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围绕赵岐《孟子注》,后世学者对告其人展开争论。就争论内容而言,涉及告与浩生不害、告与《墨子》中的告是否为同一人,告与墨子、孟子等是否为师生,告是否为杨朱学派等问题。本文论证告与浩生不害、《墨子》中的告不是一人,与墨子、孟子无师生关系;告不是道家人物,更不是杨朱学派或宋钎、尹文学派中人。

  • 标签: 告子 赵岐 孟子 墨子
  • 简介:从诠释学观点考察汉代新经学的建立和性格特征,可以证知,董仲舒《着秋繁露》新儒学哲学、人学体系的建立,是汉代新经学得以成立并成为汉代政治、伦理、道德、学术之全面指导思想的关键。董仲舒所以成功,除了政治和时代的风云际会,实有赖于其抓住了“人”这个根本,喊出了“人为贵”的响亮口号,并成功地完成了对先秦诸家学说的综合创新。

  • 标签: 文本 儒学哲学人学 对五经的新认识与诠释
  • 简介:承继前篇,本文以逐章解读的形式,对帛书《二厽》下半部分中的疑难词句和其中所涉及的易学问题进行了发掘和疏通,试图解决先秦及汉初易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 标签: 帛书 《易传》 《二厽子》
  • 简介:法治思想概述刘斌法家,按照历史常识解释,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法家曾经作为一个重要...

  • 标签: 思想概述 慎到 《汉书·艺文志》 法治思想 郭沫若 子法
  • 简介:再论抗战后期周海思想之变化马振犊众所周知,周海是汪伪集团中的第三号人物,他“下水”为奸是其在“抗战亡国”思想指导下主动的自觉行为,并且有一套汉奸“和平”理论以为根据。然而,在其投敌后,几年来奴才生涯,也使其思想心态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使其在...

  • 标签: 周佛海 抗战后期 蒋介石 日本 汪精卫集团 伪政权
  • 简介:8月15~18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儒道治理思想研究”优秀创新团队、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共同举办。南京大学副校长杨忠、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赖永海、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 标签: 治理思想 儒佛道 学术研讨会 哲学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 传统文化研究
  • 简介:山东大学主办,凤凰出版社、台湾商务印书馆协办的《海》首批重大成果发布暨“两岸古籍珍本合璧工程”论证会,于2013年11月30日在山东大学召开。

  • 标签: 成果 珍本 工程 两岸 文化业 山东大学
  • 简介:厥,是商周时期海岱地区的一个东夷小国,由于传世文献奇缺,人们对其历史和文化面貌知之甚少。据甲骨文和金文知其在商代已经建国,西周被封为子爵国,大约存有400年以上的历史。

  • 标签: 氒方 厥子 海岱方国 青铜器
  • 简介:《文》古今本成书年代考张杰郑建萍《文》是黄老之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但是学术界对它的真伪颇有争议,特别是河北定县40号汉墓有关《文》的文献出土以后,它更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仅讨论《文》中的一个问题,即其成书年代。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

  • 标签: 《文子》 《老子》 《淮南子》 成书年代 古今本 《韩非子》
  • 简介:公案历来聚讼不已。竹简《文》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更大关注,但是在关键的问题上仍旧有很大分歧。本书直面学术难题,重点考察了竹简《文》与传世本《文》的关系,以及两本《文》与《淮南》的关系和竹简《文》的撰作年代及主题思想。通过缜密考证和深入分析,作者认为,

  • 标签: 竹简《文子》 出土文献 公案 书讯 《淮南子》 主题思想
  • 简介:<正>《淮南》是由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122年)主持、众宾客集体撰写而成。这是继《吕氏春秋》之后,一部以道为主兼采众说的体系较完整的鸿篇巨制,对汉以后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仅就《淮南》哲学思想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加以论列。由于刘安哲学是董仲舒哲学的对立面,所以也不得不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研究。

  • 标签: 《淮南子》 哲学思想 董仲舒 《缪称训》 《吕氏春秋》 “真人”
  • 简介:《管子》对《淮南》的影响,体现在文本和思想两个方面。《淮南》中,既有对《管子》文本的袭用,也有对《管子》思想的继承。这与汉初的社会思潮和该书的编撰意图有关,也与淮南王刘安门下聚集了一部分来自齐地的学者有直接关系。

  • 标签: 《管子》 《淮南子》 文本 思想 影响
  • 简介:公元5世纪初,儒学经由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从中国传入日本,6世纪初,佛教经由同样的路线传入日本。至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主持推古朝的政治外交,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直接从中国隋唐帝国输入先进的文物制度,儒学和佛教在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层面,开始对日本文化发挥影响。本稿拟以推古朝圣德太子摄政改革期间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以及“三经义疏”等为主要依据,考察圣德太子对儒学和佛教的兼收并蓄,了解儒同样作为外来文化是如何得以互无冲突地适用于彼邦,藉以探讨儒思想之于多元文化中得以会通的共同价值基础所在。

  • 标签: 圣德太子 儒佛会通 冠位十二阶 宪法十七条 三经义疏
  • 简介:五代十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已,但仍延续了唐代以来儒道三教并存的多元信仰格局。儒道信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地域中分布、影响不一,总体来说,儒家思想居于五代社会信仰格局的主导地位,道、信仰仅作为儒家信仰的补充而存在。本文以历年出土的五代十国墓志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文献,对墓志中所反映的五代时期社会信仰状况作了探讨。

  • 标签: 五代十国 墓志 信仰 儒道佛
  • 简介:“唯不报”是《仪礼·丧服》中很少见的郑注直接纠正传的注释,本文认为围绕传注分歧的争论并不涉及礼学的根本原则,其背后的真正问题包括三个层面——大夫尊降旁亲、大夫之子压降旁亲、大夫命妇不降而报大夫之子。整篇文章的论证逻辑是:经文举大夫之子而包大夫,大夫、大夫之子皆不降其旁亲为大夫命妇者,但原则不同,大夫因尊同而不降。大夫之子因压于父尊而不降。大夫命妇不降大夫之子,是报服而非本服。此外,本文还整理了《丧服》中所有涉及报服的经和传,对报服的经典定义“旁尊报卑之服”提出了一点不同看法。

  • 标签: 仪礼 丧服 唯子不报 尊降 压降 报服
  • 简介:积极继承和创新发展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方略和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淮南》中诸如“以民为本”的社会管理价值观、“论世立法”的社会管理尺度、“舆论有为”的社会管理手段和“人尽其才”的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的爬梳和挖掘,阐发其对中国现当代管理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 标签: 《淮南子》 管理智慧 现代价值
  • 简介:《文》是黄老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对老子的“自然→无为→自为”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文》突出强调了“时变”、“因循”、“法度”和“尊君”,同时《文》思想具有强烈的“重实用”、“尚功利”倾向,这一切均与老子着眼于“理想”、“超越”和“批判”的思想特点和致思路径完全不同。

  • 标签: 《文子》 老子 修正
  • 简介:从《论语》注释史来看,关于“在齐闻《韶》”典故,宋代讨论的热点问题是孔子何以可能固滞的长达三月不知肉味的问题。由此问题出发,程颐认为“三月”是“音”字误,朱熹认为当增“学之”二字。程颐和朱熹之说影响巨大,门人皆附和师说。但是,和程颐同时期的陈祥道反对“学之”之说。“在齐闻《韶》”伤心说(孔子伤心于《韶》乐至齐而三月不知肉味)在宋代并未绝响,郑汝谐和蔡节是代表。宋元之际的金履祥对“在齐闻《韶》”论述最为详尽,附和朱熹之说,认同赞美说(孔子陶醉于《韶》乐之美而三月不知肉味)。

  • 标签: 《论语》 《韶》 宋代
  • 简介:《淮南》中引《易》或与易学相关的内容,应本之于《淮南道训》。这些内容与帛书《易传》及《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易学古籍都有着十分密切的传承关系。通过相关章节的比较,我们认为《淮南》中引《易》论《易》的文字,确由帛《易》流传而来,确为孔子之传。《淮南》中论“五帝三王”的内容或与《韩氏易传》相关。《淮南·天文训》包含了丰富的象数易学理论,有些可能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古五》的遗说,有些则是魏相《易阴阳》的内容,还有一些与京房易学中的“纳甲”筮法相合辙。

  • 标签: 帛书《易传》 《古五子》 《易阴阳》 京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