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邓小平善于用辩证的方法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这是他的一大鲜明特点。'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判断价值的一个目标,但不能涵盖他判断事物价值的全部方法。邓小平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包括'价值目的'分析和'价值判断'方法两个层面,在宏观价值判断上,他坚持社会发展的'目的论'思考维度,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判断事物的价值,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依据。在具体事物价值判断上,他坚持数量、质量、点面结合,正确把握事物的数量关系、质量关系以及'点''面'关系。邓小平判断事物价值的特点是始终坚持客体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唯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邓小平价值判断方法的补充、丰富与突破。

  • 标签: 邓小平 价值目的 价值判断 判断方法
  • 简介:效用抑或劳动孰为价值源泉的争论在经济思想史上由来已久。发生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间的争论表明:把效用归结为价值源泉的学说,由于很难找到一个有效的衡量效用的尺度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认为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的量的尺度的劳动价值学说,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角度看,都是经得起考验的。

  • 标签: 马克思 价值悖论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 简介:以制造业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新的车间革命,没有改变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也没有否定活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科学论断。依据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和生产劳动思想,凡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并实现商品价值的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均属生产性劳动,都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和物化劳动在使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创造价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推进,没有改写收入分配同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率无关的基本思想。总之,新生产方式变革非但没有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反而在收入差距拉大、劳资关系紧张、公平正义问题凸显的新的历史背景下不可或缺。

  • 标签: 工业4.0 价值链 价值创造 价值分配 公平正义
  • 简介:“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本质之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对人民幸福问题高度重视。人民幸福不仅具有目的性价值,而且具有手段性价值。提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减少人民痛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人民幸福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手段,社会怨恨是社会动荡和社会溃败的深层根源。正确认识人民幸福的双重价值对于当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人民幸福 目的性价值 手段性价值 社会转型
  • 简介:所谓价值观自信,首先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自信,但其根本内容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自信,同时还是基于“三个自信”基础上的一种自信。价值观自信的底气源于“四个来自于”。坚定价值观自信不仅有利于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筑牢社会转型期思想基础,还有利于坚定“三个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强价值观自信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使人们从对社会主义教条化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对待中西文化成果,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转型期增强价值观认同;抓住重点人群,拓展核心价值观融入领域,在实践养成中坚定价值观自信;遵循价值观建设的固有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价值观自信。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自信
  • 简介:知识生产力是以知识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创新为灵魂和核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形态。知识生产力的相关研究,克服了过去仅从物质生产力的视角界定生产力的做法,扩展了生产力的涵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容,具有重大理论及实践价值

  • 标签: 知识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 唯物史观
  • 简介:李桂荣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12期撰文认为,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开启了东方大国对先进的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求索,而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顾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主要内容,不但发现其极具代表性,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不懈追求,更能够看出他是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先声和实践先导,是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的宝贵财富。

  • 标签: 社会主义理想 价值观体系 毛泽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理论教育
  • 简介:邓小平立足国情又放眼世界思考中国反贫困的战略意义,他认为反贫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的反贫困事业不仅关乎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更能促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邓小平从两个层面阐明了反贫困的价值目标,一是国家兴旺富强;二是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帮助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摆脱贫困是中国反贫困的着力点;要探索一条通过改革开放,制定并实施由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战略,大力发展农业,先富带后富,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的反贫困道路;反贫困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指导下,中国的反贫困事业成就卓著。学习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对于当前做好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反贫困 共同富裕 全面小康
  • 简介:文章从时代、哲学和实践三个维度考察后,将长征精神的主旨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忠于革命,艰苦奋斗、乐观主义,顾全大局、民主团结,独立自主、敢闯新路,依靠人民、同甘共苦五个方面。并认为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始,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是共产党人和红军跨越时空的正能量,对于今天我们战胜各种困难、落实民主集中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 标签: 长征精神 主旨内涵 当代价值
  • 简介:社会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民生观、"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的社会治理观共同构成了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主体内容。人民观是贯穿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一根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价值取向。分析、研究和总结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发掘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意义,对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建设思想 主体构成 价值取向
  • 简介: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灵魂与核心,是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入门之学”。深入探讨毛泽东人民观的来源,从毛泽东的实践探索中积极挖掘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对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毛泽东 人民观 当代价值
  • 简介: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以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以开展农民文化教育和农民科技知识普及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硬件,以丰富多彩的大众文艺活动开展为辅导,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毛泽东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的领导,以农民为本,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标签: 毛泽东 农村文化建设 当代价值
  • 简介:邓小平对国家治理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经济治理的关键是协调政府治理与市场治理的关系,走市场经济道路,注重经济民主;政治治理上要实现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的法制,切实推动党政分开;文化治理要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开放又要有所选择;社会治理同样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改善社会风气,必须抱着开放、包容、谦虚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治理制度;生态治理要注重科技应用和科技创新,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党的建设要注重改善党的领导,坚决惩治腐败。邓小平国家治理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邓小平国家治理思想对当前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要有坚定的方向和原则,科学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秉承改革开放的战略思维,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以科学发展为核心,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 标签: 邓小平 国家治理 基本原则 当代价值
  • 简介:申文杰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无论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政治功能,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占有突出地位。毛泽东对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做了多方面阐述,

  • 标签: 意识形态理论 毛泽东 政治家 功能理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简介:长征精神的形成为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实践所催生,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殊死搏斗,党内正确军事路线与错误军事路线激烈斗争,红军将士顽强生命意志力与恶劣自然环境相较量的结果。长征精神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定内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语境下弘扬长征精神,能够传播红色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维护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促进新时期中国精神的重建与升华,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神动力。

  • 标签: 长征精神 历史形成 时代价值
  • 简介:认同是个体行动意义的重要来源,它为个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了基本参照,决定着其行动的方向和力量。认同也构成了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对于一种政治统治而言,民众能否对其产生认同感,认可其政治理念、政策主张,是判定其存在是否具有合法性的关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引导民众认同和支持社会期望的价值理念,巩固和提高民意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在价值流动、多元化、私人化的现时代,如何引导富有理性反思能力的个体对社会主导价值观产生认同感,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 现代性 认同 价值
  • 简介:温红彦、盛若蔚在2016年2月29日《人民日报》撰文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对于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肩负着历史重任,

  • 标签: 党委会 当代价值 毛泽东 《人民日报》 历史条件 治国理政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指国家间层面的具有平等性、共赢性、安全性和包容性的人类集体组织。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是中国面对世界性问题所做出的'中国诊断'和所提出的'中国方案'。倡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走向共同发展、和平安全和全球治理提供了现实可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现,需要坚持分步实现、平等互助、尊重差异、绿色发展和兼容并蓄的原则。

  • 标签: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 中国声音 中国方案
  • 简介:文化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深入把握其文化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是应对我国社会文化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全方位作出文化选择,即树立文化科学理念,遵循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借鉴、应用古今中外的文化传播理论和研究成果;把文化活动作为主要载体,注意活动的思想性和生动性、多样性有机结合;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树立系统观念和全局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文化属性 文化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毛泽东文艺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党性特征,特别强调精神动力作用,注重社会主义新人的培育,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发挥毛泽东文艺思想对当下文学艺术事业的指导作用。在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注意与两种错误倾向进行斗争。

  • 标签: 毛泽东 文艺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