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9 个结果
  • 简介:社会认识的科学问题,是社会认识论研究的诸多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厘清社会认识论其他基本问题的关键所在.就社会认识系统而言,以社会为认识对象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的前提,以社会为对象来确定的社会认识中介是社会认识得以科学的具体方式;就社会认识形式而言,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必然会努力使各种形式的社会认识符合社会客观实际,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社会认识虽然是一种悖论式的认识,但其客观性、真理性与现实仍占主导和决定地位,科学仍是人们进行社会认识活动必须遵循的前提条件;就社会认识的功能而言,人们解释社会、规范社会及改变社会的活动也都要求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因此,社会认识的科学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努力实现社会认识的科学.

  • 标签: 社会认识 社会认识论 科学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学科基本理论范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线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它是反映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深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基本要求。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主线问题,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二级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为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主线
  • 简介: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阐述了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主体的学说。当前,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现代技术革命和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工作,是我们面对的两种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技术革命进一步发展了人的能力,改革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促进了主体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毛泽东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具有更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认识主体 毛泽东选集 认识客体 主体能力 个体认识 马恩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两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命题。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核心概念与命题内涵的认识尚不尽一致,有多种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研究学科的核心命题,是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建构的逻辑前提和基础。而对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核心命题相关的重要命题的厘清,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成果,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及其学科建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 转化 核心命题
  • 简介:学界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的研究,尚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发展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的内涵,学界目前主要有'单主体说''双主体说''三主体说''四主体说''五主体说'等几种不同观点,已有成果为继续深化本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而言尚属于起步的阶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的整体性研究,需要在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对其概念内涵作出进一步界定的基础上,兼顾历史与现实、整体与局部、个人与群体,对其做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群体的具体分析。同时,在对其进行整体把握中,注意遵循历史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的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内涵区分 层级构成 研究原则
  • 简介:毛泽东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他反对将孔夫子变成孔圣人、将儒家学说作为统治工具,反对各种形式的孔教活动。正因为毛泽东既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所以他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马克思"和"孔夫子"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 标签: 毛泽东 儒学 孔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品格。应以问题导向、问题意识和问题逻辑认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纵向的时间维度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眼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以初心换得民心、靠民心赢得胜利的历史。横向的空间维度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正面阐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同时,先后出现一系列"不",这也是进一步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又一认识维度。

  • 标签: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认识逻辑
  • 简介:目前,在关于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理论具体的阶段,有的同志把这一阶段叫做实践认识阶段,我认为应该叫做'具体认识阶段'。这个论点是可以成立的。其实,这是毛泽东认识论思想中实际上已包含非常重要的思想。具体认识就是指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所形成的关于未来实践

  • 标签: 认识阶段 理论具体化 认识论思想 发展阶段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论》
  • 简介:《讲话》在"为人民"、"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中所最终确立的,是"为工农兵和怎样为工农兵"这一"基本方针"和"根本方向"。以"人民方向"来概括《讲话》宗旨与精神,并以此来置换或取代"工农兵方向",在理论上是不准确的。《讲话》的"工农兵方向"是由《讲话》的言说对象、言说任务、言说语境和言说立场决定的。毛泽东"人民方向"的思想和理论,主要表现在《新民主主义论》而并非《讲话》中。理论话语中的"工农兵方向"和"人民方向"之间的差异,暗含有"社会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不同指涉与路向,根源于"党内"与"党外"、"党性"与"人民性"、"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立场之间的差异。"工农兵方向"和"人民方向"是可以整合也应该整合的,但不能相互取消和替代。"人民方向"和"工农兵方向"之间的理论张力极具弥散性、包容性与穿透性,它为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源发性动力和广阔的开放性空间。在"左"的路线支配下,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以"工农兵方向"取消和否定了"人民方向",教训是深刻的。重温《讲话》"工农兵方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在于文艺工作者应该增强自己的社会意识、时代意识和使命意识,为弘扬主旋律,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 标签: 《讲话》 工农兵方向 人民方向
  • 简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弄清楚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要明确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我们判断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重要依据。从经济社会形态看,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主体社会形态看,当代中国正处于从'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渡时期;从技术社会形态看,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后期;从交往社会形态看,中国正处于从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时期。

  • 标签: 当代中国 经济社会形态 主体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 交往社会形态
  • 简介:<正>对于改革的根本目的,应该说理论界已经有了共识,也有了明确的表述,那就是,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十余年的实践证明,认识到了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坚持,当改革遇到这样或那样干扰的时候,有人往往在理论上就发生动摇,在实践的一些环节上,也往往出现对改革根本目的的偏离,由此造成严重的后果。有鉴于此,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同时,有

  • 标签: 实践证明 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 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社会
  • 简介:朱亚坤在《人文杂志》2016年第9期撰文认为,雇农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毛泽东对雇农的阶级归属认识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他既有过雇农属于农民阶级的看法,又有过雇农属于工人阶级的判断,而后逐步将雇农确定为农村工人阶级。对此可从传统、现实与策略三个角度加以把握:一是中国传统将雇农归属于农民和马克思主义将雇农归属于农村工人之间的话语冲突,使得雇农亦“农”亦“工”有其传统影响.

  • 标签: 农民阶级 毛泽东 再认 农村社会 工人阶级 中国传统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大生产运动,经过了哪些阶段,解决了哪些问题?理论界以前对此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进行了研究和再认识:从阶段上看,经过了1938至1940、1941至1942、1943至1945的三个阶段。从解决问题上看,不仅解决了抗日军民吃穿用等严重的物质困难,也推动了工业、科学技术和城市工作的发展,还树立了劳动光荣、人民至上和重视生产力的观念。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大生产运动
  • 简介:研究历史,意在前瞻。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与现实一直是在与资本主义的复杂关联中进行的。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尤其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对于党的事业、中国社会的顺利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我们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总结、借鉴这些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当前和未来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制度,吸收和利用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有益于社会主义的文明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研究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无疑能给今人提供有价值的历史经验和教育。

  • 标签: 毛泽东 资本主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理论
  • 简介:<正>近年以来,哲学界有些同志在著作(见吴江著《认识论十讲》,198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文章(见冯永宽《“哲学就是认识论”浅析》,《毛泽东思想研究》1983年创刊号)中,反复论述所谓广义的认识论与狭义的认识论,强调广义的认识论,批判狭义的认识论,说“哲学就是认识论”是“一个科学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我认为这些说法是缺乏理论根据的,哲学与认识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二者之间虽有联系,

  • 标签: 理论根据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认识论 逻辑学 辩证法
  • 简介: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既有政治色彩,也有学理之耕,且应以学理讨论为主,政治论战次之。这场争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但和传统观点将之归功于政治意识决裂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的观点不同,本文恰恰认为,这场争辩的学理性,及其在争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开放、自由和包容的氛围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的最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则表明在开放的争论中,马克思主义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容易大众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 学理对话
  • 简介:从新的领域、新的视角对认识论系统探讨的新著《论无知-一个新的认识域》,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论无知》是年青作者鲍宗豪副教授的创新之作。该书有以下儿个特点:一、粉力开创全面建构在日常生活中,无知意味着愚昧、落后,缺乏教育和文化道德修养。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不拒斥无知。历史活动中人的认识不可能绝对摆脱无知。

  • 标签: 著作出版 历史活动 道德修养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认识主体 方法论原则
  • 简介:历史本质上是人的活动史,作为社会历史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的历史观,既要正确地认识社会历史,也要合理地评价和导向社会历史的发展,应当是认识维度与价值维度的统一。唯物史观作为完整严密的社会历史观,不仅包含着科学的社会历史认识,也包含着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优秀价值取向。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价值取向要以科学认识为基础,科学认识要以价值取向为导向。正确认识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关系,既有助于在理论上确立唯物史观的完整性,也有助于在实践中理解和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 标签: 唯物史观 价值取向 科学认识 人的发展
  • 简介:马克思一直将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实证科学”,但他以辩证法构建的“实证科学”实际已经颠覆了传统知性科学的核心原则,是以“批判性”为核心特征的大写的科学。这种“批判的实证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研究领域知性方法的肤浅性,社会实在作为无限性的存在,不能由知性逻辑把握,只能在辩证法的批判逻辑中否定地展开。“批判的实证科学”既超越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科学范式,也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它作为“新世界观”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呼唤着一次新的精神革命。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 实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