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应用地球物理指标B(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值,单位毫伽/公里)值,结合深断裂、地壳结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莫霍面形态和历史地震分布,对省内区域地壳划分了四个不稳定区;两个次不稳定区;三个基本稳定区和一个稳定区。

  • 标签: 区域地壳稳定性 布格重力异常 莫霍面 地壳结构 青海省
  • 简介:厦门-金门大桥桥址地处闽东南沿海断隆带和泉州-汕头地震带南段,濒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为了保障跨海大桥的长期安全性,无疑应对桥址地区的地震地质稳定进行必要的研究,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据近30多年来,对该地区地质构造调查、陆海地球物理探测、地壳形变观测、地震活动性、地壳动力学和工程场地特征等资料进行了比较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断块构造自晚第四纪以来,呈间歇性上升运动,速率约1-2.3毫米/年,史今地震能量释放速率为(2.737-7.999)×107焦耳/公里2/年。现代地壳水平运动的速度矢量指向南东东,速度值为9-13毫米/年。从震源机制揭示,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轴(P轴)为SE125°,仰角2-8°,引张轴(T轴)为SW215°,仰角2-10°,中间轴(N轴)近垂直。这导致台湾动力触角对闽东南沿海产生强烈的推挤作用。形成潜在震源区。历史上在漳州和金门海外曾发生过61/4至61/2级地震,但桥区内未有破坏性地震(Ms≥43/4级)发生,表明厦门-金门地区构造稳定介于泉州与南澳岛海外Ms≥7.0级地震的不稳定区之间,为相对较稳定区,适宜建跨海大桥。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显示,桥场地区由花岗岩、变质岩形成的丘陵、红土台地和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所组成。依据场地不同特点与

  • 标签: 地壳动力状态 地震构造 构造稳定性 桥线比选
  • 简介:本文研究了在震源近场时,地震波斜入射条件下,不同坡面形态对碎石土边坡稳定的影响.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多种坡面形态的边坡模型.采用对比方法,分析了边坡在地震波作用下的稳定.结果表明:临空坡面对输入地震波有放大效应;坡面的水平位移与加速度峰值随高度增加而增大,随坡度增加而增大;随着坡面凹度的增大,剪应力增量向坡肩处集中,坡肩愈加不稳定;随着坡面凸度的增大,剪应力增量向坡腰处集中,坡腰愈加不稳定;台阶对坡面的加速度放大效应有削弱作用,台阶数越多越稳定.同时给出了边坡防治的几点建议:减小坡面的坡度;对凹型坡加强坡肩位置处的防治,对凸型坡加强坡腰位置处的防治;对高边坡可设置多级台阶增加稳定.

  • 标签: 坡面形态 地震 斜入射 碎石土 稳定性
  • 简介:本文介绍了作者所开发的一套实用型黄土坡体“三维最危险滑裂面”搜索和稳定评价软件系统的核心思想,即采用MonteCarlo随机搜索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优化方法,高效生成一系列接近(或包含)“最危险滑裂面”的三维滑裂面,并以Hungr法所确定的稳定系数最小为筛选依据,搜索确定任意形态黄土坡体的“三维最危险滑裂面”,进而基于已知的“三维最危险滑裂面”,进一步考虑各种可能的参数变化,进行严密的稳定分析和评价。

  • 标签: 黄土滑坡 三维最危险滑裂面 稳定性评价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福建漳州某地填土地基强夯试验监测项目,利用钻探、原位测试及孔隙水压力、水平位移、螺旋沉降、磁性分层沉降、水位及沉降标观测等试验监测手段,对强夯加固填土地基试验进行监测研究,并对强夯效果作出评价。

  • 标签: 强夯 填土地基 监测试验
  • 简介:使用德国脉冲电离室测氡仪,在海口已知全新世活断层上进行了一条剖面土壤氡试验测量,测量点距为10m,异常点附近加密为5m,测量结果显示高值异常点位与断层位置相吻合,说明仪器测量质量和效果较高,测量装置合理,为今后工作积累了经验。

  • 标签: 土壤氡测量 活断层试验 海口市
  • 简介:为了了解高性能水泥复合砂浆薄层(HighPerformanceFerrocementLaminate,简称HPFL)加固低强度眠墙的抗震性能,本文通过1片未加固眠墙和4片采用HPFL条带加固的眠墙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比研究了各个墙片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用HPFL条带加固后的眠墙显著提高了其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墙体的脆性性质有所改善。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了HPFL条带加固砖墙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以供加固设计人员参考。HPFL加固方法可应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

  • 标签: HPFL条带 加固 眠墙 抗剪
  • 简介:本文通过叙述“11.26”地震谣传事件的形成及其在当地党委、政府有力指挥下,迅速予以平息,确保社会安定稳定。闸述了产生地震谣传事件的主要原因以及由此引发深思的若干问题:

  • 标签: 平息地震谣传
  • 简介:岩基是核电厂Ⅰ、Ⅱ类物项的承载基础,其动力参数取值对核电厂抗震设计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核电站岩基以块状火成岩为主,其动力参数取值和试验成果较少,而有关层状岩体结构的核电站沉积岩岩基动力参数取值和试验研究则未见报道。本文以我国首个以沉积岩为岩基的核电厂为例,基于振动基本理论,设计了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激振实验,并对比了垂直层理水平方向和沿层理水平方向的激振试验结果,旨在获得首个沉积岩核岛岩基的岩基阻尼比、抗剪刚度和抗弯刚度等动力参数,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设计依据。试验表明:由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获得的某核电站呈层状岩体结构的沉积岩核岛岩基动力参数相近,岩基抗压刚度系数为21.40—28.83MN/m3;岩基抗剪刚度系数为15.44—22.68MN/m3;岩基抗弯刚度系数为44.24—60.72MN/m3;岩基竖直向阻尼比为7.34%—7.68%;岩基水平回转向第一振型阻尼比为7.43%—7.44%;垂直层理水平方向和沿层理水平方向试验成果的各向异性指数为0.9%—7.5%;动力参数呈弱各向异性。试验结果首次给出了该核电站沉积岩岩基的动力参数取值范围,对具有相似岩基的核电厂抗震设计有较好的工程参考价值。

  • 标签: 核电厂 沉积岩 核岛岩基 激振试验 阻尼比
  •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察尔汗盐湖地区裹体碎石桩复合地基的静载试验,认为复合地基试验中堆载反力梁装置及正确布设基准梁对试验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 标签: 裹体碎石桩 复合地基 压重平台 基准梁
  • 简介:本文收集了青藏高原区7级以上以走滑为主的30个地震的地表破裂参数资料,拟合出了青藏高原区新的震级与破裂带长度统计关系式,并结合前人的统计关系式,分别通过破裂带长度估算震级,求出了估算震级与仪器震级的差值。同时将差值为正值(即估算震级偏大)的归为一类,差值为负值(估算震级偏小)的归为另一类,做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差值为正值的地震所处的走滑断裂带一般位于一级块体或次级块体的边界断裂带上;差值为负值的地震所处的走滑断裂带大多位于一级块体或次级块体内部断裂带或断裂带的交汇处。基于上述分类的差异,作者对不同回归关系计算的差值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给出了修正计算结果不确定性的参考值,为降低估算震级的不确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青藏高原 震级 破裂带长度 不确定性分析
  • 简介:本文从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过程中所涉及的结构模型动力相似设计、模型土体的模拟及土体边界条件的模拟三个方面,回顾了近几年来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重点描述了试验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反映震动条件下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机理,学者们所采取的办法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的研究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振动台试验技术。最后,总结了传统的土箱-振动台试验存在的不足,并与这种新的试验技术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对于这种新的试验方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 振动台试验 实时子结构试验 综述
  • 简介:通过对涉县地磁台FHD质子矢量磁力仪信号线避开市电交流线路及缩短信号线长度试验,认为仪器的信号线过长对仪器的背景噪声有着较大的影响,缩短信号线的长度可以有效降低仪器的背景噪声。另外,信号线附近的市电交流线路对仪器的观测结果影响有限。

  • 标签: FHD质子矢量磁力仪 背景噪声 信号线 涉县地磁台
  • 简介:在进行长输埋地管道振动台试验的过程中,针对数据信息的采集量测以及传感器的布置位置进行了研究。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管.土相互作用体系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内容包括埋地管道结构纵、横向在非一致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及受力变形特征。根据计算结果确定了主观测断面及辅助观测断面的位置及观测断面上传感器布置的位置,在满足基本信息采集要求的前提下,对可供采用的信息采集通道进行了优化分配,由此确定本次试验的观测断面以及传感器的具体测量部位与数目。成果对试验获得成功起到了保障作用,可为同类试验提供参考。

  • 标签: 埋地管道 振动台试验 传感器位置
  • 简介:为了解现浇板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两个框架结构进行了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了其破坏形态、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和刚度退化等性能。结果表明:现浇板的存在,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变化不大,变形能力降低,破坏机制使其由"强柱弱梁"变为"强梁弱柱"。

  • 标签: 现浇板 低周反复 抗震性能
  • 简介:由于砌体填充框架结构的砌体与框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其整体动力性能非常复杂。如何通过实时试验准确揭示其抗震性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本文介绍了砌体填充框架结构的实时子结构试验方法,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具有很好的稳定和精度。

  • 标签: 结构试验技术 实时子结构试验 砌体填充框架结构 对角斜撑
  • 简介:砂卵(砾)石的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是河谷地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重要参数,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商洛市地震小区划项目砂卵石的动三轴试验结果,结合其他砂卵(砾)石动三轴试验结果,分组统计得到了稍密、中密、密实砂卵(砾)动三轴试验的推荐结果。建立了典型场地模型,研究了其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不确定性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动剪切模量比、阻尼比平均值±1倍标准差的不确定性对砂卵石场地峰值加速度的影响较小,说明了分组及统计结果的合理性;不同概率水平下,动剪模量比、阻尼比的变化导致高频部分反应谱有明显差异,0.04-0.1s的反应谱变化范围在20%左右,但对大于1.0s的长周期反应谱影响很小。针对砂卵(砾)石动剪切模量比和阻尼比的研究对提高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砂卵石 动剪切模量比 阻尼比 不确定性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 简介:本文选取山东地区2个Ⅲ类场地的工程地质勘探及土层剪切波速等资料,将土层厚度按5个深度段,每个分段给出了4个土层剪切波速的改变量,通过改变不同深度段土层剪切波速,建立了19种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深度段,不同概率水平下土层剪切波速的变化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深度段土层剪切波速的变化对场地地震动参数的影响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土层剪切波速的改变在1-10m、11-40m和地震输入界面处三个深度段对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影响较大;其中,41-70m和71-100m两个深度段剪切波速的改变对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影响小;在土层深度1-10m时,剪切波速降低,峰值变大,剪切波速的改变与峰值的改变呈负相关;在其它深度段,剪切波速降低,峰值变小,剪切波速的改变与峰值的改变呈正相关.剪切波速的改变在1-10m和11-40m两个深度段对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影响较大;在41-70m、71-100m和地震输入界面三个深度段对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影响很小.

  • 标签: 场地地震动参数 剪切波速 不确定性 Ⅲ类场地
  • 简介:在地震现场应急通信中,为满足无线图传系统等通信设备在复杂地形进行大范围和远距离通信作业的需求,提出利用系留式无人机中继通信系统保障无线电(超短波)的远距离传输。目前,对该系统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分析和试验阶段,尚未在地震应急中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本研究利用多次试验的数据,分析验证系留式无人机供电系统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定量计算中继通信系统的升空效益,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实施方案。在城区、郊区以及起伏较低的山地、丘陵等地区,实现了移动图传系统在距离通信车5—10km范围内稳定、实时、快速的数据传输。

  • 标签: 地震现场应急 系留式无人机 中继通信 无线图传 升空效益