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论语》“色举矣”章向来难解。前人解此章,多由文字训诂而入,就文本说文本,而乏史料以为佐证。今据《史记·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语》所记卫灵公与孔子事,并参以理据,对“色举矣”章予以新解。

  • 标签: 《论语》 色斯举矣 新解
  • 简介:道德究竟根源于我们的理性还是情感?西方自柏拉图以来,主流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一直主张前者。当代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洛特(MichaelSlote)则主张后者。他认为人类天生的移情能力或移情反应,而不是理性或外部世界的某种原因(如幸福或效果),才是我们理解道德、辩护道德和解释道德语义的最终依据。他将这种理论称之为“道德情感主义”。

  • 标签: 情感主义 斯洛特 道德 理性主义 哲学传统 伦理学家
  • 简介:西方经济理论鼻祖亚当·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主义,而这种利己主义与社会利益又是一致的,满足人类利已本性的最好途径就是实现经济自由.这完全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我们在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同时,必须抛弃这种利已主义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和道义责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 标签: 理性"经济人" 利已主义 利润最大化 企业市场经济 社会利益
  • 简介:从认识论角度看,“模型”是对客观存在的“原型”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的过程。“模型”在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将感性材料构成“模型”后,理性思维才能处理,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模型”需要向“原型”不断趋近。将某一认识阶段的“模型”绝对化容易导致独断论,而将所有“模型”等同看待会导致认识上的相对主义。在以直觉为主的形象和图像模型建构中,逻辑审视更为关键。而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建构中,直觉的启发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
  • 简介:为了对内涵主义解悖路径进行反驳,证明信念悖论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自指,美国学者孔严格建构出一种不需要自指的悖论,史称“盖夫曼-孔悖论”。他指出,只需要两个断言与四条认知逻辑公理模式,即可在不使用语句谓词的情况下构造此类悖论。盖夫曼-孔悖论的本质涉及了“合理行动”,是一个异质于认知悖论的严格的“合理行动悖论”。这种指认使得逻辑悖论研究与当代行动理论及行动哲学研究的深层关联得以彰显,同时也是对出现在决策论与博弈论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疑难的逻辑抽象,并且为阐明这些难题的本质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模型

  • 标签: 认知悖论 美国学者 认知逻辑 哲学研究 行动理论 逻辑悖论
  • 简介:2001年1月9日,社科院哲学所著名学者秀山先生为该所部分研究人员做了一场题为“我与哲学’’的报告。除了谈自己的治学经验外,先生着重讨论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德法哲学在存在、感性、时间和空间等一些基本问题上的推进工作。

  • 标签: 先生 近现代 治学经验 研究人员 学术报告 西方哲学
  • 简介:11月16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共同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学术机构的30余名学者与会。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研究员在会上致辞,秀山先生也作了精彩发言。《启蒙与自由》是秀山先生讨论康德的一部最新的代表性著作,体现了中国老一辈学者在该领域的最新建树,集中阐述了秀山先生对启蒙等重要问题的理解和反思。

  • 标签: 叶秀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康德 自由 清华大学
  • 简介:《管子·八观》篇倡导调查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的调研环境的分析工具。美国学者Johnson,G.和Scholes,K.于1999年提出了PESTMode,PESTMode是战略咨询顾问用来帮助组织检阅其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它一经提出,就被应用于公司战略规划、市场规划等,成为通用的分析工具。今天我们尝试着从《管子·八观》思想本源出发,与PEST模型比对分析,剖析《八观》思想中的环境调研理念及缺陷。

  • 标签: 《管子·八观》 调查研究 PEST模型 组织管理
  • 简介:洛书式SU(5)大统一数学模型的提出与论证(一)SU(3)夸克模型的洛书·八卦解王介南拙作《洛书数字空间观照下的奇点和宇宙创生问题》①中曾提到“一个体积为零的数学点”。这个数学点的数量描述如下图1②。图1洛书式以±1+0=±1为结构常数的连续极限如图...

  • 标签: 夸克模型 数学模型 洛书 大统一论 下夸克 八卦
  • 简介:苏格拉底在《小西皮雅》篇中对说谎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主动说谎的人比非主动说谎的人优秀,这是因为他在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中个人自身的原则比社会习俗更重要。从苏格拉底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论语》中孔子主张“父子互隐”的原因,可以发现孔子对于个人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有着极大的肯定,由此可知“父子互隐”和“为仁由己”也有着紧密的关联。

  • 标签: 父子互隐 孔子 苏格拉底 说谎
  • 简介:地区鉴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促进优势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的集中,可以提高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文章首先从产业发展基础优势、科技研发基础优势和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构建了地区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三维评价体系,然后运用该体系,以江苏省为案例,对其进行了技术创新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并进而对江苏省今后以及未来应重点进行技术创新的产业领域等进行了评价分析。

  • 标签: 技术创新 产业选择 评价体系
  • 简介:民族文化有共同的形上根源,价值根源平等,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复兴传统文化,要有理性认识。.以柏拉图“理型论”和宋儒“理一分殊”观安置人类文化,形成“文化三层论”的文化思想模型,可以确立复兴中国文化的理论基础。

  • 标签: 传统文化 理论模型 文化三层论 中国 民族文化
  • 简介:义利之辨,既为儒家的传统论题,在现代的意义世界里,也能转出它新的生命和新的形式。论语时代发轫的这一命题,与墨学的对峙与交通,经过董仲舒、程朱一系的补充或补订,兀然在有宋一代朗现出新的气象。水心环绕此命题所下的补正工夫,即是其中的一案。《水心别集》卷三说“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到了水心晚年来了个大的转换,一方面仍是义利并举,另方面则是利先义后,谓之“成利致义”。比照横渠、朱子用“心”来统贯“性”“情”二观念,水心在“义”与“害”的链接间,寻到了一个大写的“利”字:利,既可以是“义”,也可以是“害”,犹一剑双刃,较之“心统性情”,它是“利统义害”。故,就结果言,水心说坦荡地展臂拥抱墨学,却恰好造成对先秦儒义本学统的彰显,与小程子辨明兼别、融通儒墨的理一分殊说,有不二之妙。

  • 标签: 道德与功利 义利之辨 德性论 一体两面
  • 简介:【导语】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目的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乎“存在”等形而上学问题,而且还与“实践”和“德性”等概念密切相关。然而,随着西方哲学在今日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目的论”问题再次引起了哲学家的反思。一些人认为西方传统哲学已经走到了尽头;另一些人则指出,现代性危机恰恰是对传统哲学背叛的产物。这些观点见仁见智,本身并无高低之分。而从思路上看,它们一般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重读古希腊哲学家的经典,重新阐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而柏拉图带有浓厚隐喻色彩的“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推理严谨的“目的论”交相辉映,彰显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思辨魅力。

  • 标签: “目的论”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 推理 反思 目的性
  • 简介:本文以一类假想中的、很有可能曾经在中国乡村社区中发生过的抗交村提留款的集体行动为对象,以社会运动,集体行动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现有理论成果为基础,提炼出了用于解释村民家庭户是否参与了抗交村提留款的集体行动这一因变量取值的一系列自变量组群,从而再现了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传统中的四大理论取向——古典理论、文化主义、结构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综合,对于中国经验案例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抗交村提留款 中国乡村社区 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