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正>矛盾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最有效的手段。今天,我们党领导十亿人民正在全面改革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我们应当在更广的角度上、更大的深度上和更高的精度上运用矛盾分析,认识并解决改革中的各种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对立统一学说,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可以认为:要系统地运用矛盾分析,“五定”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五定分析”,就是定性分析、定位分析、定点分析、定量分析、定势分析。为了使“五定”分析成为矛盾分析的组成部分,必须把对立统一的精神实质贯穿到“五定”分析中去,

  • 标签: 矛盾分析法 经济体制改革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企业 商品经济
  • 简介:阶级分析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社会革命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识社会本质的一个基本方法。在我党早年历史上,陈独秀和毛泽东都运用过阶级分析方法来理解中国现代社会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革命理论。今天,我们将他们关于阶级

  • 标签: 阶级分析 革命理论 中国现代社会 国民革命 农民运动 革命阶级
  • 简介: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原则吗?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回应十分流行,它们分别是以分析和反思平衡来重新解释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特别是正义原则)。但这两种回应都忽视了如下问题:其一,分析和反思平衡本身并非是可靠的,前者甚至不一定适用于规范性命题(包括涵盖政治原则的各类命题),后者并非真正的平衡;其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自身特点要求一种敏于事实(总体性事实)的方法,而这种方法与分析和反思平衡有着显著的差异。

  • 标签: 分析法 反思平衡法 敏于事实的方法 马克思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毛泽东与马克思、列宁似乎持有不同的农民观,尤其是毛泽东的农民观似乎很难被纳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中。但实际上,毛泽东的农民观并没有偏离马克思与列宁在阶级分析方面所坚持的基本原则;相反地,毛泽东以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为原型所提出的农民观,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在此意义上可被视为阶级分析的一种中国式表达。

  • 标签: 农民观 阶级分析 毛泽东 马克思 列宁
  • 简介:毛泽东在80年前发表的《矛盾论》中论述的矛盾分析,蕴含着对矛盾进行定点分析以把握矛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定位分析以把握矛盾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定性分析以把握矛盾的质的规定,进行定量分析以把握矛盾的量的规定,进行定势分析以把握矛盾的运动规律这“五定”要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运用矛盾分析看待与处理新的实践中的各方面重大矛盾问题,成为自觉继承、运用毛泽东矛盾学说的典范。

  • 标签: 毛泽东 习近平 方法论 《矛盾论》 矛盾分析法
  • 简介:近年来,案例分析由于在诸多学科的教学中收效显著,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获得普遍的应用。本文以一段有关唯物辩证法的案例分析为例,对案例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适用性提出质疑,强调在使用任何教学方法之前应首先反思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度与相关度,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 标签: 案例分析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 适用性
  • 简介: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式,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首要问题。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根植于深厚的唯物辩证法,即抓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根本社会矛盾并深刻阐明其运动发展的规律。本质论中的五个本质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各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三个原则: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须以生产力的一定解放和发展为基础;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 标签: 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论 历史唯物论 历史辩证法
  • 简介:政党执政方式的合法性,是大多数公民对政党执政方式的自觉认同。一个政党获取执政方式合法性的基本途径,是构建一种支持该执政方式的同质文化、证明该执政方式有效的业绩和合理的政府组织结构。苏共执政方式的种种弊端,最终耗尽了执政的合法性,这是导致苏共失去执政地位的重要内因。

  • 标签: 苏联共产党 执政方式 合法性 政治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发展的梳理,结合国际货币体系下的权力和利益关系状况,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转嫁的过程和机理,并进一步揭示出世界石油危机和粮食危机是金融危机转移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最后,总结了美国金融危机及其转嫁的本质和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 标签: 金融危机 转嫁 通货膨胀 政治经济学
  • 简介:可持续城市经营的概念是城市经营理念发展与丰富的产物,其含义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或经济干预手段,促使城市各系统之间都能够协调稳定地发展,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整体效益,从而达到良性互动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经营具有多目标性,其中,良好的城市生态是城市经营的重要目标。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生产力的运行受到生态环境的恒定的制约。建设生态城市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其中包括良好的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的政策环境体系和科学的消费结构等。

  • 标签: 城市经营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 简介:20世纪20年代,中国政治状况的混乱无序与当时中国青年一代的狂热极为相似,身处各种思想观念及各种探索救国道路活动的漩涡中苦苦奋斗挣扎。本文从中国激进政治语境、新旧之间冲突的背景以及一战后赴勤工俭学运动等不同维度进行探讨,并对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代际危机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相较于西方青年迷茫的一代而言,赴欧求学的中国青年则是奠基的一代。

  • 标签: 勤工俭学运动 迷茫的一代 奠基的一代 新旧危机 无政府主义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以CNKI中“核心期刊”和“CSSCI”为检索源,经过人工筛选得到3550篇文献为分析样本,运用文献计量学和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对国内-9术界关于党内民主的研究进行概况解读、热点透视和前沿把握。研究发现,热点主题以“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党的建设”“党员”为核心展开。随着时代变迁,研究主题不断拓展、深入和创新,“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法规”“政治生态”成为当前党内民主研究的学术前沿。在新时代,该研究领域应以已有研究为经验借鉴,结合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继续推动党内民主建设。

  • 标签: 改革开放 党内民主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可视化工具
  • 简介:<正>马克思在大学学的专业是法学,但他的兴趣却更多地在哲学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马克思认为,历史上的法学体系大多缺乏人文主义的哲学基础。早在1833年,马克思便认为,如果不考虑的人文哲学基础,单纯的法制并不足以使社会稳定和有序。马克思认为,单单依靠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精神并不能达到社会稳定而有序的发展,因为人类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粗野、迷信、不合理的利己行为,所以,马克思一度曾认为,"人是自然界惟一达不到自己目的的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虽然人皆具有神性,如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哲学基础 法律体系 法哲学 市民社会
  • 简介:作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中国语境中的文学人类学研究形成了许多新的方法,多重证据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多重证据立足于材料的拓展,在比较的视野中进行"以西援中"式的学术改造,中西材料的相互文本化成为其问题所在。在文学人类学批评实践和方法论建构中,如何关注中国本土经验和个体性经验,使得文学研究人类学视野中的审美维度得以彰显就成为其深入发展的关键。

  • 标签: 多重证据法 文本化 文学人类学
  • 简介:与集中研究“人类解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相区分,对《〈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人类解放”的前提问题。“神圣形象”就是人的自我异化,其根源在于“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然而,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批判“非神圣形象”自我异化的根本任务。这就是“人类解放”的前提。从宗教批判出发,明确解放是人从国家和政治统治中解放出来。从政治批判出发,表明解放必须从“德国人”的政治解放上升到“人”的普遍解放。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力量在于现实的变革,即无产阶级通过彻底的革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 标签: 宗教批判 政治批判 前提批判 人类解放
  • 简介:比奥·维吉教授与海克·费德纳教授是齐泽克研究与批判理论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已出版相当数量有影响的论著。目前两人共同担任英国卡迪夫大学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9月下旬第五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召开期间,笔者在杭州约两位学者进行了访谈。话题由齐泽克理论出发,延伸至资本主义批判、拉康理论和马克思学说,两人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理论思考和重要学术成果。

  • 标签: 齐泽克 资本主义危机 拉康 马克思 批判理论
  • 简介:弗朗兹·农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融合了多种理论资源,他通过精神分析的视角揭示了黑人在面对殖民统治时内心的动荡不安以及他们在身份认同上陷入的严重危机。与农所运用的精神分析具有同样效果的是,他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对话在认识层面进一步祛除了这一欧洲思想的消极影响,并论证了殖民主义造成的恶果;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修正中,农明确了斗争的方向,这些都为他的反殖民主义立场打下了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

  • 标签: 弗朗兹·法农 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 曼诺尼 殖民语境
  • 简介:《〈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第1、2期合刊上的政论著作。其中首先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问题。他以时代的高度揭露批判了德国现实社会制度的落后性和反动性,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局限性和虚伪性。阐述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的前提和动力问题。论证了革命理论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新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头脑"和"心脏"相同一的密切关系。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观与政治观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 标签: 法哲学 人的解放 现代国家 物质武器 精神武器
  • 简介:在以往的研究中,马克思的辩证法要么因其"唯物的"性质而导向一种强调其唯物性质的研究,要么因其与阶级理论和资本理论的关联而导向各种社会批判理论。对唯物性质的过分强调,有时却使得这一辩证法沦为一种庸俗的经验方法;而对革命性批判性的单面执著,则忽略了辩证法之为方法论的各种前提性问题和复杂情形。在这一背景下,本文有意暂时悬置"唯物的"和"革命的"这两个维度,单单从纯粹方法论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辩证法,并试图以"抽象"为切入点重新阐释这一方

  • 标签: 马克思 辩证法 抽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