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国外学者对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一直很重视。早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邓小平还在世时,已有“研究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东亚与非洲研究所和美国洛杉矶举行‘邓小平业绩研讨会”,来探讨、评价邓小平及其历史地位等。前不久,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高义的新作《邓小平时代》相继在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三地出版发行,更是把邓小平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点。引起了包括学术界在内的广泛关注。

  • 标签: 《邓小平时代》 评价 历史 20世纪90年代 中国问题研究 邓小平研究
  • 简介:1935年版的《巴黎,19世纪的首都》尽管体现了瓦尔特·本雅明在方法论上的唯物主义转向,但是依然暗含着祈求弥赛亚救赎的悲悼性。悲悼性隐喻于辩证意象内部"过去"与"当下"的张力之中,当代人通过与受压迫者的对话,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力神话是建立在历代被统治阶级受难牺牲的基础之上。受压迫者记忆的重视,将瓦解生产力神话所支撑的资本主义政治的合法性,为当下的革命实践赋予正当性。波德莱尔被视为一个现代性的爆破者,其诗歌中的堕落意象是一种意在颠覆现代性的革命姿态。总而言之,本雅明是激进的现代性爆破者,他的目标是瓦解支撑法西斯统治的历史哲学基础,直接摧毁现代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商品梦幻与都市文明的批评者。

  • 标签: 本雅明 1935年报告 拱廊街计划 历史记忆 爆破者
  • 简介:[受访者简介]丰子,男,1955年生,山西应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社会发展理论。主要著作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发展的呼唤与回应》《走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社会发展的全球审视》等。曾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之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经典文本研究 方法论自觉
  • 简介:近20年以来,中国文艺理论界出现"失语"、"缺位"、"告别理论"等诸多问题与倾向,这不仅遭到多方责难与质疑,也产生若干理论分歧。在本访谈中,一方面,熊元认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不可能完全绕开分歧,只有深入地解决分歧、才能真正推进文艺批评的深化——由此提出文艺批评的理论自觉问题。另一方面,熊元着眼于对中国悲剧的研究,他将中国悲剧精神概括为:邪恶势力可以碾碎我们的骨头,但绝不能压弯我们的脊梁。身躯倒下了,灵魂仍然要战斗。力图将悲剧问题与当代艺术批评实践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熊元通过对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发展现状的反思,指出我们需要推动中国当代文艺界民族艺术观的发展,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批判力量。

  • 标签: 文艺批评 理论自觉 中国悲剧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