代世界头号帝国,这本身便是一个国际政治的奇迹,其间必有诸多耐人寻味之处。

  • 标签: 伦理学研究 唯一者 伦理思想 施蒂纳 政治价值 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