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位马克思主义,又是位20世纪最重要哲学家之。布洛赫都在写作,晚年92岁高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年全集问世,它成就了他,他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多种文字。布洛赫于1977年8月4日逝世,这是他生前所接受最后次重要访谈,是对自身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总结性回顾,内容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他所有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20世纪20年代求学时期、30年代自由作家时期、40年代美国流亡时期、50年代莱比锡大学执教时期、60~70年代图宾根大学执教时期等等,堪称20世纪部内容丰富哲学史、思想史文献。

  • 标签: 恩斯特·布洛赫 青年时代 流亡 莱比锡岁月 图宾根岁月
  • 简介:康德第一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它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一版论证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经验性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方面捍卫了第一类比论证目标,另方面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第一类比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康德历史哲学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不可或缺有机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其视为与三大批判同样重要"第四批判"。但相较于康德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思想,康德历史哲学受到重视依然不够,这是与其重要地位很不相称。康德历史哲学并不是出于对历史兴趣而对其进行专门论述,而是康德目的论思想具体表现。康德正是通过历史哲学阐明了作为理性自律普遍法权和道德在受制于自然因果必然性的人类中是如何可能,这以法权和道德目的先验历史观是康德完成自己关于理性建筑术构想、最终统自由与必然关键环节。

  • 标签: 康德 历史 自然 法权 道德 目的论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和"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德福相称或统("圆善"意义上至善),而在于由人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直接"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要求(出于对法则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不是配不上幸福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幸福,即给人德行(作为原因)幸福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实践提供普遍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现象学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中对象。近代认识论中对象都是不言而喻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中对象是构造意识对象,是意识体验中被给予东西,是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学认识论中对象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最为基本意识构造,另部分是时间意识构造。意识自身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第三,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是基础性,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本文基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这术语考察,阐述了葛兰西实践哲学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系,分析了葛兰西理论四个领域及其相互关系。最后,作者强调研究葛兰西实践哲学关键在于转换视角重读马克思,从而努力实现马克思理论现代化,分析已经变化的当今世界。

  • 标签: 葛兰西 马克思 实践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新康德主义杰出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沿着康德所开创先验主义思想路径,生发出自己独特符号形式哲学,关系逻辑取代物逻辑,符号取代物,将哲学观照世界中心从实体转移到意义之上。这具有颠覆性观念受到同时代哲学家非难,究其缘由,应归结于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根基未能得到充分阐发这事实。本文认为,虽然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确属"项未完成事业",但他在诸多著作中已对符号形式哲学形而上学问题做了较充分分析和阐述,其中关键性概念就是"世界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问题分析阐明卡西尔对符号形式哲学合法性之建构。

  • 标签: 符号形式哲学 世界理解 现象学 符号世界 精神
  • 简介:我认为每种伦理学研究方法或者伦理学理论都应该吸收康德学派思想,因此,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或应该承认,我们受到了康德创新性影响,且在许多领域都受到了他清晰历史观和概念性道德观影响。我将要从康德绝对命令和假言命令之间区别展开讨论,我认为康德是第一某种明确方式阐述这两之间区别的哲学家。我将要讨论dasGute(good,善)和dasWohl(well,福)之间区别,我相信二区别使康德有效地发现了“事物状态”这种观点,或至少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了那种观点含义。我还会讨论,康德对道德内在特性强调,何以能为美德伦理学和关怀伦理学提供重要启示,甚至也能对结果主义产生影响(尽管较少),因为适当地关注康德就内在生活所说切能帮助结果主义形成并区分他们自己那些自相矛盾观点。

  • 标签: 绝对命令 假言命令 幸福 内在性
  • 简介:本文核心目标是讨论意义问题,但这个探讨是以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工作为前提,在他视野下,意义问题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所以本文重心就转向考察“使用”这个基本概念。这个考察首先从分析维特根斯坦提出“使用”概念背景开始:“使用”概念是相对于传统语言意义观被提出,它提出我们描述了另种看待意义问题方式——把意义看作语言使用。这构成了本文第一部分论述内容。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接着转向讨论“使用”概念本身所蕴藏东西,这讨论理解”和“规则”两个角度分别阐明它们和“使用”之间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考察揭示“使用”自身内涵,进而呈现“意义”内涵;通过深入挖掘“使用”概念,我们也进步解释“语言意义”这种现象所蕴含两个基本内容。在本文最后部分,笔者将批判地分析上述两个基本内容,论证它们之间存在种紧张关系,最后尝试予以回应。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使用 意义
  • 简介:谢林认为费希特对反思性自我把握逻辑困境批判陷入了循环论证。为了克服这种循环,谢林让自我意识跨越了主体性界限,作为“第一东西”,这种绝对自我意识使认知,而且使对反思直观成为可理解。谢林称自我意识对自身这种“认知”“智性直观”,智性直观之被反思只有通过想象力审美活动才是可能。谢林把对艺术产品审美直观也称作哲学工具论和凭证。为了能够系统地理解人类自由本质问题,谢林给出了种有生命、实在自由概念,种不仅把善,而且把恶开启为人类自由选择权哲学提供了空间,在此意义上到达了唯心主义边界。

  • 标签: 谢林 唯心主义 智性直观 艺术 自由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对存在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穆勒《逻辑体系》论及了莱布尼茨、康德、兰贝特三位德国学者有关思想,而自这本书被译介德国之后,也受到了狄尔泰、布伦塔诺、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德国学者关注。对穆勒《逻辑体系》和德国哲学之间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考察旨在为德国哲学研究知识背景提供个有益补充。

  • 标签: 穆勒 《逻辑体系》 德国哲学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是跨此岸和彼岸、跨越现象界和本体界,是身体和灵魂结合;人格性(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跨两界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性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性而和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是使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性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中绝对价值;人格是使人性提升到人格性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最高限制性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性,所谓人“本性”(Natur),个是指人自然性、自然本能,个是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般目的能力,人格性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性,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性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性,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是“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性和崇高性。目的公式中“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是两界统看的人性,或者说,是种具有完善化可能性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有两类目的,第一类目的是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类目的是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客观目的是对所有的理性存在都有效。人格中的人性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在精神成就创造过程中,难免地伴随着是精神力量衰败。这种衰败在哲学领域体现即经验之路展开,以及超拔之思隐遁。在嘈杂声音之后,精神救赎路何在?如果连探寻的能力都丧失了,得到答案之途愈发遥远。

  • 标签: 在者 《形而上学导论》
  • 简介:人类这善于发明食肉动物类型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斯宾格勒认为,人类是因手诞生而成为人。在能够自由运动生命世界中,手是种举世无双武器。捕食动物眼睛(它们“理论方式”对待世界)被添加到人类手上了,后者实践方式掌控世界。人类不仅仅挑选武器,而且制造武器。这就是构成人类免于种属强制自由东西,这是种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生命历史中唯现象。伴随着每个新创造物,人类离大自然越来越远,越来越成为大自然敌人。随着“言语”和“规划”这对范畴人类“手”和“工具”中脱颖而出,这现象愈演愈烈,在人类世界和宇宙之间裂缝也越来越大。

  • 标签: 斯宾格勒 人类起源 言语 规划
  • 简介:"什么是哲学"提问方式本身,就已经在用传统方式回答了哲学是什么。但是,海德格尔扭转了这个提问方式,即哲学不是任何意义上已经被准备好了前提现成东西。他把"什么"或者"是"提问方式,变成了关于对这种提问方式是如何出场问题研究,将存在的话题转化为时间的话题,用时间问题引导空间问题,从此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向。

  • 标签: 哲学 存在 时间
  • 简介:胡塞尔以近似于数学坐标系上线性变化直线表征内时间图式不能充分展示内时间多样性,其静态性和秩序性遭到德勒兹批判,主要原因在于那些直线受外在统坐标框架限制。数学中流形论或微分几何是脱离统外在框架处理多元性问题理论,这理论微分动力学演化模式被德勒兹拿来探讨多元性观念演化,作为多元性观念时间应该显示种游牧不可预期生成性特征。由于胡塞尔内时间描述中最为重要滞留迭代模式可与混沌理论中“虫口模型”相类比,所以展示内时间生成特征最佳形式是混沌理论中分形图形。

  • 标签: 内时间 多样性 游牧
  • 简介:在康德之后现代哲学中,“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代表就是黑格尔“历史哲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黑格尔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被把握在思想中时代”。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化”了,也将“时间”功能“实践化”了。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如何认识百年共和历史含义》文中对“启蒙”观念批判和对“德政”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对“当代中国”与“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对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