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深层土壤有机碳占土壤剖面总有机碳的一半以上.最近发现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其调控因素并不相同,这对准确评估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午根系、根系分泌物、可溶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生物扰动作用,这些来源的相对重要性可能取决于气候、土壤、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与表层土壤相比,深层土壤有机碳一般具有较高的稳定同位素C/N、平均驻留时间长、矿化速率低和高稳定.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生物化学稳定、化学稳定和物理保护三种稳定机制的相对贡献并不清楚.未来应加强环境变化和人类干扰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及稳定影响的研究.

  • 标签: 深层土壤 有机碳来源 有机碳周转 有机碳稳定性 碳动态
  • 简介:极端气候事件是在一定时间尺度上发生的不同于气候系统平均状态的气候突变.早第三纪的最热事件(PETM),第四纪中国黄土高原古土壤S4、S5记录的暖湿事件,砂黄土L9、L15记录的干冷事件等都是在轨道时间尺度上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末次冰消期的YD冷事件、全新世9次冷事件是在千—百年尺度上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出现于地球气候系统不同的冷暖背景下,它们的成因机制和表现形式有很多不确定性.20世纪以来发生的干旱、洪水、飓风、雪灾、沙尘暴等极端气候事件,无法用持续增加的温室气体的变化来解释.关于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随"全球变暖"而增加的结论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简单地将现代极端气候事件统统归因于"气候变暖"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深入研究各个时间尺度上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的波动性、周期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有助于科学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极端气候事件 全球变暖 时间尺度 周期性 不确定性
  • 简介:选择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小叶章(Calamogrostisangustifolia)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试验控制水位条件,以对植被的非破坏性为原则,应用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该群落的优势种小叶章在5种不同的水位条件下的顶端第3位叶的叶绿素含量,定量地揭示了小叶章群落的优势种小叶章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在人工控制试验条件下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水位梯度之间的关系.6月中旬至8月中旬2个月时间的人工试验结果显示:①在设定的5种水位条件下,小叶章植株叶绿素含量随水位的升高,先下降而后上升,表明生境的水位条件明显影响小叶章种群植株的叶绿素含量;②对同一水位梯度而言,在试验期间,小叶章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呈递减的季节性变化,反映了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小叶章植株生长发育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具有统一性.③在试验期间,小叶章植株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速率随着水位梯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 标签: 湿地 小叶章 叶绿素含量 水位
  • 简介:塘坂水库作为福州市区的第二水源地,每年4—10月份频繁暴发以微囊藻为优势种的蓝藻水华.为了控制藻类的大量生长,进一步提高库区水质,本研究采用非经典生物操纵理论,进行现场围隔试验.2012年4-5月,在塘坂水库设置围隔放养不同种类的鱼探索其控藻的效果.结果显示:放养鱼类40天后,放鱼组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蓝藻所占比例下降,硅藻和绿藻逐渐增加;同时,放养鱼类促使水体叶绿素-a值升高,藻类小型化.

  • 标签: 养鱼 围隔 控藻 塘坂水库
  • 简介:近年来,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物因其有着湖泊沉积物、泥炭等无法比拟的测年优势,日渐成为陆地古气候重建的良好研究材料.通过铀系定年,可以获得过去60万年来精确的日历年时间序列,突破了其他陆地沉积物^14C定年(〈5万年)的瓶颈.氧碳同位素作为洞穴石笋的古气候待用指标具有全球对比性,由于其高精度独立的时间标尺和无需校正同位素信号日渐成为其他气候记录对比的基石.在同位素平衡分馏条件下,石笋δ^18O反映了当地气候的变化,在季风区一般反映降雨的变化,在欧洲则更多反映温度的变化.通过石笋δ^18O与北大西洋冰漂碎屑事件以及甲烷的对比关系,可以将海洋钻孔和两极冰芯的记录调谐到独立时间标尺的石笋记录上,进而可以探讨全球联系及其驱动机制.影响石笋δ^13C变化的因素比较复杂,一般在轨道尺度上指示了植被类型C3/C4比率的变化,而在更短时间尺度内主要受到土壤CO2活力的影响,进而可以反映当地降水和温度的变化.尽管洞穴石笋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然有诸多机理问题尚未解决,在介绍洞穴沉积物稳定同位素古气候重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 标签: 洞穴碳酸盐沉积物 稳定同位素 古气候
  • 简介:湿地环境政策是与湿地保护有关的环境公共政策的简称.考虑了湿地环境政策的两类不可逆性,一是旨在降低湿地破坏的环境政策对社会施加了沉没成本(suckcost);二是湿地环境的破坏可能部分或完全不可逆.将Pindyck构建的不确定条件下环境政策实施时机模型,结合湿地系统特点,经修正后引入到湿地环境政策分析中,并以红树林湿地环境政策为例,探讨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湿地环境政策设计和政策实施时机的影响,求出了湿地环境政策被采用时的临界点.结果表明,考虑了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的湿地环境政策,可避免传统湿地环境政策的缺陷和局限,保障其有效实施和运行,因而对近年来国家或地区层面湿地环境政策的制订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湿地 环境政策 不可逆性 不确定性 红树林
  • 简介:冲积河流的粗颗粒河床,具有较大的渗透性,河床渗透对明渠水流运动特性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水槽试验,研究了河床渗透对垂线流速分布的影响.距试验玻璃水槽进口10m处,设计一个长1.65m、宽0.7m的收缩段,由12层直径1cm的玻璃珠紧密有规则铺成,以模拟粗糙透水床面.其上下游铺上1层相同玻璃珠,形成粗糙度相同但不透水的床面.垂线流速分布通过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及配套的高精度坐标架系统测量.试验施放了3种流量,分别在不透水和透水床面进行垂线流速分布测量.试验结果表明:1)不透水床面的垂线流速分布符合粗糙床面的对数分布公式;2)粗糙透水床面明渠流的垂线流速分布与不透水床面相似;3)相同水流条件下,透水床面的摩阻流速要大于不透水床面;4)透水床面的摩阻流速与积分常数的变化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流速分布 试验研究 透水床面 明渠流
  • 简介:为了揭示毛苔草植被对沼泽湿地蒸散发的影响,采用野外蒸发桶观测的方法,2007年7月5日至8月8日,在三江平原对不同植物密度下的毛苔草(Carexlasiocarpa)沼泽湿地下垫面蒸散发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毛苔草植被的存在能够增加沼泽湿地下垫面的蒸散发;与野外植物密度相同的有植物桶的蒸散发量平均达到13.88mm/d,最大蒸散发量可达22.26mm/d,而无植物桶的蒸散发量平均仅为4.81mm/d;有植物桶的平均蒸散发量为无植物桶蒸散发量的2.9倍。毛苔草植物的密度越大,对沼泽湿地下垫面蒸散发增加的作用越大,但只有当毛苔草叶面积指数大于1.5时,下垫面的蒸散发量才会显著增加。太阳辐射和气象要素对毛苔草沼泽湿地蒸散发的影响与植物密度间的关系复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毛苔草 沼泽湿地 蒸散发 三江平原
  • 简介: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中。其中,15^N作为氮循环过程唯一适用的示踪剂,在有关氮循环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脱氮是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此过程有助于有效地减少受纳水体的外源氮负荷。在概述稳定氮同位素示踪原理和湿地脱氮过程的基础上,从湿地脱氮驱动机制、关键限制因素分析、脱氮定量研究3方面阐述15^N示踪技术在湿地脱氮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了该技术在湿地脱氮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 标签: 15^N示踪 同位素分馏 脱氮 湿地
  • 简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等价投入的常规化肥为对照,开展专用肥多点施肥试验研究.通过专用肥对林木生长量、林相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与等价投入(肥料成本)的常规化肥相比,施用系列专用肥的林分生长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常规化肥处理,且叶片浓绿、树势强壮,施后19个月内,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提高了7.8%~51.8%、9.8%~53.0%和30%以上,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26.3%~94.2%,叶面积指数提高41.0%~172:8%.经对HA桉树专用肥的增产性、适应性和稳定的综合分析与评定,选出基肥专用的优化配方为:有机质≥30.0%、N+P2O5+K2O≥6.0%(2.5—2.0-1.5)、腐殖酸总量≥8.0%,并加上适量的“绿滴”复合微生物菌剂(于施用时和基肥按每50kg:1kg的量掺入);追肥专用的优化配方为:有机质≥20.0%、N+P2O5+K2O≥20.0%(9—8—3)、腐殖酸总量≥6.0%.

  • 标签: 桉树 腐殖酸有机肥 专用肥 区域试验 配方选择
  • 简介:“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省各族人民的殷切嘱托,是贵州必须用心做好的一篇大文章。7月30日,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推进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强调,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动新时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贵州省 试验区 生态环境保护 人大常委会 污染防治
  • 简介:2009年4月23日至5月8日,对175m水位试验性蓄水后三峡水库及其部分支流库湾的富营养化状态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采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5条支流库湾均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湖北库区的香溪河库湾和重庆库区的小江库湾为超富营养化;湖北库区和重庆库区的长江干流为富营养化。15条支流库湾中,香溪河、梅溪河、汤溪河和小江局部河段暴发藻类水华,其中小江暴发了大规模的蓝藻水华;神女溪和乌江的泥沙含量均较高,但神女溪营养盐浓度较低(总磷含量为0.02mg/L,总氮含量为1.20mg/L),而乌江营养盐含量丰富(总磷含量为0.40mg/L,总氮含量为2.22mg/L),远高于其他几条支流库湾。与2005年春季的调查结果相比,2009年春季,湖北库区支流库湾的富营养化有所减轻,但重庆库区支流库湾的富营养化却有所加重,长江干流的营养化状态则由2005年春季的中营养化变为2009年春季的富营养化,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 标签: 三峡水库 175m试验性蓄水 水体富营养化 春季藻类水华
  • 简介: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的毛薹草(Carexlasiocarpa)沼泽中,建成了水位增温协同控制样地。通过水位自动控制设备,实现了沼泽湿地中的原位水位控制,在保持微气候与天然湿地一致的同时,可以对水位进行精确的控制。同时,为了研究全球变化背景下水位与气温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选择了4种水位(-20cm、-10cm、0cm和10cm),采用开顶箱(opentopchamber,OTC)被动增温方法,进行水位增温协同控制。在该控制样地中,设置了包括水位与增温交互控制在内的6种处理,每种处理重复布设5个样方,共计30个样方,每个样方的水位独立控制。该控制样地的建成将为湿地生态系统过程与功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实验支撑。

  • 标签: 水位增温协同控制 水位自动控制设备 开顶箱 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