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土流失问题作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直接制约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且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持续发展背景下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举措,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基于此,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策略,借此提升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整体工作效益。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问题 策略
  • 简介:有车一族可能再也不必担心他们的爱车被划了。科学家声称已经发明一种“自我修复”涂层,通过日光暴晒,自动修复油漆上的划痕和瑕疵。消除划痕只需要15分钟到30分钟,汽车油漆可能被恢复到新车的程度。

  • 标签: 自我修复 汽车 日光暴晒 自动修复 科学家 划痕
  • 简介:黑河是甘肃省西部干旱区重要的内陆河。以甘肃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对风险概念模型的扩展和修正,构建了黑河流域生态风险评价模型。通过GIS技术及相关软件实现了对黑河流域生态风险值的定量评价,并绘制了该地区的生态风险值分布图谱。结果表明,黑河流域的生态风险值为0.51,属于中等风险水平。研究区域的风险值分布以黑河为中心自内向外划分为3个明显的风险层次:低水平风险区域集中在黑河周围,主要的景观类型为耕地,该风险区的风险源以人类活动干扰为主;中等风险区域主要分布着林地、草地两种景观类型,这一风险区域是干旱区绿洲的保护屏障区域,也是绿洲和荒漠的过渡区域,受人类活动干扰及自然侵蚀共同影响;较高风险区域周围分布着沙漠、戈壁,常年受干旱区光热条件的影响,自然侵蚀作用明显。从评价结果来看,构建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客观反映黑河流域的生态风险水平及其分布。

  • 标签: 环境学 黑河流域 生态环境 风险评价 风险图谱 风险分布图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能的利用给人类提供了一定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危害。尤其是土壤放射性污染已经成为了社会密切关注的话题。由于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的身体,以此危害人类的生命安全。针对以上情况,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都在积极的寻找方法来解决土壤放射性污染问题的产生。本文正是通过对放射性污染土壤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分析,并且重点介绍生物修复放射性污染土壤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 标签: 生物技术修复土壤放射性污染的研究进展
  • 简介:利用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的2株石油降解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结芽孢杆菌)修复油污土壤,采用紫外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对油污土壤修复过程中的水溶性有机物(DOM)变化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紫外光谱分析中接种外源微生物前后油污土壤DOM的SUVA25。值和ABS285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DOM相对分子质量降低,含有的芳香族和不饱和共轭双键结构减少,其芳构化程度降低;2)随着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进行,与未接种石油降解菌的土壤相比,投加降解菌的油污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芳香族类蛋白质含量呈降低趋势,紫外区类富里酸呈增加趋势。荧光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外源微生物可明显减小石油污染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物的芳构化程度。

  • 标签: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石油污染土壤 微生物降解 水溶性有机物 紫外光谱 荧光光谱
  • 简介:根际土壤微生物是植物修复及其强化修复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有助于深入探索修复机制,从而进一步提高修复效率。微生物生态效应反映土壤生态变化,对于有效评估强化调控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根际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的基础上,综述强化调控措施与根际土壤微生物可能存在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利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评估强化调控措施施用风险的可行性。

  • 标签: 环境学 强化措施 植物修复 根际微生物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简介:为了评判河蟹生态养殖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2004年4—11月对河蟹生态养殖池塘的水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与监测。水源区的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表明水源区水质主要是富营养化和轻微的有机污染。在池塘生态养殖区中,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和总磷。生态养殖区水质虽有超标,但超标幅度明显低于水源区。调查同时发现,河蟹生态养殖区因栽有大量的水草,对氮磷的吸收比较充分,故生态养殖区的氮磷在养殖周期中的变化较水源区要小得多,叶绿素A的动态变化也证明了水草的生态意义。总体而言,生态养殖区的水质要明显优于水源区,基本上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3级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河蟹生态养殖不会对外界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 标签: 生态养殖学 池塘 水产养殖 生态 河蟹 环境
  • 简介:根据邵新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按照概率积分法和《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预测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和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结果表明,邵新煤矿西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6.498mm/m,曲率k=0.006×10^-3~1.081×1013m^-1,水平变形ε=0.729~15.183mm/m;东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2.473mm/m,曲率k=0.006×10^-3~1.011×10^-3m^-1,水平变形ε=0.729~12.878mm/m;冒落带高度为3.118-3.274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8.76~20.91m。受深部煤层采动的影响,矿山开采后地面建筑物破坏等级为Ⅰ-Ⅳ级,结构处理为简单维修-大修;受近距离煤层采动的影响,K21煤层露头线2侧附近居民建筑破坏等级可能达到Ⅳ级,结构处理为大修。导水裂隙带最高达到K21煤层以上19.27m,花石水库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hx),矿井开采不会导致水库漏失,但会列须家河组第2段T3xj^2、第4段T3xj^4裂隙含水层地下水产生疏降作用。煤矿开采会导致邵新煤矿采空区内煤层浅部坡耕地出现细小地裂缝,但不会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矿山开采 地表沉陷 生态环境
  • 简介:生态MnO2是一种高效吸附材料,用MnSO4和KMnO4反应制备了该吸附剂,并表征了其基本性质.新生态MnO2对As(Ⅴ)具有很高的吸附去除率和较快的吸附速度,吸附动力学符合Lagergren二级速度方程;吸附pH曲线呈"∽"形,pH=6.5时出现一个吸附峰值;pH=5.5时,As(Ⅴ)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型;pH=6.5时符合Freundlich型;稀NaOH溶液是As(Ⅴ)的有效解吸液,1mol/LNaOH溶液浸泡1h后,As(Ⅴ)的解吸率可达82.7%.

  • 标签: 环境工程 新生态MNO2 吸附 解吸 去除
  • 简介:了解生态城市内涵,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于推进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最大熵-投影寻踪模型,选取典型指标,基于Matlab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得到最佳投影方向,使用该方法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城市建设综合指数2005年得分0.440,2010年得分1.082,2015年得分1.855。可见其总体发展趋势良好,但仍没有达到国际先进生态城市建设标准。由于该方法降低了评估体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评估结果的精度和区分度较高。

  • 标签: 环境学 生态城市 指标体系 最大熵-投影寻踪模型
  • 简介: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煤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主营业务包括煤炭生产、煤矿建设、煤化工、坑口发电、煤机制造,以及相关工程技术服务。现有全资公司、控股和均股子公司41户,境外机构4户,参股企业11户。公司现有生产、在建、技改矿井48处,矿建施工项目82个,煤化工工厂6家,主要分布在山西、江苏、内蒙古、陕西、黑龙江、新疆等地。

  • 标签: 安全生产 安全质量标准化 骨干企业 煤炭生产 主营业务 煤矿建设
  • 简介:综述了应用零价铁-反硝化菌复合体系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氮污染的研究进展。脱氮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法、化学还原法和生物反硝化法,但单独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无法得到令人满意的处理效果。以零价铁在水中厌氧腐蚀所释放的氢气供给微生物进行反硝化,可以同时解决这两种技术单独使用时所存在的弊端。在此复合体系中,主要反应包括产氨、析氢和反硝化,降低脱氮产物中的氨氮比例就要减少产氨反应的发生几率。此外,使用纳米铁代替零价铁和反硝化细菌复合,可以大大提高脱氮反应速率。然而,该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反应机理、产物控制、条件优化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还需要深入研究。

  • 标签: 环境学 零价铁 自养反硝化细菌 硝酸盐 地下水
  • 简介:再生水补给河流是解决城市景观用水缺乏的重要途径,但是再生水中的氨氮,特别是游离氨对水生生物的毒害作用也不容忽视。针对再生水补给河流的典型场景,根据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D),计算得到游离氨的属急性毒性基准最大质量浓度(CriterionMaximumConcentration,CMC)为0.093mg/L。以保护95%水生生物为目标的河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37mg/L(水温T≤12℃)和1.73mg/L(水温T〉12℃)。根据再生水补给河流的不同比例(体积比),计算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Ⅴ类水体要求和CMC值,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2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1.7-2.6mg/L、0.6-1.7mg/L和1.7mg/L;当河流上游来水分别满足Ⅳ、Ⅴ类水体要求,再生水占混合后河水的比例为50%-100%且水温T≤12℃时,再生水氨氮控制目标分别为4.4-7.2mg/L和4.4-6.7mg/L。当河水全部由再生水组成时,推荐再生水的氨氮控制目标为1.7mg/L(水温T〉12℃)和4.4mg/L(水温T≤12℃)。

  • 标签: 环境学 生态风险评价 再生水 氨氮控制标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 水质标准
  • 简介: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实际道路交通条件下生态驾驶行为对车辆运行状态的综合影响,助力生态驾驶行为推广应用策略,结合驾驶模拟和实车驾驶试验,重点分析了生态驾驶行为对单个小汽车能耗、排放及运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驾驶行为能有效降低机动车能耗和尾气排放;同时,相同条件下,生态驾驶行为降低车辆能耗的比例远大于车辆行驶时间增加的比例。因此,对单个小汽车而言,生态驾驶行为的节能效益大于其对车辆运行效率的影响。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生态驾驶行为 能耗排放 运行效率 影响分析
  • 简介:为研究湘江长沙段洲滩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土壤中重金属(Cu、Cd、Pb、Zn)的质量比,应用BCR三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采用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污染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Cu、Cd、Pb和Zn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36.40mg/kg、12.87mg/kg、164.41mg/kg和431.21mg/kg,土壤Cd、Zn污染严重,污染水平超过II级土壤水平。土壤中各重金属均以极高比例的可提取态存在,因而重金属在土壤中不稳定,Cd、Zn弱酸提取态质量比较高,容易释放,具有较强的潜在环境危害。4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递减趋势为Cd、Pb、Cu、Zn,Cd为极强生态风险元素,Cu、Pb、Zn为轻微生态风险元素。研究区域所有采样点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MRI均高于1200,属于极强生态风险级别。4种重金属中,Cd的平均风险贡献率为98.21%,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因此,Cd污染应引起环境部门的高度重视。

  • 标签: 环境学 湘江 洲滩 菜园土壤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 简介:利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垂直一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式模拟研究了南黄海东部海域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物理亚模型为一维POM模式(PrincetonOceanModel),基于文献结果对垂直混合系数Kh和Km进行了调整;生态亚模型为ERSEM模式(EuropeanRegionalSeaEcosystemModel),主要考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细菌、底栖碎屑和营养盐(氮、磷、硅)等状态变量。模拟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出现一年双峰的态势和夏季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的现象,春、秋季水华期间,表层叶绿素峰值分别为3.25mg/m^3和0.71mg/m^3。浮游动物和细菌在春季水华后表层出现峰值,分别为143.6mgC/m^3和23.55mgC/m^3。硝酸盐、磷酸盐和硅酸盐的垂直分布均在5—11月呈现表层浓度低、底层浓度高的分布。通过计算碳通量可以看出,在春、夏季,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分别为58.944gC·m^-2·quarter^-1和68.276gC·m^-2·quarter^-1,高于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在冬季,细菌对非生命有机碳的摄取超过浮游植物对无机碳的摄取量。浮游动物在冬季主要摄食细菌,占71%;春、夏季主要摄食浮游植物,可达67.5%。浮游植物对碳的释放主要是以DOC的形式,约占90%。

  • 标签: 生态系统生态学 南黄海东部海域 海洋生态系统 垂直分布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 简介:研究钼矿尾矿区周边菜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生态风险。选取20个钼矿尾矿区周边受污染菜地的土壤样本,用HNO3-HF-HClO4处理后,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土壤样品中Mo、Pb、As、Hg、Cr、Cd、Zn、Cu、Ni的全量并分析其存在形态,进行生态风险预警评估。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为残余态〉有机结合态〉氧化结合态〉酸可提取态(Ph、Zn氧化结合态〉有机结合态,Hg有机结合态=酸可提取态〉氧化结合态);菜地土壤的生态风险指数IER=80.62,其预警类型为重警;主要重金属污染为Cd、Hg、Cr污染并伴有Zn、Ni、Cu污染;Hg的酸可提取态所占比例较大,可能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重金属污染可能来自尾矿石中重金属的释放,并与污灌及化学农药的使用有一定关系。研究为清除或减轻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和改良已污染土壤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尾矿区 菜地 土壤污染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分布形态
  • 简介:利用物种的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指数,研究了五台山景区湿地物种多样性对旅游干扰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湿地物种的丰富度和综合多样性除Ⅰ区外均表现出随旅游干扰程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物种均匀度除Ⅰ区和Ⅲ区外也表现出随干扰程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从相邻湿地群落区之间β多样性的变化上看,在第Ⅰ区与第Ⅱ区之间、第Ⅲ区和第Ⅳ区之间、第Ⅴ区和第Ⅵ区之间,物种更替变化大,群落相似性小;从不同干扰程度差异下β多样性的变化看,随旅游干扰程度增加,物种替代的变化和群落类型之间的差异都逐渐增大。

  • 标签: 生态学 湿地植被 物种多样性 旅游干扰 五台山
  • 简介:采用Rs和GIS技术提取长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构建多因素综合模型进行农田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并深入分析其主要威胁因素,探讨其空间分布及特征。结果表明:1)农田生态系统敏感性水平整体处于中、高敏感状态,中度、高度和极敏感区占整个农田生态系统面积的84.76%;2)农田生态系统敏感区主要位于成渝经济区,还涉及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等省市;3)农田生态系统敏感性主要威胁因子为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化肥施用量等;4)长江流域农产品主产区与农田生态系统高度敏感区具有较高区位重合性。

  • 标签: 生态学 农田生态系统 敏感性评价 空间特征 主要威胁因素
  • 简介:采用生物培养和物理化学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芘生态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性有机物具有表面活性。水稻根的芘毒害敏感区间为0—200mg/kg,100mg/kg是土壤中芘对水稻根伸长最大抑制率质量比。DOM的存在会降低芘的生态毒性,且芘生态毒性的降低程度随DOM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试验条件下,DOM和表面活性剂单一作用对芘生态毒性均有减轻的趋势;当DOM和表面活性剂共存时,芘的生态毒性则比DOM单独作用时的结果弱,而强于表面活性剂单独作用的结果。

  • 标签: 环境学 水溶性有机质 根伸长抑制率 发芽指数 生态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