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的阐述,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理论的依据.该文对中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 标签: 周易 阴阳 美学
  • 简介:作为众经之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定势产生过强烈的影响.在影响下形成的玄学论文艺观,则是基于表现宇宙原理的理论.这种宇宙原理在玄学论中一般都称之为"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由此形成宇宙、作者、作品三者关系;而文章必须通过读者大众的阅读,才会对社会起作用,这就强调了读者中心.后来,西方兴起的接受美学,也强调读者中心,正与中国的玄学论文艺观不谋而合.

  • 标签: 周易 玄学论 接受美学 读者
  • 简介:<正>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末期齐国莱地夷维人,是与管仲齐名的贤相,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参政长达五十多年。这个在历史上以节俭力行、爱国忧民、机智善辩著称的杰出政治家,实际上也是一个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美学家。他对美的精辟见解,曾地中国早期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 标签: 美学思想 晏子春秋 美学家 审美对象 外在形式 政治家
  • 简介:荀子从本体的高度,将人的审美需求,视为人本性的一种需要,作为其美学思想的逻辑起点,并把美作为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表达或物化形式,予以了肯定。这样,苟子从实现社会整体的理性整台及对个体感性的节制与改造出发,将审美引向了政治、伦理领域,虽然在当时美自身尚缺乏自足性,但却获得了为当时社会理性所能认同的人文内涵及存在价值,也因此礼文之美、美善相乐、中和之美成为苟子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命题。

  • 标签: 礼文之美 美善相乐 中和之美
  • 简介:《象传》性质新探刘保贞引言在今本《周易》中,《象》传又分《大象》和《小象》两部分,分别系于卦辞和爻辞之下。这种形式首先是由郑玄改定的,《象》传的原貌并不这样,而是独立成篇的。《三国志·魏志》记载:“高贵乡公问淳于俊曰:‘孔子作《彖》《象》传,郑玄作注...

  • 标签: 卦象 卦序 大象 “象” 《月令》 六十四卦
  • 简介:《春秋》义法是孔子整理鲁史而成《春秋》时,继承发展先前史家笔法而形成的编撰方法、思想原则和笔削法度的总称。《春秋》义法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表层结构指“属辞比事而不乱”的编辑原则,既包括材料取舍上的“先内后外、录大略小”和“常事不书、有变乃志”,也包括材料编排上的“统一时间概念”和“严密时间关联”,前者可以称为载笔之基,后者可以称为载笔之端,两者合起来构成《春秋》义法的前提和基础。《春秋》义法的深层结构指“辞微指博寓劝惩”的思想原则和修辞原则,这些原则以《春秋》五例为基本内涵。修辞原则指涵摄《春秋》各种具体书例的根本法例,即载笔之法,既包括“直书以惩劝”和“制例以臧否”的直笔之法,也包括“婉略以隐讳”和“变笔以褒贬”的曲笔之法。思想原则指超越《春秋》各种细目微旨的宏纲大旨,即通过惩恶劝善的道德评判,凸显载笔之义。思想原则与修辞原则紧密相关,前者是目的功用,后者是手段方法。思想原则与修辞原则合起来构成《春秋》义法的核心和精髓,成为狭义《春秋》义法的主体内涵。

  • 标签: 《春秋》义法 载笔之基 载笔之端 载笔之法 载笔之义
  • 简介:周敦颐引《易》立论开创了理学,其所言“太极”既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源泉,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基础,同时又为“人极”确立了哲学依据。周敦颐的“太极”观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有序可循、富有人文色彩的宇宙图景,体现出中国先哲对人生终极境界和高于道德价值(冯友兰语)的执著追求。从这一角度讲,这幅宇宙图景又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本文从圆融美、动静美、天地人和谐美对周敦颐的“太极”之美进行解读。

  • 标签: 周敦颐 太极 圆融美 动静美 和谐美
  • 简介:墨子是小手工业者和小生产者的代表,却是一位卓越人物。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强国谋略、治世之法对后世影响至深,他所提出的以“兼爱、非命”为中心思想体系的学说可与儒家学说“仁义、礼乐”相媲美。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古代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章从墨子背景谈起,着重论述了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容,以及与“节用”的经济学说和“兼以易别”、“禁恶而劝爱”的政治思想的关系,从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内涵。

  • 标签: 墨子 音乐美学 经济学说 政治思想 相互关系
  • 简介:领导美是社会美的高级形态,真善美是领导的最高境界,领导艺术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和丰富多彩的审美形态.领导美学命题把美学对人的研究提升到新的高度,也更能体现领导学的本质和目的.

  • 标签: 领导 艺术 美学
  • 简介:美学享受与精神启示:论马克思主义人的美学生成观庄锡华“生成了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充满情感的独白。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 美学生 拉萨尔 艺术审美 美的规律
  • 简介:陆贾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内容主要保留在《新语》一书中。本文首先对陆贾思想中的历史思想、天人思想和政治思想这三个方面作梳理与再现,并就此探讨陆贾思想的历史价值乃在于他能结合汉初的历史背景,对汉以前的历史传承既能有所继承、批判与发展,又能根据具体的形势权衡选择。其次,以上三个方面又是彼此联系的,共同构成陆贾思想这一整体,而这一整体又具有以史为鉴和立足时代这两大特点。

  • 标签: 陆贾思想 历史价值 整体特点
  • 简介:<正>中国古代社会思潮迭起,思想史研究向人们展示,一种社会思潮,一种理论体系,总有其中心思想或中心议题。宋明理学的主旨是什么?历来有不同说法,或谓“义理”,或谓“本体”,或谓“心性”,或谓“性命与天道”。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有一定根据的。理学与汉唐以来学术不同的是,它既不是章句之学,也不是词章之学,更不是时文科举之学,而是寻求义理之学。理学家讲学的目的在于穷理求道,因此称理学主旨为“义理”是不足为怪的。理学家大都讲本体,谈心性、论天道,而且这些范畴都是理学家非常重视的问题,甚至可以说都是理学根本的、首要的问题。但把这些归结为理学的中心议题,似乎还不太完满。我经过研究,觉得把理学的主旨概括为“本体与工夫”,也许会更符合实际些。如果这样确立理学主旨,既可体现理学的宇宙论、存在论、心性论、境界说,也可以包含理学的认识论、修养论,乃至审美和心理建设,使理学研究更贴近其本来风貌。

  • 标签: 心性论 求道 理学研究 无极 本体论 圣人
  • 简介:本文包括三部分。第一,论孔子仁礼学说的渊源。孔子以前,“礼”概念已有一定发展,而“仁”概念尚甚模糊。孔子在前人关于礼和德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仁礼学说。第二,论孔子仁礼学说。孔子的礼学说强调有等差的和谐(即和),而仁正是和的必要条件;其仁学说强调爱的外推是有等差的,而礼的等差正好成为仁赖以外推的阶梯。故仁礼实为同一思想体系的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第三,论孟子、荀子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仁礼学说的核心。“克”有二义:一为胜任,一为抑制。克己从任己开始,立己方能立人;欲立人不能不有所抑己,为第二段;抑己而达到人己和谐,即成仁,为第三段。孟子主要在第一到第二段中发展了孔子的仁礼学说,而荀子则主要在第二到第三段中发展了它。

  • 标签: 仁礼学说 孔子 先秦儒家 孟子 荀子 仁者
  • 简介:程颐在表彰《大学》时重点对其中的“格物致知”思想作了诠释发挥。在程颐“格物致知”思想中,所格之“物”主要不是客观世界的“物”,而是道德世界的“事”,因此所致之“知”并非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知识”;程颐所格之“物”虽然主要是道德世界的“事理”,但格物的方式—“思”实质上发挥着变化气质而使内在天理呈显的作用,因此所致之“知”也不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或道德意识,而同样是对内在固有道德本性(“天理”)的明觉。

  • 标签: 程颐 格物致知 穷理
  • 简介:张文智著,齐鲁书社2013年1月出版。全书33.5万字,432页。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为西汉经学发展述论,将孟、焦、京易学置于整个西汉经学发展的大学的学术背景下来进行审礼,

  • 标签: 易学 齐鲁书社 学术背景 经学 西汉
  • 简介:五音戏是山东淄博五音剧院专有剧种。"五音戏"之名称,因其戏曲音乐由五个音阶组成而得名,其前身是全省广为流行的"肘鼓戏"声腔系统的一个分支流派。"肘鼓戏"应写作"扌周鼓戏","扌周"为山东东、南部方言,意为"扭"、"拧"、"转","扌周鼓戏"之名称则因为摇晃鼓的伴奏方式而得名。"扌周鼓戏"源于原始巫戏与道教结合后形成的带有宗教性质的以敬神、驱邪、还愿等为目的说唱。

  • 标签: 五音戏 扌周鼓戏 巫戏 源流
  • 简介:翻译与美学的关系是密切而持久的,接受美学是一种读者中心论,它充分肯定读者对于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最终实现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公示语的语体特征,提出公示语翻译的美学原则与策略,即忠实美、等效美和创造美,并结合实例,指出了公示语英汉互译的新视角.

  • 标签: 公示语 接受美学 语体特征 翻译
  • 简介:王振复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全书27万字,共282页。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与方法,从探读《周易》象数之学入手,以既诗性又智性的文笔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玄妙的易学世界。全书由宗白华《美学的散步》为代总序,正文分为九章。第一章“巫:从人文深处苏醒”。作者认为,八卦之学本质上是一种巫术文化,其基础是数与数的运演。第二章“美:灿烂的日出”。作者指出,从《周易》古经到《易传》,实现了从原始巫学智慧向哲学、政治伦理学与美学等文化智慧的转换。第三章“气:‘与时消息’”。作者认为,《周易》美学智慧文化哲学的基因是“气”,其内涵是“时”,“时”构建起了中华古代的人文时间美学观,即尚“变”美学观。第四章“象:符号的‘宇宙’”。作者认为,《周易》卦爻符号系统是中华古人创造的文化符号“宇宙”,它包蕴着原始科学、原始巫术、原始艺术审美等萌芽因素。第五章“生:天地之大德”。作者讨论了《周易》美学智慧的生命意识,指出《周易》以生殖崇拜原始文化为基础,构建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智慧。第六章“阴阳:刚柔之大化”。作者讨论了《周易》阴阳美学智慧,认为“阴阳”生殖观念是由“生”之观念派生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属于美学智慧层次的“...

  • 标签: 周易美学 易周易 美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