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李氏朝鲜儒立国,严守夷夏之辨,在明清易代后对中国心生鄙夷,导致其固步自封。燕行使北学派的奠基人洪大容对夷夏之辨进行了深入反思,他晚年的作品《医山问答》中体现了他成熟的新华夷观,而其理论基础“天视物”正来源于《庄子》的“道观之”。

  • 标签: 《庄子》 洪大容 《医山问答》 华夷观 以天视物
  • 简介:法治社会中,司法公信力在个案中的实现有赖于对当事人程序权的充分保障。在现代民事诉讼中,证明权是当事人程序权的核心,而证明权生成的实定法基础也只存在于近代之后的民事诉讼制度中。历经改革的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与证明权相契合,既具备了证明权生成的实定法基础,也亟待证明权的有效配置提升民事诉讼结果的正当性。

  • 标签: 证明权 程序权保障诉 讼证明方式 民事诉讼构 造审前程序
  • 简介:王安石博闻广览,尤爱《老子》,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曾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司马光也说“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其所注《老子》,对王秀、陆佃、吕惠卿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亦一代宗匠也”。可惜王注《老子》仅前十一章原注尚存,其后注文已散佚,今人容肇祖、蒙文通、严灵峰先生纂辑散见材料加以整理,务使王注得以再传。今仅就辑佚的材料和王氏与《老子》的相关材料,从学与道人手来研究王安石在《老子注》中实现的价值转向。

  • 标签: 《老子注》 价值转向 王安石 为学 《郡斋读书志》 《老子》
  • 简介: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之“中”的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的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儒家的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的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之“中”的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的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之“中”训“常”更为合适。

  • 标签: 规律
  • 简介:古人字前的“伯”:“仲”、“季”或“子”,或存或省,并非不可变通。《论语·雍也》篇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上博楚简《仲弓》显示仲弓向孔子请教的多是临民为政之道。《说苑·修文》说“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史记·李斯列传》说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这些皆可间接证明苟子承传了孔子、仲弓一系之外王儒学。在《孟子》书中,提到孔门十哲中的九位,唯独少了仲弓,苟子则极力批判子思和孟子。由此看来,弓荀学派之外王儒学,与思孟学派之内圣儒学相区分,似并非向壁虚造。

  • 标签: 荀子 子弓 仲弓 孟子 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