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不同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凸显了不同的面相,发挥着不同的启蒙功能,而普遍的现代个体价值启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进程中继现代民族国家思想启蒙、现代市场经济思想启蒙之后的第三实践的大规模启蒙活动。自“五四”以来就提出的国民性改造与现代个体性价值启蒙的任务,直到新世纪的今天才真正具有了现实的基础与可能,马克思主义开始发挥现代个体价值启蒙的功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个体价值启蒙 现代化 公民
  • 简介:19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三融合,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的辉煌,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启示:任何种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定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和萌生,总是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紧密相连,总是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理论观点的交融、碰撞密不可分。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离开19世纪的背景条件,离开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我们无从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样,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离开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离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我们也就无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简介: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个重要特征就是其批判和革命。因为辩证法的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功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历史。这显著特征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和变革现实,必须对当代社会现实做出真假、对错、善恶、美丑的独立判断和深刻分析,必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本里解放出来,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物质武器,必须对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潮作坚决的斗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社会现实 人民群众
  • 简介:本质主义美学观念已为后现代思想所摒弃,然而后现代的宠儿——身份政治和权力历史的美学批评却也在文化研究中遭遇了尴尬。以本尼特和亨特为代表的反美学立场使得美学彻底沦为权力历史的工具,从而有悖于他们思想来源的马克思主义辩证立场。简·朱茀在肯定他们的反美学观点为后现代思想解放做出贡献的基础上,以种福柯式的方法和激情,检讨了西方性爱文学的合法化历史,探究美学在其中固执与嬗变、规约与反叛的种种情形,析出了色情美学最终导向过度实践、超越道德主义规训的自由基质和历史效果,从而使得权力理论意义上的非法历史具有了朝向自由的基础合法和进步

  • 标签: 美学 文化研究 过度实践 自由
  • 简介:、引言目前对“资本主义”通常有三种解释,分别将“资本主义”定义为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的雇佣关系;市场关系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般的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也就是从对“资本主义”的第三种解释出发。认为“资本主义”词是指种生产方式:

  • 标签: 资本主义 争论 概念 社会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 雇佣关系
  • 简介:在长期的《反杜林论》教学和研究中,人们较多注意研究其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问题,忽视或不注重研究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这是不恰当的。《反杜林论》主要是部历史唯物主义著作。因为,它的论战对象杜林,不仅是绝对的形而上学者,更是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既否定其前辈思想家的历史建树,更否定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 标签: 杜林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 简介:"改变世界"是指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最后解放自己的社会历史活动。由于不想、想不到和做不到,这活动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视野里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主张"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由于自然科学长足发展所预示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大工业发展所预示的社会发展未来的趋势,作为大工业主体的工人阶级的要求,以及这种趋势和要求的正确反映的前期理论准备,使"改变世界"成为可能。然而,真正地现实地"改变世界",有个理论和认识上由抽象向理性,具体、历史发展中的理论向实践和实践进程中的跨越相完善的转化过程。这对于我们以清醒的头脑理解和实践"改变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改变世界 可能性 现实性
  • 简介:为什么评论资本主义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是因为这些关系影响着我们对反常性倾向(特别是同性恋经验)和现代的理解。本文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但并不排斥其他传统,通过动力学的分析,表明我们的人类意识受束缚于人道主义观念的程度,从而有助于解释或支持更为普遍的自由。

  • 标签: 性倾向 马克思主义 同性恋 家庭
  • 简介:保持政党纯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个永恒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个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已由过去的“革命党”转变为领导全国政权的“执政党”,党的纯洁面临着新的考验,执政初期的中国共产党为保持自身纯洁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本文拟对这时期党的纯洁建设作回顾。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纯洁性 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 “执政党” “革命党”
  • 简介:晚清中国所处的世界环境远不同于传统中国。与传统的天下论、君主论、循环论正好相对,晚清时期万国论、宪政论、进化论影响广泛而深入。晚清时期三股重要政治力量中,清政府统治者、太平天国起义军均缺乏宏阔的世界眼光、敏锐的时代意识,在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方面乏善可陈,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比较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意识,比较有文化创新意识,比较有文化自觉,所以最后取得了胜利。无论是对于个民族、个国家、个政党,还是对于个政权而言,文化创新、文化自觉都是极其重要的。

  • 标签: 文化自觉 晚清时期 政局变动 文化创新意识 传统中国 世界眼光
  • 简介:在工业化民主国家里,审美品味,即鉴赏与享受的能力对促进消费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几十年来,资本主义已经逐渐发展成了审美品味的资本经济。审美资本主义决定了消费者的审美品味将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动力。追溯近代审美品味产生的过程,它首先诞生于宫廷,宫廷使品味成为种独有的特殊的系统,这个系统比礼仪系统更重要,它已成为了社会关系的支柱,是经济和社会成功的原动力。好品味的诞生属于文艺复兴以来解放思潮的部分,这思潮是以神学价值的衰落和人文价值的崛起为特征的。品味给我们提供了这种直接体验,把我们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它建立在对规则的认可和反对的双重机制的基础上的。从宫廷的审美品味走向大众的审美品味,从少数人影响到大多数人,好品味不仅满足社会认可的需求,也满足了物质享受的愿望,其背后的推力正是商品消费生产。

  • 标签: 审美 资本主义 贵族制度 品味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国思想界与理论界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对普遍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是在普遍与特殊孰轻孰重的问题上,与西方传统知识观偏重普遍不同,强调了特殊的地位;二是在从普遍到特殊,即普遍原则的运用问题上,批判了机械(教条)的运用方式,肯定了启发式(创造)的运用方式;三是在从特殊到普遍的问题上,弱化了类型(本质)的普遍,强调了范例的普遍及建构的普遍。这三个方面的扩展。在定程度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理论障碍,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发展拓展了空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基础 普遍性与特殊性
  • 简介: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制约中国发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的认为要靠减少农民,加快农村城市化;有的认为靠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关系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中文表述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潜台词也许是农村就是不如城市,人们只有进入城市才能改善生活。但实际生活中,城市病使些人绝望,有的市民舍弃都市喧嚣去故乡过田园生活,但城里的污染源还是源源不断地流向乡村。

  • 标签: 城乡一体化发展 中国 农村城市化 苏州 样本 道路
  • 简介: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为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作为主体的弱者争取自身权益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弱者权益是由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等构成的有机整体。生态权益作为人权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性的重要权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近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也是激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起弱者生态权益缺失的总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维护弱者生态权益是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个涉及制度变革、技术创新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诸多方面的重大课题。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生态文明 弱者权益 生态权益
  • 简介:列宁直重视提高党员的质量。执政以后,列宁把提高党员质量,纯洁党的队伍,作为执政党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直把保持党的纯洁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重温当年列宁关于保持党员队伍纯洁的论述,对于我们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的先进和纯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列宁 执政党建设 党员纯洁性
  • 简介:资本统治的私有制社会,异化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的表现或确证,而人对物的单纯拥有衍生了人的感觉的绝对贫困。马克思认为,异化的扬弃和异化走的是同条道路,如此来,人的感觉的这种异化状态孕育着走出困境的巨大力量,从而使人们摆脱感觉的贫困而达到丰富性状态成为可能。

  • 标签: 异化劳动 感觉的绝对贫困 实践 “理论家”
  • 简介: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文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民主的发展进程。列宁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不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还应表现为文化的繁荣,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是人们所向往和期盼的。因此,要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用先进文化武装党;要以教育为切入点,加强文化全方位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注重提升国家文化实力。列宁的文化战略主张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 标签: 列宁 文化战略 文化自觉
  • 简介:价值究竟是预成的,还是生成的?这是哲学领域值得探讨清楚的个重要问题。个时期以来,我国哲学界从设定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主客关系出发界定价值,在定程度上弱化或遮蔽了价值的生成过程。其实,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不能仅仅以满足需要为基准,而应以主体自身的应然生成过程为旨归。

  • 标签: 生成论 需要价值论 价值生成
  • 简介:人民波兰于1940年代末发动了场旷日持久的反宗教运动,这反宗教运动的理据主要有二,也即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剥削阶级强加给被压迫人民的精神毒品,并且认为宗教与社会主义是不相容的,无产阶级必须以与宗教"作斗争"为己任,直至消灭宗教。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基本观点出发,这两条理据是靠不住的,偏离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人民波兰据此进行的反宗教运动实质上犯了"左"的错误,其造成的消极后果值得我们警醒。

  • 标签: 反宗教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 社会主义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