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7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实践概念的形成经历了自我意识活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感性的人的活动的长期逻辑嬗变。马克思从描述性的角度而非概念抽象的角度来阐释实践概念的本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不是用概念等抽象的东西来把握世界,而是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系统梳理马克思实践概念形成的逻辑嬗变历程,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实践 自我意识活动 主体的对象性活动 感性的人的活动
  • 简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政治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文化建设要融入生态文明要素,社会建设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在实践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提出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制度、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以及多方参与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 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青年发展和青年工作提出一系列新论点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时代课题,深化了对新时代青年工作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思想。习近平青年工作重要思想是系统论述新时代青年工作规律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

  • 标签: 习近平 青年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是为了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对内是为了凝聚社会共识和引领社会风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根源 实践意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哲学的范畴,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问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看它能否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如果某个事物能够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具有对人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主体的生存发展有积极肯定的意义,这种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反之,则是无价值的。

  • 标签: 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 邓小平 实践 主体需要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党的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筑牢党长期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本质是党性教育,核心是思想教育,落脚点是提升党员服务人民和社会能力的实践教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要把握其科学内涵与丰富的内容体系,具体应从理论、制度、精神、历史、思想和实践等视角加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落实党员廉政法制教育,提升党员的法治意识;加强党员“四个自信”教育;强化以红色文化为核心要素的党史国史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党员的精神价值诉求;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党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难题。

  • 标签: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中国共产党 理想信念
  • 简介:邓小平善于用辩证的方法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这是他的一大鲜明特点。'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判断价值的一个目标,但不能涵盖他判断事物价值的全部方法。邓小平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包括'价值目的'分析和'价值判断'方法两个层面,在宏观价值判断上,他坚持社会发展的'目的论'思考维度,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判断事物的价值,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依据。在具体事物价值判断上,他坚持数量、质量、点面结合,正确把握事物的数量关系、质量关系以及'点''面'关系。邓小平判断事物价值的特点是始终坚持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唯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邓小平价值判断方法的补充、丰富与突破。

  • 标签: 邓小平 价值目的 价值判断 判断方法
  • 简介:2017年是《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研究“两论”的当代价值要深入探讨“两论”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及“两论”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

  • 标签: 实践论 矛盾论 当代价值
  • 简介:2017年是《实践论》《矛盾论》发表80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研究“两论”的当代价值要深入探讨“两论”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及“两论”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

  • 标签: 实践论 矛盾论 当代价值
  • 简介:社会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系,其目标是优化社会结构,关键在于改善社会民生,基础是夯实基层社区,途径是创新社会治理.内核是改革社会体制。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价值遵循体现为人民性的主旨、正义性的诉求、适当性的标准、法治性的规范与精准性的锚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上要“清”.深刻认识到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布局上要“全协同发展各类社会民生事业;体制上要“破”,改革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机制上要“实”,以五大机制切实保障社会建设的稳步进展。

  • 标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 社会治理
  • 简介:<正>每个时代的青年恐怕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成长于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的一代青年喜欢谈“自我价值”。用直白的话说,“自我价值”就是自己的价值。毋庸讳言,个体“自我”是客观存在,因而也必然有其意义和作用,问题的区别仅仅在于,意义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孤立地谈“自我价值”如同孤立地说一个人的美丑,这既不可能,也

  • 标签: 个性特征 自我价值 美丑 思想 当代青年 自我实践
  • 简介:<正>近代以来,全球化浪潮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价值观上.就在于全球化一方面促成了全球范围内引人注目的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也在世界上引起了普遍而激烈的价值观冲突。作为价值观上的两种矛盾趋向,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不仅共存于全球化运动之中,而且它们之间还具有一种特殊的内在联系。全球化中这一普遍而奇异的矛盾现象.本身就构成了全球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鉴

  • 标签: 全球化浪潮 价值认同 价值观冲突 西方价值观念 全球化运动 民族认同
  • 简介:效用抑或劳动孰为价值源泉的争论在经济思想史上由来已久。发生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间的争论表明:把效用归结为价值源泉的学说,由于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衡量效用的尺度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认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的量的尺度的劳动价值学说,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角度看,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 标签: 马克思 价值悖论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 简介:以制造业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新的车间革命,没有改变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也没有否定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科学论断。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和生产劳动思想,凡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并实现商品价值的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均属生产性劳动,都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和物化劳动在使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创造价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推进,没有改写收入分配同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率无关的基本思想。总之,新生产方式变革非但没有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反而在收入差距拉大、劳资关系紧张、公平正义问题凸显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不可或缺。

  • 标签: 工业4.0 价值链 价值创造 价值分配 公平正义
  • 简介: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著作之一,自从发表以来就被人们反复的解读。在当前,面对实践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的新高度,有必要以此为视角来分析《实践论》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国传统实践哲学以及中国革命实践三个方面的关系,以显现其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实践哲学 《实践论》
  • 简介:周恩来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学习传承周恩来精神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周恩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价值观目标的积极追求者.是社会价值导向的努力推进者,是个人行为准则的模范引领者。周恩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相契合。周恩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吸纳世界文明成果上的成因与取向相统一。周恩来精神还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求真务实的培育原则、干部示范的培育重点、说服教育的培育方法等重要方略及样本。

  • 标签: 传承 周恩来精神 培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
  • 简介:“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之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对人民幸福问题高度重视。人民幸福不仅具有目的性价值,而且具有手段性价值。提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减少人民痛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社会怨恨是社会动荡和社会溃败的深层根源。正确认识人民幸福的双重价值对于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人民幸福 目的性价值 手段性价值 社会转型
  • 简介:网络为民价值理念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日新月异,让13亿多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成为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的必选之路。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民期待和需求,把握网络信息化发展规律,立足互联网全球化的新态势和我国具体国情,不断以创造性的理论和战略举措推动我国网络信息化的繁荣发展,积极践行网络为民的价值理念。习近平网络为民价值理念贯穿于建设网络强国、创新互联网技术和培养网络人才、建立互联网治理体系和保障网络安全、发展网络经济和繁荣网络文化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中。

  • 标签: 习近平 网络为民 价值理念
  • 简介:所谓价值观自信,首先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自信,但其根本内容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自信,同时还是基于“三个自信”基础上的一种自信。价值观自信的底气源于“四个来自于”。坚定价值观自信不仅有利于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筑牢社会转型期思想基础,还有利于坚定“三个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价值观自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使人们从对社会主义教条化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对待中西文化成果,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期增强价值观认同;抓住重点人群,拓展核心价值观融入领域,在实践养成中坚定价值观自信;遵循价值观建设的固有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价值观自信。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自信
  • 简介: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了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历史形式、内在机制和内外动力。论文认为,社会价值指向是人预设的社会发展的应然状态;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三个历史形式;人在实践中对"社会器官"的构建、对"社会器官"的意义反思以及人在意识中对社会价值指向的重构,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内在机制;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社会实践是社会价值指向发展的外部动力。

  • 标签: 社会 价值 价值指向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